APP下载

卢安克:想说学你谈何容易

2010-11-09

剑南文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生活

卢安克:想说学你谈何容易

无论是之前的武训,还是今天的卢安克,他们都在做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做的事情,可就是一般的中国人做不了,坚持不下去,或者不愿意,或者不屑。如果把留守儿童问题,教育体制问题,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做好了,中国也就不会出现一个或者是更多叫“卢安克”的外国人了。

卢安克,德国汉堡人,在中国广西的大山支教十余年。2009年底央视《面对面》播出对卢安克的专访,使得其被众多网友熟知。然而今年,因谈论“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感受压力,他关闭了博客,还可能因“没有做志愿者和教师的资格”离开中国。不过卢安克在其博客的关闭声明中说,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决定”……

卢安克在博文中这样解释他关闭博客的原因:“我不是本国人,还去管一些外来人不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种解决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

古有武训,今有卢安克

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天,山东堂邑县的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形貌丑陋的年轻乞丐。这个乞丐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时而装扮成猪狗的模样,时而又学驴叫。由于表演技艺不怎么娴熟,引得众人一阵阵哄笑。而他丝毫不以为意,用沙哑的嗓子唱道:“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他的名字叫武训,这个平凡的乞丐,以行乞办义学,共兴建三处义学,被称为平民教育家,一时传为美谈。

而现今,出了个德国怪人“洋雷锋”,来帮中国人搞教育。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不吃肉、不喝酒,给学生们上课不用课本,也不要报酬的怪人;在孩子们眼中,他是最好的朋友、老师,是可以一起爬树、在泥里打滚的玩伴;在许多人看来,卢安克就像白求恩一样,是能够感动中国的“洋雷锋”,是很多人的偶像;在他自己看来,他与其他人一样普通,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就是卢安克,一个在中国广西山区义务支教10年的德国志愿者。

他很想留在中国

1968年出生的德国人卢安克,22岁来华旅游时爱上中国,而后到中国留学。1997年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结果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块钱;1999年他又从德国回到广西,跑到河池地区的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学校把他开除了。

2006年,卢安克为能留在中国农村,继续他所热爱的义务教育,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却被拒绝。被拒绝的理由是:只有在国家一级机构工作4年以上,或为中国作出特殊贡献的外国人,才合乎入籍条件。

2006年8月,卢安克无奈离开,回到德国。卢安克离开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才渐渐知道,在中国教育已成为一种贵重消费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德国年轻人,他为了理想和热爱,抛离故土远离家园,不计报酬得失,全身心投入在中国偏远农村的义务支教中。

而在这 10余年的教师生涯中,卢安克从未收受过学校一分钱工资,他每年三四千元的生活费均由其远在德国汉堡的父母提供,月支出不超过200元。其间,这位与中国最贫困地区农民一道承受着最艰苦的物质生活,同时进行着极富创造力实践与研究的青年,还得过乙型肝炎,并遭遇车祸险些失去了性命。“仅仅为钱工作,是可惜的。”他来中国工作之前曾对父亲说过这番话。

这辈子已经交给了山里的孩子

最令卢安克感到不安的是,很多女孩子因为看了媒体报道而声称爱上了他。卢安克说:“她们说要到学校来找我,嫁给我,有的人甚至说要离了婚来嫁给我,这让我很担心。我想是时候告诉大家我已经有未婚妻了。”卢安克的未婚妻也是一名志愿者,她爱山里的孩子,孩子们也很喜欢她。

得知卢安克有了未婚妻后,板烈村村民的心情忽然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他们希望卢安克能早点结婚;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卢安克结婚后会离开板烈。

卢安克说自己就是板烈村的一个村民,就算他离开学校,也是暂时的。自己已经把这辈子交给了山里的孩子,“我们的命是在一起的,无论怎样我都会回来”。

对话卢安克

“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

义务支教10年,躲记者成为卢安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说:“媒体会把我塑造成名人,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会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

记者:“你十年来都在躲记者,去年年底为何会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卢安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如果你隐藏着自己,不敢让别人看到你如何做着自己所喜欢的事,别人就会认为,他们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让他们看见,这就等于允许他们像你一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等于解放了他们的愿望。这不是说让他们做跟你一样的事,而是说让每一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所愿意的事’。我被这句话感动了,所以我第一次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

记者:“节目一播出,很多人都被你感动了。”

卢安克:“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2006年,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我很普通,不想做偶像”

记者:“很多人钦佩你,甚至崇拜你。”

卢安克:“我很普通,不想做偶像。很多人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我的,那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我。一个人认为别人做的事是对的,也是应该去做的,但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愿去做,他就只好钦佩或者崇拜。”

记者:“也有人认为你的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教育。”

卢安克:“我并不想改变中国的教育,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不该干涉。”

我们做不了卢安克

自由是人最大的快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不是成为什么伟大的人,而是实践自己的灵魂。在自我实现的理论下面,你愿意去当华盛顿,就当华盛顿,你愿意去当爱因斯坦,就当爱因斯坦,你愿意成为卢安克,就成为卢安克,这些结果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林肯的母亲也曾说过:我的儿子林肯当然是我的骄傲,但另一个也是我的骄傲,他正在后院挖土豆 。

可中国人有太多的包袱、太多的羁绊、责任,没有办法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经济方面,工资是收入主要来源。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靠工资生活的,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着国家的繁荣。

生活方面,放弃工作等于放弃保障、家庭生活。很多人无法抛开家庭,单独投向偏远的山村;即使她们愿意一起去,也担心子女将因此失去好的教育,最终考不上好的大学。

身份方面,未必能得到父母、家人、朋友的理解。

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太多用自己去迎合他人的观念,却唯独没有以自我的灵魂为中心。卢安克比很多中国人更有独立性,他的选择,不管是怎样的选择,总能获得父母以及其他人的尊重与支持。卢安克说“我大部分在中国的朋友只能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们不想让父母失望,他们只好放弃自己。”

更深层次的可能是文化上的差异。即便是找到无数的头衔加在卢安克身上,也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卢安克他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做一件他看起来很平常的事,这件事也许会耗尽他一生的精力。因为这件事他很有可能寿终在中国这个偏僻的穷山村,可是那又怎样?他要做的也只是自己想做的事。在卢安克看来,那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我们这里却需要通过财富的多少、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来体现。

还有价值观的差异:我们往往过多的追求物质,太着急了。在不顾一切活下去成为中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今天,在“不顾一切活下去”与“不择手段活下去”越来越让中国人分不清或不愿意分清的今天,所谓“伟大复兴”就是一个梦想。脱离低级趣味的前提恰恰是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谁能成为卢安克?

从生活、前途的无忧无虑上讲,也许中国的富二代最有条件成为卢安克。

在一个社会变化时期,炫耀性消费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富二代高消费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一种生活方式。高消费并不是问题,而重要的是这个先富起来的阶层应怎样对待财富、对待他人和社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完善,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卢安克。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只剩下十年了。民众的安康幸福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保制度不断出台,不断完善。自由参保,自由退保,自由转移,这些诉求在社保制度的发展中渐渐增强。期待“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能早日实现。

遵循内心,通往个体自由

相对于其教育研究和实践,卢安克更值得称道的品质或许是:一个遵循内心选择,一个顺应自我天性,一个快乐的、不断的通往个体自由的人,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而珍贵的生命形式……

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不是伟人,不是圣徒,而是一大批拥有起码精神修养,能包容不同价值追求,理解一切美好与善意的平常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对幸福的理解,建立在人之为人的天性与良知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利欲的计较、权衡与满足之上。

他们随时可以为了生命的自由,选择独特的生活方式,放弃不必要的物质羁绊。而这,需要我们返本归源,重建个体的精神世界。只有当卢安克不再成为社会的另类,社会才会回归正常,循着内心指引自由生活的人,才会渐成主流……

摘编自《搜狐新闻》

猜你喜欢

生活
生活另一面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社保让生活有底了
生活感悟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