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僵局何时打破?
2010-11-08刘渠
刘 渠
7月份开始,市场流动性出现恢复性上升,并触发了A股市场的反弹。进入8月份,随着成交量的逐步回升,市场流动性的释放开始遭遇瓶颈。在此背景下,资金开始追逐中小市值股、盈利稳定的消费股、非周期股。出于对地产调控、经济增速和企业盈利回落的担忧,地产、金融及相关周期股表现疲软。行业格局的剧烈分化使市场陷入短期僵局,指数总体在上下150点左右的区间里窄幅波动。基于对流动性总供给仍呈回落的趋势判断,市场普遍认为,未来市场的演化将依赖于企业盈利的变化。
流动性瓶颈
从流动性看,市场资金仍不见宽裕。中信证券策略分析师于君认为,4季度有大量限量股解禁需要资金承接。10月底将迎来创业板解禁的第一次冲击,近期部分公司高管辞职事件有可能引发投资者对解禁股供给增加带来的负面预期冲击,未来4月份中小盘和创业板解禁市值分别达305亿元、74亿元、14t2亿元和779亿元。从每月市场募集资金节奏看,未见放缓迹象,资本市场仍在对经济转型作贡献。
此外,从各方面情况来看,个人投资者资金入场还未出现趋势性上升。于君认为,对投资者情绪影响的可能是实体经济流动性这方面。这可从信贷资金和M1指标来分析,下半年信贷将呈现稍宽松的局面。根据中信宏观组的预计,全年新增信贷将控制在7.8万亿的水平。截至7月底,新增信贷已经达到5.17万亿,8~12月份还有2.63万亿信贷额度。平均每个月份5000亿新增贷款虽然较年初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也远高于去年下半年的水平。
随着经济数据见底,市场在确定拐点的过程中或有震荡,但对市场周期而言,更重要的是市场拐点的判断,于君认为2300点已是最悲观情况下的拐点,其后经济数据落地的过程中大多只为扰动,操作中应该采取调整即加仓的策略。
目前市场处于等待经济数据落地的过程中,于军认为4季度会出现经济拐点,其中可观测的经济指标包括:新开工增速、PMI走势、信贷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化、出口增速变化等。其中最大的风险是房价上涨,如果部分开发商趁量升提价,很有可能遭致严厉的政策调控,不过不会采取总量政策,而应该出台针对严控房价的定向手段的可能性较大。9月份将是房价数据明朗期,市场将在这个时间段维持区间运行态势。
逃不开的纠结
考察经济实际运行状况,8月份的数据好于预期,并使部分投资者开始思考经济增速和企业盈利的回落是否只是个“狼来了”的故事。齐鲁证券策略分析师张治认为,从宏观层面考察,与2004、2008年相比,流动性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对轻微得多,中长期贷款的供给也比较充裕。
在此背景下,考虑到近两年货币发行成倍上升,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资产配置也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因此,在具有消费属性的汽车和资产属性的地产的支持下,经济增长显得较有韧性。那么,投资者是否需要在配置上向低估值的地产、金融及相关周期股转换呢?
对此,张治认为需要以下两大负面因素的充分释放。其一,上市公司利润在三季度仍将面临剧烈的下降。三季度已公布预增的167家公司,其三季度利润的同比增速将下降至22.67%,环比出现14.24%的负增长。从各行业的情况看,其中下降最剧烈的正是周期类上市公司。其二,考虑到2010年第3季度~2011年第2季的3个季度期间,商品房的供给量约1.5亿平方米/月,而我们预期销售量大约在1.0亿平方米/月,史上少有的供需缺口将必然导致商品房库存明显上升。考虑到房地产公司的净负债权益比已回到历史高点附近,以及宏观政策对地产公司融资的严格限制,新开工面积的增长已走过拐点。
而民族证券日前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较快出现回稳迹象,表面上与政府近期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投资控制有关,但本质上与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区域升级+产业升级”的经济增长周期有关。正因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这三大升级过程,所以去年底以来的政府调控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此次调控的目的也是希望为升级的展开奠定更加健康的经济和制度基础,如地方融资平台整顿,房地产调控等。
因此,本轮2009年以来上升的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增速回落将是暂时的,何时回升将更多取决于政府的意图,待政府调控目标基本到位,如“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完成,四季度通胀水平明显回落,房地产价格有所回落且保障房建设初见成效,地方融资平台整顿结束后,新一轮由政策,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激发的“以区域升级为主导,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为驱动”的中国经济复苏才会逐渐启动,而当前的经济增速回稳也就不具备实质性复苏意义,经济底部的形成仍需要一段时间。
张治认为,总体配置由消费转向投资、非周期转向周期的条件尚不具备,但当前的行业格局将会发生松动,市场的波动区间将因此扩大,并最终打破现存的僵局。在此过程中,建议投资者维持中性仓位。他看好的板块或行业:其一,需求稳定的供应瓶颈行业,比如农业、食品;其二,周转量上升的渠道类公司,比如商业、服装;其三,高分红、稳定增长类股票,比如商用车;其四,由于成本挤压,上半年部分公司增收不增利,比如化工、饲料;其五,外生性增长股、成长股,建议从下至上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