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方舟子大战奥巴马
2010-11-07土摩托
文/本刊特约博客 土摩托
美国方舟子大战奥巴马
文/本刊特约博客 土摩托
因为肖恩·奥托,美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 新闻提示
从7月2日开始,为期5天的第四届欧洲科学开放论坛在意大利都灵举办。论坛以“科学的热情”为主题,吸引了超过30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领袖、研究人员、科学记者以及科学爱好者。
草根奥托的努力,促成了美国总统选举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政策辩论。
奥巴马发表的就职演说里有一句话很关键,叫做“让科学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这句话的出现,与美国的一位方舟子式的人物很有关系。
他名叫肖恩·奥托,是一个住在明尼苏达州的剧作家,曾经写过一部获奖的剧本Shining White,后来被拍成了电影。7月初,我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欧洲科学开放论坛(ESOF2010)上见到了他,听他作了一个报告,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两年多前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2007年11月,那一年,美国总统选举进入高潮,可是4位候选人却都对科学政策避之不谈。事实上,当时美国面临诸多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其中民众关注度最高的是气候变化,其次是能源政策,这两者比健康、其他环境问题和高新技术发展等都更受关注。但是,当时美国最有名的5家电视台,包括CNN、ABC、MSNBC、FOX和CBS的当家主持人在自己的节目当中对候选人做了171次访谈,一共提出了2975个问题,其中只有6个问题是关于气候变化的!相比之下,关于UFO的问题却有3个!
奥托看不下去了。他和另外几位朋友成立了一个非政府组织,他自己担任CEO。这个组织发起了一场草根运动,取名“科学辩论2008”。他们建立了一个网站,征集签名,试图促成总统候选人举行一次关于美国科学政策的公开辩论。
此事还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因为反科学的小布什当政8年,使得科学在美国的地位一落千丈。2008年时美国国会有535名议员,只有11人有科学背景,包括3名物理学家,1名化学家,6名工程师和1名微生物学家。相比之下,律师则有225人!1990年的时候,老布什曾经说过:“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基于客观事实的自由讨论,国家科技政策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让独立的科学家来做最终的裁决。”可到了2003年,小布什就改口了:“美国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的时候参照的是那些能够为美国人民带来好处的科学。”
奥托和他的朋友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征集了38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签名,包括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美国国家科学院等都成为这项运动的赞助方,超过100所美国大学的校长,30个诺贝尔获奖者,以及包括英特尔在内的工业界领袖,和几乎所有的美国科学和科普民间组织都参与了进来,涉及到的总人数高达1.25亿人。
但是,美国的媒体却一直不愿报道这件事。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看一看美国的媒体环境了:据统计,1989~2005年间,美国主要报纸的科学版数量从95个减少到34个;2005年,美国科学作家协会的2400名会员当中,只有7%有一份全职工作;2006年5月,《华盛顿邮报》取消了科学版;2008年11月,NBC砍掉了整个气候报道组,当时正值NBC的“绿色周”活动;2008年12月,CNN解雇了整个科学技术和环境记者团队;2009年3月,《波士顿环球报》砍掉了它的科学版……
美国的报纸杂志编辑通常会禁止政治记者报道科学、科学记者报道政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几乎没人在报道美国的科技政策。这一做法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它使得美国的科学报道完全按照时政报道的路子在走。时政报道和科技报道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时政报道习惯于平衡观点。甲说1+1=2,乙说1+1=4,时政记者会给双方相同的版面,而政治家通常的做法是寻求妥协,于是得出了1+1=3的结论。但是科学争论在很多时候某一方是完全错误的,这是时政记者所不能理解和习惯的事情。这一思路在气候变化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
该组织的第一次科学辩论倡议被4位候选人一致否决了,这也不是偶然的。美国的政治家不喜欢讨论科学,因为科学不酷,而且宗教人士会影响选票,政治家们不敢轻易触碰科学。这一思路导致美国政治家花了太多的精力来维护宗教信仰的权利,而忽视了科技进步。
奥托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推动此事。他们网站进行过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有85%的选民认为总统候选人应该进行一次科学政策辩论。奥托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当总统候选人只剩下两位时,奥巴马和麦凯恩终于同意以书面的形式对其提出的“美国需要面对的14个科学问题”进行回答。这是美国总统选举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的科学政策辩论,也是美国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草根运动。奥巴马获胜后,不但在就职仪式上说了那段著名的话,而且还把当初积极促成科学辩论的3位重量级人物选进了内阁,包括担任能源部部长的朱棣文、担任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主席的简·卢布琴科和担任总统科学顾问的约翰·霍尔德伦 。
美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联系编辑:luanhui@blogweekly.com.cn
http://www.immusoul.com/index.php/archives/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