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施洞苗族银配饰的造型及其审美

2010-11-02童友军卢新燕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银饰苗族

童友军,卢新燕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福建福州350108)

试论施洞苗族银配饰的造型及其审美

童友军,卢新燕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福建福州350108)

施洞苗族银饰特点鲜明,其独特的造型、生动的图案、精湛的工艺、多样的配搭及丰富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研究少数民族服饰配件之美、发现少数民族服饰配件之美,并努力将之运用于现代民族服饰设计,是弘扬民族服饰文化的有效手段。

施洞;银饰;造型;审美

美感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也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的,人体所佩戴的饰品,既是装饰美的反映,同时也象征着财富。施洞苗族银配饰是苗族银饰中最为华丽和富有特色的,可分成头饰、胸颈饰、背式、手饰、腰饰和脚饰六大部分,配饰种类主要有:银冠、银角、银簪、银梳、银耳坠、银项圈、手镯、银铃等。作为身居高原地区的民族,施洞苗族的民族文化特征决定着服饰配件从结构形式、材质工艺及其审美价值的独特性。

一、施洞苗族的历史源流及主要银配饰的造型特征

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格迪斯曾说过,世界上有2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分别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早年,苗族部落曾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生活,并率先进人农耕时代,发明了水稻种植、冶金炼铜等技术,盛极一时。但自从被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联手击败后,其子民就开始了漫漫长途迁徙颠簸的生活。施洞地区的苗族只是这个迁徙部落中的一小股,大约于隋朝时期迁于此定居,自理自治,由于历史原因,文字在漫漫万里跋涉中丢失。勤劳的苗民,除了口传心授、以歌传授本民族历史外,只能把这些沉重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乃至土风民俗记录在服饰上。可以说每一套施洞苗族女性的盛装,都是“穿在身上的史书”,透过施洞苗族服装及其银饰里的每一个符号,都可以读出施洞苗族人民的一段苦难史、一个神话传说或一种风俗人情。

1.施洞苗族银头饰的造型及审美特征

施洞苗族银头饰主要有龙凤银角、银马花围帕、银发簪、插头花、花银梳等组成,龙凤银角头饰最具代表性,其造型最为繁缛奢华(如图1)。《清平县志》有“挽高髻,插银角”之记载,苗语称“甘尔”又称“牛角”。在施洞银角头饰中有大、小银角之分,大的在前小的在后,银角的中间立有4条银片,中间两条略高,顶端各饰蝴蝶吊坠,边上两条略低,在龙角顶端各饰一个镂空桐子花,极具装饰效果。龙纹、穿插盘旋于银片之中,在造型上左右对称,工艺表现上,龙凤纹采用独立高浮雕成形的方法最后固定在银片上,具有很强的立体装饰效果,银角的造型是效仿水牛角的形状,以高大为美。

图1 银牛角(作者拍摄)

银马花围帕,是施洞苗族头部配饰之一,它与银角配套。围帕一般长约40厘米,高约8厘米,图案是由14匹人骑马和桐子花以及吊坠组成,围帕的中间是珠宝纹并镶嵌镜面,珠宝边饰火焰纹。在珠宝纹的左右两边各分7个人骑马相向而驰,也是体现了对称的形式美,马的神态矫健,有如千军万马行进跋涉。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先民英勇征战、不断西迁的艰苦历程。围帕的上下边沿坠有各种草、鱼、蝶、飞鸟和小坠饰(如图2),同时也反映了苗家对大自然和和平生活的热爱。

图2 银马围帕(作者拍摄)

银簪和银梳在施洞银饰中也最为普遍,它既与盛装搭配,又是日常便装时用来固定发髻的实用品。银簪的式样造型特别丰富,有直有曲,有圆锥状、扁平状、钎状、垂悬状、花束状等,造型和纹样有花、鸟、蝶、鱼龙和各种动植物,采用立体花丝工艺塑造。银耳环是苗族妇女的必备首饰,耳环的造型有蚕、叶片、圆轮、悬吊、灯笼、银钩等,施洞的妇女喜戴很大的圆柱形耳环,将两耳拉得很长,她们认为耳长也是一种美。银光闪烁的施洞银头饰映衬着苗家姑娘甜美的面容,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

2.施洞苗族银颈、胸饰及银衣片的造型及审美特征

施洞苗族女性的颈部多饰以项圈、项链。项圈是施洞苗女的另一种重要配饰,项圈一般有单层或多层组合而成,有的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圆圈、扁圈、盘圈、卷花圈、羊角圈、六方项圈、空心项圈等,项圈图案是在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施洞的链条项链由数十个圆形或椭圆实心银环而相扣,粗犷而厚重。施洞苗族女性的胸饰有银压领、银胸吊饰等。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为半圆形或腰子形,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

施洞苗族盛行穿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银衣片分主片和配片。主片压花,纹饰精美,用来装饰衣摆、衣背等主要部位。配片稍小而简单,用来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或者缝饰在主片排列的间隙中,起喧染及衬托作用。

3.施洞苗族银手饰的造型及审美特征

施洞苗族妇女一般配饰多枚手镯和戒指,有柱形、圆柱形、龙头形、蚕形、螺旋形、长筒形等等,花样繁多,施洞苗族饰镯不以一对为限,实际佩戴多达四五对。手镯风格多样,粗扩的手镯光面无纹,硕太沉重,细腻的手镯用极细的银丝编织或焊成空花,工艺精致,浮雕型手镯以连续花枝纹或龙纹居多。戒指是以宽为美,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戒面为浮雕花鸟或镂空花朵及绞藤等。手镯纹样多以鱼纹、龙纹为主,与图腾文化息息相关。

二、施洞苗族银配饰的图案题材及其表现形式

施洞苗族银配饰的图案奇巧,取材广泛——历史和民间传说等故事中的人物和神灵,大自然的动物花草,动物纹样有牛、龙、虎、狮、狗、兔、鼠、鸡、凤、鱼、虾、蝙蝠、蝴蝶、蜜蜂等等,造型奇特而夸张,其中鸟纹很具特点,鸟纹在配饰中大量出现,寄寓有苗族生命兴旺繁衍。图案的布局主要为对称式,也有均衡式等,并且一般都有神话、史歌、传说、故事作依据。因此,这些图案多寓意赐福或表达吉祥美好的愿望:猪牛羊是衣食的保证,龙能保寨安民,赐人风调雨顺;鱼虾表示食物丰足,蟾蜍管五谷收成,牛象征中直坚毅……。

施洞地区的苗族银配饰图案中,苗龙纹与汉龙纹有很大的区别,苗龙纹可以与各种动植物“嫁接”,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人头龙”等 ,充满灵性、亲切可爱、古朴憨厚的艺术形象与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等巧妙的组合,浑然一体。施洞银饰的造型和图案不仅反映了施洞苗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善良愿望,也显示了苗人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透过这些图案,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苗族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体现了重生的文化根性。施洞苗族配件多反映现实生活和自然景象,其配件造型艺术与他们的口头文学有着共同的文化性——浓重的巫术意味,二者所表现的内容也几乎一致。不管是外在形式或者内涵方面,施洞苗族银配饰都表现出古老、浑朴、原始、自然的艺术特征和审美风格。

三、施洞苗族银配饰的审美取向及文化内涵

施洞苗族人民把银饰作为拥有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银饰以多、大、重为美,一套盛装银饰数量达三四十件之多,重量达一二十斤,价格以万元计。沉重而美丽、豪华而自然,体现着淳朴,彰显着华贵。施洞盛装配饰之用的银饰最早是驱灾避邪的功能,后来与艺术、生活、思维方式的结合,演绎出了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品,与鲜明的文化、思想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特有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在给人们带来美的同时又富有多方面的精神含义。因居住在山区,生产力水平不高,受教育水平偏低等因素的影响,施洞苗族服装配饰展现的另一审美是其鲜明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观,特别是其图案造型体现的多为淳朴的原生态文化,这种文化呈现出自发性特征,反映出苗族人民崇尚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施洞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地,是保留古老文化遗存最丰厚的地方之一,也是“苗龙”文化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苗龙”在这里拥有广阔的天地,在一片自由、活泼、清新的氛围中犹如孩童一般自由自在,洋溢着人类童年的天真和稚嫩的神灵。龙又是施洞苗族人民的护身符,同时还是施洞苗族人们风调雨顺、农作丰收、生活吉祥美好的象征。鱼是东方江边、海边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苗族迁徙到西部山区以后,不仅在水田里养鱼延续了在东方吃鱼的习惯,而且在银饰上有充分的反映,鱼是苗族从头到脚各中银饰少不了的纹样和造型。另外,银马围帕上“驰骋疆场不断西迁的征战场面”,“银衣片上男子骑马的纹样”,以及配挂在项圈、挂吊牌、围腰吊饰等处的响铃都有一种迁徙的遗风。

四、施洞苗族银配饰的有效保护及合理发展

时代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切也在发展变化着,服饰更是人们生产、生活变化的“晴雨表”。配饰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当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配饰也应并且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一味地“保护”是无济于事的。民族服饰配件也有“生命”,时过境迁,依附于民族服装而产生实用、装饰、宗教等功能的配件也应随服装主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施洞苗族地区的人们因生活环境,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巨大变化,汉文化等其他民族文化对这些地区的民众,特别是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产生较为明显的积极影响,传统的服饰配件使用环境、消费人群及其生存土壤已变化明显甚至部分消失。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最大可能地保留、保存原汁原味的施洞银配饰的特征,以用于各种馆藏、展示以及各种传统节目、节日的表演。也就是说尽最大可能地用“历史的土壤,如养育盆景植物一样精心保护之,使之保鲜”,以便让后人能最大可能地、最大限度地阅读苗族银饰的历史辉煌。同时,要把施洞银饰配件的艺术传承和工艺制作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去,使苗族孩子从小接受传统银饰艺术的熏陶,认同苗族传统银饰的审美,使他们产生学习、制作、继承、发展的愿望,使传统技艺永不失传。鼓励艺术学院专业的学生到苗寨采风,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服饰的同时能亲身感受到传统苗族银饰的美,并从中了解苗族的历史和传统,体验苗族的传统生活文化等,提高学习了解传统的兴趣。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手段,实现施洞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另外,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银配件,应顺应历史变革,从结构、工艺、材料、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发展变化,接受、融纳汉民族等其他配件的新元素、新材料,更新工艺。传统银饰只有代代后人不断地穿戴之、设计之才能使之赋予生命。大力向其他民族推广、向国际推广施洞银饰,让其他民族接受部分银饰、吸收部分元素并运用于她们的服饰配件设计之中,这也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形式。

五、结束语

施洞银饰的造型特征,不仅反映了施洞苗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善良愿望,也显示了施洞苗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既冲撞又交融,民族传统银饰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民族历史是我们设计创作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只有继承和发扬,领悟其中的精髓,并从中得到启示,才能将之转化为现代的文化,实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1]宛志贤.苗族银饰[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18.

[2]柳小成.论贵州苗族银饰的价值[J].长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32.

[3]白兴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4):22.

[4]张威媛.苗族银饰的象征[J].艺术教育,2008(3):43.

[5]张 祎.贵州施洞苗族银饰文化[J].装饰,2002(4):50.

[6]丁 天.浅谈苗族盛装的文化及其保护与开发[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6):23.

Styles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Shidong Miao Ethnic People’s Silver Accessories

Tong Youjun,Lu Xinyan
(Clothing&Art Engineering Department,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Shidong Miao ethnic people’s silver accessories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unique shapes,vivid patterns,exquisite craftsmanship,various matches and rich connotations,which are usually acclaimed as the peak of perfection.Studying the beauty of the minorities’accessories and putting its results into the modern ethnic costume design are an effective means to develop ethnic clothing culture.

Shidong;silver accessories;styles;aesthetic features

J523

:A

:1673-1794(2010)06-0044-03

童友军(1970-),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卢新燕(1974-),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

2010-10-03

猜你喜欢

银饰苗族
高浮雕银饰
丹寨苗族“祭尤节”
银饰
银饰变黑如何恢复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