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培育低碳文明中的定位
2010-11-02石玉平
文/石玉平
政府在培育低碳文明中的定位
文/石玉平
我国是人口大国,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很少,一旦以众多人口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做好节能减排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政府在促进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低碳生活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一环
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让国人强烈感受到国际上对碳排放的重视和关注,当时我国也对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将采取自愿措施,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低碳发展的时期。
要实现我国对世界的承诺,切莫认为仅仅是政府或是企业的事,诚然,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是主力,然而,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是能源消耗较快,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制约,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支持,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单纯依靠商业渠道引进节能技术,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个巨额的负担。所以,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从生产的角度采取措施是不够的,消费环节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节能减排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位公民都是节能减排的主体。家庭、个人虽小,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同样大有潜力可挖。据有关专家介绍,假如全国家庭普遍采用节能光源,一年可节电700多亿千瓦时;国内现有1亿多台冰箱,若全部换成节能型,一年可节电400多亿千瓦时。两者相加,可省下一个多三峡电站的发电量。还有现在正在施行的限塑令,据计算,全国每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由此可见,家庭、个人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
然而,保护环境,倡导低碳生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和研究,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良好风尚。
低碳生活初期化特征明显
虽然目前人们或多或少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人还是少数。我国人口众多,在倡导低碳生活的过程中有相当的难度。依据观察和分析,我国在促进低碳文明生成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初期化特征:
一、人们生活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低碳意识薄弱,部分公民觉醒得早,但自觉实践者较少。所谓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的一种生活意识、生活观念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低碳行为和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节能细节。对于刚刚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的人们来说,享受生活的质量是多年的梦想,克服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主义的影响,换之以低碳的生活方式,还需要一个从自发认识到自觉实践的过程。
二、政府在引导和促进人们低碳生活方面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几乎空白,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化措施和对策。现阶段,我国在指导企业低碳生产的标准虽不全面和不完善,但相对而言,比起在指导人们低碳行为规范方面仅仅停留在号召上要积极得多。现实呈现出偏重于制定指导企业低碳生产的标准和政策,而对公民低碳生活的标准和规范化管理关注偏少。因此谈低碳发展时,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一点,在整个发展思路上低碳生产应与低碳生活并举,也许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忧患意识,“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大量存在,对高尚、简朴、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清醒认识者较少,认识模糊者居多。低碳不是贫穷,也不是落后,保证生活品质是践行低碳生活的前提。低碳意味着更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能耗,降低污染、减少排放,从而减轻环境的压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构建低碳生活行为准则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低碳生活方式,同时配套建立一种新的以低碳生活为核心的人的行为准则。通过新的行为方式来改进人们的生活习惯,使这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
政府应围绕节能减排的战略,配套推出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策略和政策,探索体现中国特点的适用性强的减排模式。在促进低碳生活风气形成的过程中,政府不能无为而治和缺位,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界定和区分政府、中介、公民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共同促成良好风气的形成。
调查显示,2/3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节能减排的最大推动力是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美国的法律政策就在发展低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低碳时代”开启的萌芽期,政府应该聚集更多的有识之士,以行政命令和规则标准等形式,探讨制定包括交通、建筑、照明、水资源乃至家庭生活每个细节的节能标准和政策,从衣食住行研究科学的生活方式,真正开启一个有实质意义的低碳时代。
二、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提高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低碳生活的理念渗透进每个市民的骨髓。
做好节能减排的指导工作,编制并免费发放日常节能减排手册。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日常生活节能减排指南之类的小册子,明确详细的指导意见,免费向广大群众发放。让群众掌握相关知识和具体要求,养成习惯形成意识。在这样的宣传中最好把每一样日常节能活动所产生的效果,用数字加以量化。低碳不能光嚷嚷,要给人家一条出路,要讲一些实实在在的道理,不仅要算经济账,也算人生账、情感账、体验账。这样公众在践行时会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增加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政府既是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带头积极参与此项活动的主要实体。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机关单位节能减排的实施方案,如公务用车、用水、用电、办公、建筑、就餐等,要有非常详细合理的规定,同时,尽可能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政府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光荣、低碳高贵的良好风尚。政府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领导、推动公众参加这项活动。
三、建立健全长效奖惩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广大公众在参与节能减排活动中,亲身感受到物质、精神方面的鼓励与鞭策,亲眼看到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应有的惩戒。只有让公众持续感受正负两种激励,才能保证节能减排活动持续进行。如英国为刺激消费者需求,对于购买电动车者给予5000英镑的补贴,通过这一方式将购买电动车的资金成本降低。
四、发起低碳生活的运动,摒弃和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鼓励低碳出行、低碳饮食,如同电动汽车要有配套充电站一样,人们在挑选减碳型住房时,其行为方式也要符合环保和节能,两者如果割裂,低碳生活就没法维持。
低碳发展是全世界关注的难题,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文明的进步。每个公民在节能减排上迈出一小步,整个社会在节能减排上就会前进一大步。
我国是人口大国,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很少,一旦以众多人口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做好节能减排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政府在促进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更 正
本刊2010年第11期《关于我国专题专利数据库的思考》作者之一孙旭华的名字应为孙绪华,特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