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琼勇的农技事业

2010-11-02唐卫东

团结 2010年6期
关键词:中稻再生稻亩产

文/唐卫东

范琼勇的农技事业

文/唐卫东

2010年“五一”前夕,民革党员范琼勇作为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在成都参加了表彰大会,成为内江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一名普通的民革党员、基层农技工作者,为什么能获此殊荣?作为四川内江市隆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的范琼勇,“最可贵的是他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技术。”熟悉他的领导和同事都这样说。

再生稻飞速发展

再生稻,是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再蓄一季稻籽,一次播种两次收获;可以省种、省工、增产、增收、提高米质。隆昌县过去由于受气候、栽培技术的影响,蓄留的再生稻都不超过10万亩,亩产量在50公斤左右徘徊。

范琼勇通过研究发现,隆昌县属于全省再生稻适宜区域的边缘,但人多地少、田多土少,粮食生产发展的途径非常有限,就迫使研究员在再生稻生产上打主意。他和农技站技术人员,跑乡村、下田间,通过观察长势好的再生稻,总结成功经验,查找造成再生稻无收的原因,安排布置试验点,全力寻找再生稻高产、稳产技术。最终得出结论,在全县无论什么地方,再生稻必须在9月15日前抽穗杨花,才有好的收成。于是,他采用倒推法,中稻、再生稻生产的一切技术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实施。按范琼勇的说法,就是过好“四关”:选好适宜品种、过好“品种关”;搞好头季稻健身栽培、过好“保芽关”;施好促芽肥和发苗肥、过好“发苗关”;完熟期收割,高留稻桩,过好“齐穗关”。

有了明确的思路,有了成熟的技术,从2005年开始,他就打破隆昌再生稻偏北方向乡镇不蓄留的常规,大胆在迎祥镇的钜子村和关圣村、双凤镇的山峡村、龙市镇的普照村,开展蓄留再生稻的试验示范工作,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改进,隆昌县的再生稻生产,由南向北扩展,从5年前的1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22万亩;再生稻单产由过去的50公斤,提高到11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2.5万吨以上。他的论文 《隆昌县再生稻生产的再思考》,被 《中国农技推广》杂志2008年第3期采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灾后生产显奇效

2007年7月,隆昌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在一天内达430毫米。洪水泛滥成灾,眼看部分水稻面临绝收,范琼勇心急如焚,他连夜组织全站技术干部,起草了抗洪救灾技术方案,并通过互联网,向灾区进行了发布。

灾后第二天,他马上就带领技术人员走访农户,进入田间地头,看灾情、想办法、找措施。接下来的一个月,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下田、走访和手把手教授稻农技术上面。响石镇大屋和坝上两个村,沿河两岸损失最为严重,上千亩水稻到了绝收的地步,他天天在守在田间,连开几十场园坝会,反复宣传讲解生产自救技术,直到声音沙哑难以为继,最终建立了水损水稻高、中、低桩蓄留再生稻试验田10个,千亩水损稻都蓄留了再生稻。大屋村彭远汉对自家半亩受灾水稻本已完全不抱希望了,但在范琼勇的指导下割苗留桩,最后亩产收获了388公斤,他很高兴:“是范主任帮我检回来的”。一个月没日没夜的工作,万亩灾后生产自救示范田及时建立了起来。

同时,范琼勇还协助市县电视台、内江日报,及时宣传灾后恢复生产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鼓舞受灾稻农的信心和决心,带动全县生产自救、恢复生产工作的开展,促使全县粮油生产在大灾之年保持了基本稳定。

“洪水再生稻栽培技术”、“水损再生稻栽培技术”、“受灾旱地抢收改种技术”、“绝收田综合利用技术”等技术方案,为恢复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尤其是他们制定实施了洪灾后蓄留再生稻的技术措施,不仅从绝收田里抢回了粮食,而且其思路新颖,创造了一种新的救灾方法,论文《杂交中稻孕穗至抽穗杨花期遭遇洪灾蓄留再生稻田间管理技术》在 《中国农技推广》刊载后,也因其创新性受到了很多专家和同行的肯定和认可。

高产创建结硕果

范琼勇说:“一个基层农技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不断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找寻新技术、摸索新路子”。

为探索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检验“杂交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产量潜力。从2004年开始,连续7年在全县不同区域开展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高产攻关试验,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配套技术,隆昌县粮食单产最高记录,一次次被刷新。2007年,他创新地运用早播早栽、技术组装配套等技术,使龙市镇普照村9社,一块2.5亩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高产攻关田,经市级专家现场验收,“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首次突破吨粮大关,达到1044公斤,创全市最高记录;2008年,他又创新地把晒田控苗时间提前7天,在同一地点继续开展高产攻关,检验“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过吨粮的可重复性,经省级专家现场验收,两季亩产仍然打破了吨粮大关,达到1018.8公斤;2009年,他再次把晒田控苗时间,在上年的基础上提前5天,并采取氮素肥料后移等创新技术,仍在龙市镇普照村9社,建立“杂交中稻+再生稻”超高产强化栽培高产攻关田块,经省级验收组现场验收,两季亩产达1049公斤,再次过吨粮;2010年,他认准的是如何把创建成功的技术集成、简化后交给农民运用,“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田两季亩产达1137公斤,并在龙市镇和胡家镇,建立了两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示范区百亩连片“杂交中稻+再生稻”,亩产达899公斤,8月10日,农业部高产创建办专家到隆昌检查高产创建工作,结论是:隆昌县高产创建成绩突出,值得借鉴和推广。

由于高产创建工作成绩突出,隆昌成为四川唯一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优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的单位。2010年9月17日,著名农学家、江苏省副省长凌启鸿教授,现场察看了龙市镇普照村建立的优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示范片,肯定了隆昌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上的贡献。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改革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范琼勇作为最基层的农技工作者,作为一名最普通的民革党员,在他心中,创新就是农技事业的生命,创新就是永不懈怠的钻研,创新就是最可期待的美好未来。范琼勇,创新永无止境。

(唐卫东,民革四川省内江市委会科技支部主委/责编 卢淼)

猜你喜欢

中稻再生稻亩产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再生稻自适应仿形割台性能试验与分析
亩产超340斤!4口塘出蟹11000斤,错峰卖蟹亩产值2万元的秘籍来了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中稻广两优676“3414”肥效试验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武夷山市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