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祖康与新上海公共设施建设
2010-11-02户式功
文/户式功
赵祖康与新上海公共设施建设
文/户式功
赵祖康(1900—1995), 字静侯,江苏省松江县 (今属上海市)人。1951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八届中央名誉副主席。
赵祖康幼时父亲去世,家庭贫困,但他聪明好学,勤奋读书,成绩出众。1918年夏,赵祖康考入南洋公学土木工程系。1930年,被国民政府铁道部选派去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1931年夏,赵祖康没有选择留美工作,而是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抱着“交通救国”、“工程建国”的理想,在祖国大地上从事道路和市政工程工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1930年代,赵祖康在神州大地上主持筑建了绵延数万公里的公路,成为中华民族坚持抗战、救亡图存的运输大动脉。抗战胜利后,赵祖康担任上海市工务局局长。但在蒋介石统治下,“致力工程,为民服务”的夙愿始终无法实现。解放前三四年的上海宦途生涯,擦亮了赵祖康的眼睛。上海解放前夕,为使上海人民生命财产免于战火涂炭,赵祖康冒着生命危险、以代理市长的身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妥善接洽,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赵祖康紧密依靠中共领导,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为新上海的公共设施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应陈毅市长之邀,出任上海市工务局局长
上海解放后,赵祖康在陈毅市长一片真情的感召下,答应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局长。当时他的母亲、妻子和3个儿女远居在福州市,那里尚未解放,赵祖康表示了对家属安全的担忧。由是陈毅市长特别指示,对赵祖康的任命,暂缓宣布,直至1949年6月18日,福州全部解放,上海市人民政府才正式宣布对他的任命。
1949年7月初,市政府在考虑搭建上海市工务局领导班子时,适逢赵祖康要到北京出席自然科学工作者大会筹备会议。临行前,赵祖康向陈毅市长提出,市工务局领导班子的组建特别是处级干部的任命,是否暂缓一下,等他开会回来再做决定,陈毅市长一口答应了他的要求。等赵祖康从北京开会回来后,陈毅市长专门指派了一位党员负责同志和他一起商议处级干部的任免方案。同时,还委派一位党员副局长作他的副手。
陈毅市长如此大度,如此通情达理,令赵祖康感佩不已,他决心竭诚为人民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面对自然灾害和敌人破坏,力保城市生活秩序正常
1949年7月24日、25日,上海遭受百年罕见的特大台风和暴雨的袭击,灾情极其严重。市区外滩公园树木竹篱被全部吹倒,行道树被吹倒1000多棵;市区马路普遍积水,市中心平均水深达1米多,车辆无法通行。浦东高桥海塘原被国民党军队严重破坏,特大台风袭击后,塘身堤顶大都被大水冲走,浦东45万亩农田与30万居民的安全直接受到威胁。面对如此严重灾害,7月25日,陈毅市长召开会议,商议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的办法。随后立即拨出巨款,调动大批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抢险救灾。
在最艰难的时刻,赵祖康全力领导市工务局的职工与广大工人群众一起抢修海塘,堵住决口;疏通市区下水道,排出积水,努力恢复交通,保障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经过广大工人、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这次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逐渐有所缓解。唯独浦东高桥地区炮台浜的决口又长又宽,工务局的抢修人员尽了最大的努力,终因损坏严重,抢修设备和技术力量不足,决口多次合龙又被冲决。陈毅市长立即找到赵祖康,要他陪同亲临海塘抢修第一线,了解灾害的实际情况,商讨抢修的办法。陈毅市长在现场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说:“有人在困难面前相信起海龙王了。但我们相信的是团结起来的人民力量。”在陈毅市长的鼓舞下,经各方努力,终于把决口堵住,保证了海塘的安全。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飞机对上海进行大规模轰炸,给上海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就在轰炸当天,赵祖康跟随陈毅市长冒着敌机的轰炸,前往江湾机场视察。路上,他们一面冷静地观察敌机的动向,一面商量抢险的措施。事后,赵祖康坚决贯彻执行陈毅市长的指示,精心组织工务局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日以继夜抢修遭受严重破坏的江湾、大场、虹桥、龙华4个飞机场和其他市政设施,尽可能减少敌人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困难,尽快恢复生产,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赵祖康在新生的人民政府担负领导工作,丝毫也没有生疏的感觉,反倒觉得如鱼得水,能够施展自己所长。他对崭新的工作环境非常满意,甚至感到过去几十年间从未体验过的轻松,工作起来也特别顺手。
贯彻市政府有关方针计划,着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1949年12月,陈毅市长在上海市一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提出新上海的市政建设要为安全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并且决定首先对沪东、沪西两个劳动人民集居地区的危房简屋进行改造,以改善当地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和条件。为此,陈毅市长专门委派赵祖康到沪西地区的药水弄去考察民情。
赵祖康在考察该地区时,看到劳动人民住在又矮又小、破旧不堪的旧工房区内。居住区旁,还开着一家硫酸厂和一个石灰窑,污水横溢,臭气冲天。看到这些景象,他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几十年后,他还回忆说,“劳动人民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活,这是我以前从未见到过的,也是根本想不到的”。他感到非常羞愧痛心,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彻底改变旧上海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后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赵祖康亲自过问药水弄的改造,让那里的人民群众,率先住进了窗明几净、设施比较完善的新工房。
当时,上海的市政建设百废待兴,赵祖康把在旧市府担任工务局长时想做却不能做的事分轻重缓急,及时向市政府建议,首先对市中心区的中山东一路和南京路、浙江路、重庆路等低洼地区进行改造翻修,加高路面,拓宽路幅,缓解因地势低洼造成的路面“坑坑洼洼,小雨小涝,大雨大涝,暴雨时马路成河,人民叫苦不迭”的状况。
对赵祖康提出的建议,陈毅市长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给工务局以充分的支持,帮助工务局采取有力措施,对这一带的道路进行全面整修,从而迅速解决了解放前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在此前后,赵祖康还参与领导了上海的一系列重大城市规划建设项目,把昔日的跑马厅改建成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把高尔夫球场改建成西郊公园,把跑狗场改建成文化广场。
在这些建设成就鼓舞下,赵祖康又进一步向市政府提出了他多年前就酝酿的计划——加强西藏北路和河南南路等关系上海交通命脉的南北干道建设,打通中山环路,拓宽天目中路,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干道……
对于这些真诚的意见,市政府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用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使之取得圆满成功。历史证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以自己的行动,在上海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也在与党外专家的合作方面,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大力进行公路建设,为上海发展打好基础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上海的城市建设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公路建设方面,则开始从维持通车转向提高公路质量、增强通车能力。这一重大转变,给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赵祖康实现为民造福的愿望,提供了进一步发挥聪明才智的新天地。
在这5年期间,赵祖康领导上海市工务局为建设上海的公路设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4年,拓宽整修沪杭公路上海段;随后,又拓宽改建了上海至松江、上海至青浦、上海至南汇等通往郊县的主要公路;还拓宽改建了沪太路、逸仙路等市区主干道,大大改善了上海市区与郊县以及临近省市的交通状况。
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广大农民提出机械耕作的要求,原来的农村田埂小道已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规划下,市政工程局承担起修建郊区公路的重任。在1953年至1957年,分两期对郊区公路进行全面改建。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按4个等级标准改建或修建了几十条重要的农村公路,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上海解放后,市政府在国家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新建了一批工人新村。继1951年新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后,1952年,又相继建设了凤城新村、鞍山新村等12个居民住宅区。这些工人新村大都建设在市郊结合部,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在设计布局、市政、公用绿化、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都比较齐全。同时,为沟通新村与市区的交通,还兴建了近郊公路及新村内部道路约34公里。
在赵祖康的领导下,市工务局对这些工人新村的道路建设非常重视。他们精心编制了 《上海市工人住宅道路施工说明》和《新建工人住宅区木桥工程施工规范》,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这些工人新村的建设成为工人阶级翻身作主的象征,新村居民们交口称赞。
解放初期,市人民政府根据“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建设方针,决定对旧上海遗留的不合理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在市郊结合地带新建一批工业区。当时规划新建的工业开发区包括彭浦机电工业区、漕河泾仪表电子工业区、桃浦化学工业区和北新泾迁建区等等。
为了配合这些新兴工业区的建设,市工务局从1953年起,在工业区外围及内沿新建了一批道路,并对这些地区原有的道路进行了改造,提高了道路等级,为工厂的迁建和发展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时的市政建设限于财力,只能小修小补。不过,同解放前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上海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据统计,从1949年到1957年8月间,上海共修建公路280公里。为上海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这重要变化中凝聚着赵祖康在几十年公路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付出的辛勤劳动。
在新上海解放初期的繁忙紧张工作中,赵祖康以他一贯的克己奉公、任劳任怨的作风,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同甘共苦,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他曾经充满感慨地说:“只有在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技术人员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赵祖康90岁生日时,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同志评价他“年高德劭,功在上海”。熟悉赵祖康的人都认为,这个评价十分贴切。
(责编 刘则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