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网球国家标准
2010-10-31洪惠新
□洪惠新
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也使我国的网球生产无论是在生产数量、生产规模,还是在产品品种和生产技术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网球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各企业在网球的生产技术、质量标准、检测手段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了在出口价格上低价竞争,产品质量鱼目混珠,从而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市场信誉,产生了许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为了规范网球生产的质量标准,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推动我国网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显然原有的《网球》行业标准(QB1510-92)已不能适应我国网球生产的现状和发展。所以,我们上海网球厂于2003年3月向文体用品标准化中心提出了制定《网球》国家标准的建议。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和文体用品协会于2007年下达了制定《网球》国家标准的任务书。我厂作为具有50余年生产历史的专业工厂,直接参与并起草制定了《网球》国家标准的工作。现就《网球》国家标准制定工作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网球》国家标准的制定,要充分体现我国网球生产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
我国现有的《网球》标准仅停留在行业标准的水平上,已不能真实地、客观地反映我国网球生产企业的现实生产技术水平。所以在讨论起草网球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和调查了国内主要网球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际网联的《网球规则》,根据我国网球生产的现状,按不同使用性能,将原来单一的一等品、合格品的技术标准改为比赛球、练习球。这样使网球的使用性能与使用范围保持了一致性。并在原来单一网球品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快速球、慢速球和软性网球等不同品种和规格,并根据国际标准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通过这样的标准分类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不仅体现了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也体现了我国网球实际生产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使我们的网球标准紧紧地和国际网球标准接轨,体现了《网球》国家标准的先进性。
二、《网球》国家标准的制定,必须有利于我国网球生产技术的发展。
在网球标准的制定中,主要技术标准必须是要符合国际网联的标准,这是不容置疑的,任何一家生产企业都必须严格遵守。但在网球检测中,用什么仪器应考虑到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便于企业有能力有积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水平。如在检测网球的推进变形、复原变形的技术手段上,尽管国际网联“ITF”有明确的规定,要使用国外生产的有专利号的仪器进行检测。但此仪器在国内仅少数企业配有,且价格昂贵,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而且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还增加了今后在仪器检测中的不确定性。同时还限制和阻碍了一部分新的生产企业的技术发展。而从我厂的实际经验来看,用国产设备,甚至是自产设备,只要根据国际网联的检测方法和具体要求,同样可以达到国际网联的标准。所以我们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专用仪器的检测技术要求进行了修改,并得到了采纳和认同。
三、《网球》国家标准的制定,必须有利于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在《网球》国家标准的制定中,我们不仅增加了练习球的主要技术标准,而且根据我厂在生产经营中的长期反馈和消费者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又提出了增加网球的外观技术标准和要求。尽管在国际网联“ITF”的技术标准中没有明确的技术指标,但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体会到,球的外观不仅是消费者对网球质量最直接的判断标准之一。同时网球的外观,特别是网球的线胶和毛布结合的状况,都直接影响到网球的质量,特别是使用寿命。所以我们根据市场的反映,提出了增加网球外观的技术质量标准。从而使我们的标准更适合我国市场的消费情况,有助于减少生产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
四、《网球》国家标准的制定,要体现网球生产技术的合理性、前瞻性。
在对《网球》国家标准的制定中,结合我厂的长期生产经营中的经验,我们提出了将原行业标准中的形式试验中的“推进变形”、“复原变形”改为在交接试验中。因为“推进变形”、“复原变形”与弹性等指标一样,都是网球性能的重要体现。另外,还针对网球包装的技术标准,取消了原行业标准中“简易包装不宜久贮”的提法。因为这对无压球有相对长久的存放期,有压球“不易久贮”的时间概念而言又不严密,也不明确。经过上述这些标准的修改,不仅使网球的检测性能更为合理,也更为科学、严谨。同时,还根据目前国际上新出现的网球品种,参照网球国际标准,在传统网球的概念上,增加了以网球速度为标准的慢速球、中速球和高速球。尽管,这种慢速网球在我国还没有正式进入大规模生产,在国内市场上使用也不普遍,但在国外已开始了尝试,所以我们在讨论中也一致同意将这一品种的网球列为新的国家标准的内容,从而体现了我们《网球》国家标准制定的前瞻性。
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讨论、修改和征求意见,我厂会同其他网球厂家,终于共同完成了国家体育用品协会下达的《网球》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现正报国家技术标准监督部门进行审批。相信《网球》国家技术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网球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