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兵工的开拓者
——记重庆理工大学创始人李承干先生

2010-10-30郑洪泉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年10期
关键词:兵工兵工厂金陵

郑洪泉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0030)

中国现代兵工的开拓者
——记重庆理工大学创始人李承干先生

郑洪泉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0030)

重庆理工大学前身士继公学创始人李承干先生

李承干,中国现代著名的兵工企业领导人,中国兵工界的国宝,抗战时期兵器生产战线上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

李承干号直卿,公元 1888年 7月 7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东乡清泰镇,15岁进入乡间初办之明耻学堂接受新学教育,17岁考取湖南省立实业学堂,1905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一度回国参加革命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继续赴日深造。1916年 7月在东京帝国大学电机系毕业,1917年年底回国。先后任湖南省长公署实业课长兼技正、湖南省电灯公司工程师、湖北汉阳兵工厂电机课长兼汉阳兵工学校教官、金陵兵工厂工务科长及工务处长、金陵兵工厂厂长、第二十一兵工厂轻机关枪厂厂长、兵工署副署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国家计量局首任局长。1958年 12月上旬,在出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会议时,因心脏病突发昏厥在座位上,后因抢救无效,于 1959年 1月 15日在北京医院溘然长逝,享年 71岁。

一、非凡的兵工履历

李承干自求学时代起就奠定了非推翻清朝专制政体不足以致治、非振兴实业不足以图强的实业报国志向。1918年参加工作后,先后任湖南省长公署实业科长兼技正、湖南省电灯公司工程师、湖北汉阳兵工厂电机课长兼汉阳兵工学校教官、福州电气公司工场部主任,在多种工作的历练中,不断探索实业报国的途径。1927年 5月,李承干进入金陵制造局,结束了十余年的求索阶段,开始扎根于中国兵工事业,以此圆自己的实业报国之梦。

李承干进入金陵制造局时,制造局可以说是一个奄奄一息的烂摊子。金陵兵工厂的前身是清朝洋务派大臣李鸿章在 1862年创办的上海洋炮局,由于在初创时期就先天不足,生产技术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技术人才缺乏,机械设备破旧不堪,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下。李承干自担任工务科长时起,即着手改进马克沁机关枪的生产,详细制定零件的尺寸,以使生产出来的同一型号零件能够互换,生产逐步走向规范化。1929年 7月,李承干升任工务处长①关于金陵兵工厂名称确定和李承干任工务处长的时间,据孙学斌所撰《第二十一兵工厂》一文中所载“十八年七月经过兵工会议以本厂隶属沪厂诸多不便,划归兵工署直辖,同时修正编制,该科为处,改股为科”。又据《中国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三》所载《国民政府军政部条例》和《军政部兵工署条例》公布的时间是 1928年 12月 11日,即可判定上海兵工厂金陵分厂独立建制并改称金陵兵工厂、金陵兵工厂将工务科改为工务处、李承干由工务科长改任工务处长的时间应是“民十八年”即 1929年 7月以后。后,更是把兴利除弊作为己任,与厂里的腐败现象进行坚决斗争。1931年 7月,他被擢升为金陵兵工厂厂长后,励精图治、锐意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祛除积弊的重要举措,诸如厘定法规以明职责;革除陋习以饬中饱;慎选材料以合规格;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砥砺员工研究,扩大公余教育;改良员工生活,以利其精诚合作等。①《李直卿先生自传》,见原第二十一兵工厂 1947年编印《直公嘉言录》第 2至 3页。金陵兵工厂改革步伐以此为开端,所有人事、经费、购置和工务各部门均迈上正规。②孙学斌:《第二十一兵工厂》,见台北联勤总部生产署四周年纪念刊编辑委员会 1959年编印《练勤总部四周年纪念刊》第231页。到 1933年底,金陵兵工厂的改造工作已经取得相当成效,厂里不仅达到收支平衡,而且有了结余。从 1934年开始,金陵兵工厂的改造和改扩建工作进入快车道。到 1937年 5月,金陵兵工厂生产部门扩充为工具、制枪、迫击炮、制弹、器材、铁 (处理)、砂木、修械、制药等 9个厂,产品达 16种,另有医院、职工补习学校和职工子弟学校。原先一个奄奄一息的老兵工企业,几年间大大改变面貌,焕发出青春活力,成为一个生产门类比较齐全、组织机构比较完备、设备逐渐更新的兵工企业和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兵工生产基地之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金陵兵工厂连续多次遭到日机轰炸和扫射,李承干激励全厂职工同仇敌忾,一面加强厂内防空并进行人口疏散,一面组织职工昼夜赶制军火支援前方将士杀敌,并派得力人员彻夜赶修前方送来的有故障的榴弹炮和大炮等武器。9月 24日,金陵兵工厂子弹厂奉命西迁,以武汉为中转站,直抵重庆南岸铜元局,并入四川第一兵工厂。

1937年11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金陵兵工厂西迁命令。李承干鉴于当时抗战形势十分严峻,又有子弹厂一次性成功搬迁到重庆的先例,故决定金陵兵工厂一次性搬迁至重庆江北。为了迅速完成西迁工作,厂里成立了专门负责迁运工作的机构,由李承干亲自指挥。在李承干等厂里领导人精明、细致、周到的指挥下,机器设备的拆卸、装箱运输和到达目的地后的安装工作做到了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全厂各部门的机器设备的拆卸、零部件和半成品的装箱都按工序编号,且有秩序地交车船运输。与此同时,厂里对职工的西迁也作了妥善的安排,给每位职工及其家属发放 10元路费,令其各自分头驰往武汉集中,从而减轻了厂里在组织运输方面的压力。

经过全厂职工 16个昼夜的紧张拆卸和装运,4 300多吨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外加 6 000余套防毒面具、若干军火,以及从前方运回待修的18门大炮,全都装上了 4辆货车、30辆卡车、6艘轮船和 6只木船,分头运出南京。12月 1日,日军陆军军部正式下达对南京总攻的命令,南京城的攻守战役迫在眉睫,李承干洒泪告别他苦心经营了十年的金陵兵工厂,临行时喃喃地说:“南京!我们还要回来的”,遂登上“淞浦”号轮船溯江西上。在汉口、宜昌等地的转运途中,李承与职工同甘共苦,战胜了重重困难,至 1938年 2月下旬西迁工作基本结束。

李承干到重庆后,夜以继日地领导职工建造简易厂房和安装机器设备,到 1938年 3月 1日,工厂便在重庆正式复工。复工一个月后,就已经将赶制出的 40挺重机枪等武器运送到抗战前线。金陵兵工厂以最快速度完成工厂西迁,并在所有迁川工厂中率先复工生产的壮举,在当时被认为是李承干创造的一个奇迹。1938年 4月,金陵兵工厂奉命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重庆《新华日报》在当年 11月 26日发表的《开发后方与建立国防工业》的社论中,以第二十一兵工厂的迅速搬迁和复工为例,阐明“经济建设工作应当以国防工业为第一重要”和“轻重武器生产急不容缓”的主张,社论用较大篇幅赞扬了李承干的功绩和他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李承干强调要一面建厂,一面生产,他说:“我主张事先要有重建的准备,敌人给我炸了,我们再盖新的,只要我的人不死完,我总会有办法来复工”。

1938年9月第二十一兵工厂接收汉阳兵工厂步枪厂,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内,第二十一兵工厂先后接管、合并、新建工厂和部门。至 1944年底,第二十一兵工厂设有重机枪、轻机枪、步枪、迫击炮、重迫击炮、炮弹、工具、机器、动力、药厂、修枪等 11个分厂,拥有各种机器设备 3 000多部,所生产的武器弹药有 20多种,职工 14 300多人,李承干领导的第二十一兵工厂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1],国家每年拨给第二十一兵工厂的经费,相当于全部轻武器生产费用的一半。

李承干积极致力于武器制造技术的研究与改进,第二十一兵工厂在武器的改良和新品种的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正式步枪在 1943年 10月正式出品,1944年批量生产。1943年开始对马克沁高射机枪进行改进,改进后的马克沁机枪增加了练习弹枪口罩、高射和纵扫射等装置,改良了击火与保险装置和三脚架,其他各种零件的尺码公差与材料规格,亦改用德国式的机枪,为了提高这种机枪的使用年限,特选用了上等钢材。李承干把这次对重机枪的改进称之为“空前一最大之改革”。1944年初,第二十一兵工厂集中本厂有限的人力物力建立重炮厂,设计和制造 12公分迫击炮和炮弹。李承干为此动员了近百名技术人员,仅用 8个月就完成了这项任务。所制造的 12公分迫击炮使用灵便、操作简单、发火精确、用炮迅速、射程远,最大射程为5 000公尺,兼有直射和曲射两种性能,与法国同类产品相比较,重量减少一半,且性能更好,李承干称之为“攻守战之利器”。此外,第二十一兵工厂还将本厂 1932年开始制造的八二迫击炮进行了多次改进,这种迫击炮是用沪式八二迫击炮参照法国布朗德式八一迫击炮性能改制而成的。其炮身重 68公斤,炮弹重 8公斤,最大射程为 2 800公尺,抗战期间,对这种炮的炮箍、炮尾、座板、瞄准器等均作了改进,使之利于使用而增进效能,炮弹改进后,其威力大大增强了。1944年 4月厂里又奉命试制抗击敌军坦克车的利器破甲枪榴弹,这种破甲枪榴弹的最高威力可穿透 24块三公厘厚的铬锰钢板,总计穿透力达 72公厘;在 200公厘厚的铬镍钢板上试验,其穿透力达到 66公厘。李承干认为,试制产品“成效尚佳,可以大量制造”。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火箭弹、卡宾枪等新式武器,第二十一兵工厂的技术精英们也都已经开始筹备试制。①抗战以来第二十一兵工厂关于武器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改进的成就均见《抗战中服务兵工回忆录》,原第二十一兵工厂 1947年编印《直公嘉言录》第 19至 20页。总之,抗战以来第二十一兵工厂所进行的对轻兵器的改良与试制工作,不仅提高了多种兵器的质量,增强了国防力量,也使得中国的轻武器生产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十一兵工厂生产的各种武器装备了各战区的中国军队,成为抗日将士杀敌的利器,特别是在 1939年到 1942年间的三次长沙会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部队中使用的 7.9毛瑟 98式步枪、7.9mm捷克 Z B-26式轻机枪、7.9mm马克沁重机枪以及迫击炮、榴弹炮等大多是由重庆第二十一兵工厂生产,其中一些武器的性能超过日本军队的同类武器,这些武器在勇敢的中国军队手里,大大发挥杀伤效能[2]。

1946年4月李承干被任命为兵工署副署长兼二十一兵工厂厂长,6月又兼任兵工署四川办事处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承干已经 57岁,仍然十分关心中国工业事业的发展,他提出了谋求我国机器业与工具制造新建设的设想,主张在平时以民生事业为主,以武器制造为辅,以有利民生,兼顾国本。然而蓄意发动内战以图消灭共产党的国民党当局,并不理会这一主张,于 1946年 6月底点燃了内战火焰,李承干以患有高血压症为由,请求辞职。1947年 3月,他获准辞去第二十一兵工厂厂长的兼职,赴美考察,归国后,他又辞去了兵工署副署长职务,于 1948年 8月应聘为中国著名民营企业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协理兼硫酸錏厂厂长,从此离开了中国兵工界。

1949年7月,在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的安排下,李承干应邀赴北平参加中华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接着去东北参观,9月回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工作。1954年,李承干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并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被任命为新中国国家计量局首任局长。他还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中央委员会执委。新中国成立后,李承干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出任国家计量局局长后,他已是行政七级的国家干部,但始终保持勤俭朴素、廉洁公正的美德,因公宴请苏联专家,其费用也不到局里报销,其克己奉公的精神,一如往昔。

二、创办士继公学

李承干非常重视职工教育和职工子女教育。早在 1929年任金陵兵工厂工务处长时,李承干就积极参与对青年工人的业余教育,在艺徒补习班和工人识图班里,李承干是兼职教师之一。在李承干担任金陵兵工厂厂长期间,新建校舍、增添教学设备、改进校务,补习班的规模不断扩大。金陵兵工厂西迁重庆后于 1939年 1月恢复艺徒补习班,一个月后改名为工人补习学校,校长由李承干兼任。1940年 9月 18日,第二十一兵工厂工人补习学校奉命改为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校长仍由李承干兼任,校务主任为张禄康。第十一技工学校对外又称士继公学,这即是重庆理工大学的前身。

士继公学校门

虽然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士继公学的教学与管理却是非常完善的。

首先,在教学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李承干十分重视技工在国家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技工为中国工业建设之中坚分子,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大学生,或更过于大学生。”李承干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他说:“盖理论与实际相辅而行,方有成就。实际间或不须理论,而理论绝不能无实际。专恃理论等于纸上谈兵,何益之有?”技工学校在教学上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教学分为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两类,前者以中学课程为准开设国文、数学、常识、物理、化学、英语等;后者以务求实用为原则开设机械制图、金工工作法、机构学、机械设计、力学、原动机、工程材料、高等数学等。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依照自己制订的《工厂实习纲要》将实习分为工种实习和工作步骤实习两类,工种实习按性质分为锻工、铸工、木摸工、机工、钳工、电工等;工作步骤实习有初步实习、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技工学校共有锻工部、铸工部、木 (摸)工部、机工部、钳工部五个实习工厂,另有电工实习设施。

其次,编订符合实际的教材。技工学校十分重视教材的选定和编审,基础教材以教育部审定的中学教材为准,技术学科的教材则主要采用技工学校自己编印的技工丛书。为此,学校专门设有教材编辑室和教材编审委员会,技工学校开办期间一共出版了 30多本教材,当时重庆的一些大学、中专曾来技工学校购买,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亦曾来函索要教材做参考。

士继公学使用过的部分教材

再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技工学校教师队伍的水准是很高的,李承干除聘请学识丰富和具有精湛技艺的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外,还聘请本厂各部门的技术领导人担任兼任教师。他希望教师要将学生“视如子弟,随时随事多方训导,俾有成就”,并提出教师要把课程讲得简明实用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无论有课与否须留在校内一定处所以便学生询问;在课余须多与学生一起活动谈笑,藉以知其性情志趣且于不知不觉中教育与帮助学生等要求。学校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学生行动需军事化而不失其活泼天真;实习须工场化而宜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慎文慎言,一切处之以诚;做人做事须明辨是非善恶,立定脚跟;当有坚定不拔之志,勿轻易变更所学所业;勤于锻炼,痛除恶习等。①李承干:《奉告技校诸教员书》和《技工学校三十二年校庆日告诸生语》,见原第二十一兵工厂 1947年编印《直公嘉言录》第 55至 56页。课余时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士继公学的学生是当时工厂内体育竞赛的一支劲旅。

李承干对士继公学真可谓殚精竭虑,尽管厂务繁忙,他还是挤出时间到士继公学来看望师生,特别是节假日到校的时候更多,“技校事,干 (李承干先生自称)无日不在脑中……”[3]李承干 1947年夏离开第二十一兵工厂时,在已经于 3月 5日发表《告别同仁书》之后,复于 5月 16日又写了《再告同仁与技校师生书》,以素来“爱校心切,望各学生成就甚殷”的心情对师生提出希望,嘱咐师生爱护学校,改善学校,培养优良技工,以备国用。②原第二十一兵工厂技工学校 1947年编印《直公嘉言录》第 70页。

技工学校自 1940年创办到 1949年,共培养学生 1 166名,被分配到包括第二十一兵工厂在内的兵工署所属各厂。许多学生毕业后考取了当时的空军技校和交通学校,有些考取了同济高工、中央工校。技工学校不仅为兵工生产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而且也为发展地方工业做出了很大贡献。③李升:《记服务兵工界二十年的李承干》,载台湾《传记文学》第 58卷第 6期。

三、生前身后名

李承干不平凡的一生受到了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立场的人的同声颂扬,一致认为他是中国现代兵工界的国宝,是抗战时期兵工战线的民族英雄,他所领导的第二十一兵工厂是中国兵工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的里程碑。

还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兵工界的业内人士就将战中第二十一兵工厂厂长李承干与兵工大师、第十一兵工厂厂李待琛誉为兵工界“一对国宝”。④张叔方主编《兵工大学校友通讯摘传》1992年第 8期第 51页。李承干被公认为是中国“八年抗战生产军火武器的第一大功臣”,当国民政府胜利还都后,作为政府首脑的蒋介石在南京的一次军事会议上谈到战时军火生产的重大贡献时说:“八年浴血抗日战争,艰苦备尝,我们的兵工厂支援了十大战区,部队所需的武器、弹药供应,俞大维领导的兵工厂,尤其是二十一厂李承干厂长及全体员工,对国家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应予传令嘉奖。另俞大维署长及李承干厂长从优叙奖。”

1973 年由吴相湘编撰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对李承干抗战时期的卓越表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记述。书中写道:“当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大后方实行狂轰烂炸之际,包括工业界人士在内的全国军民,都有一股决不怕日本轰炸的勇气,更有在废墟中重建的信心。例如迁往重庆的金陵兵工厂厂长李承干就喊出了‘开工第一,出货第一’的口号。当时,为避免遭受敌机轰炸,行政院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提出了一个‘紧急办法’,其中有一条,就是设备可在洞中使用的工厂开凿山洞,移到洞中作业,李承干则说:‘我不赞成等山洞开好,机器进洞再开工的办法。我们的抗战不能等我们呀!我主张事先有重建的准备,敌人给我炸了,我再盖新的。只要我的人不死完,我总会有办法来复工。’李承干在日机大轰炸中,和员工一起躲避,到了救火时他以身作则,奋不顾身,鼓励大家发挥出更高的效率。”[4]

当代香港军事评论家马鼎盛在博文中说:“当年陪都重庆拥有 17家兵工厂、万多员工,承担中国枪炮弹药三分之二的产量,为八年浴血苦战的国军提供打日本的枪炮。其中金陵兵工厂 (后改名第 21厂)居功至伟,共生产八二迫击炮 7 000多门、炮弹 300多万颗、马克辛 (沁)重机枪 18 000挺、中正式等步枪 28万余支、黄磷手榴弹 30多万枚、TNT炸药包 200多万个。在敌机不断轰炸下,21厂能创造奇,厂长李承干功不可没。”这篇博文还指出,李承干的贡献并不仅仅是武器生产的数量上,还在于对武器性能作了重大改进,从而提高了对敌人的杀伤力。博文说:“抗战前,金陵兵工厂出产的 24型重机枪是其品牌,1937年造出 600多挺,搬到重庆后条件极差,反倒创出千挺的年产量,最高达 3 600挺,并解决了枪闩枪管零件互换的重大质量问题,由水冷式改作气冷式,全重减轻了 17公斤,创出军工历史奇迹”[5]。

在美国出版的《中正理工学院海外校友通讯》,1992年 7月 1日第 56期上转载笔者《爱国兵工专家李承干》一文时,用通栏大字标出这样两句话赞扬李承干和他领导的第二十一兵工厂:“李承干出身帝大电机系一生廉洁无私名闻兵工;二十一厂起源金陵增产迫炮机枪功在抗战。”另外还用醒目的标题称颂李承干“一生正气两袖清风”,可见中国抗战时期的兵工界同仁,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且时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但谈起李承干仍然推崇备至。

中国共产党对李承干一直给予肯定的评价。1945年,常驻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谈判代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董必武返回延安后,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介绍国统区现状时,针对所谓“国统区无好人”的荒谬说法讲道:“谁说国统区无好人?李承干就是一个。”①李承干六妹李六平的回忆,转引自何振廉 1989年 12月 1日致郑洪泉的信。1948年 11月,迁往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的中共中央,开始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工作,周恩来周密部署把蒋管区和香港地区的各方面民主人士引入华北解放区。在周恩来的心目中,李承干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有名望的国民党兵工厂厂长”,故特派专人到蒋管区寻找他,争取他到解放区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6]。2005年初,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0周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部《东方时空》栏目组制作以《寻找英雄》为题的大型历史系列纪录片,就把李承干作为要“寻找”的英雄之一。同年 9月,这部大型历史纪录片以《儿女英雄传》的片名播出,其中《火的洗礼》一辑就是宣扬李承干在抗战时期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专辑。

半个世纪以来,李承干先生一直受到不同政治立场和海峡两岸中国人的赞扬,一直受到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广大职工与他们子孙的深深怀念。凡是了解李承干先生的人都发出这样一个感叹,中国过去不仅需要李承干,在为中华民族振兴而长期奋斗的过程中,中国永远需要李承干,需要李承干那种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廉洁公正的高尚品德。

[1]王德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工企业的内迁 [J].军事历史,1992(6).

[2]长沙会战重庆兵器显威重庆兵工八年血战撑起天[N].文摘周报,2005-07-25.

[3]李炎鸣.李承干先生殚精竭虑办技校[J].宁和校友通讯,2004(2).

[4]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M].台北:综合月刊社,1973:656.

[5]马鼎盛.国产军工也曾在抗战中出过枪械精品[EB/OL].[2008-04-02].http://www.ifeng.com.

[6]杨仲明.潜赴江西寻找毛泽东之子——秘密交通纪实[J].红岩春秋,1992(5).

2010-09-17

郑洪泉 (1930—),男,江苏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兵工兵工厂金陵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张祜 题金陵渡》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醉一场金陵遗梦,留一片丹心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