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城市与区域建设(下)
——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交叉研究

2010-10-30王继红

科学中国人 2010年11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山水科学

中国山水城市与区域建设(下)
——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交叉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与区域建设突飞猛进,一方面城市化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一派建设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种种“城市病”。由于缺乏建设人工环境同时建设生态环境的理念,缺乏系统工程的思想,城市与区域的规划、城市与区域的设计、城市与区域的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等问题成为突出的矛盾。山水城市是钱学森运用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性、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的系统科学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

为推动与深化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等科学的理论发展,促进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的交叉、跨学科研究,为我国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推动中国城市与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本刊借378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之机,以“中国山水城市与区域建设——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交叉研究”为主题,邀请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的体系、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区域规划、设计、建设的系统工程等议题撰文在本刊进行深入讨论(部分内容引自378次香山科学会议申请报告)。

因版面所限,本专题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在本刊第10期和第11期的“科学前沿”栏目中刊出。

本期刊登下半部分内容,邀请以下四位专家进行讨论:

仇保兴副部长认为: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应回到复杂性和特殊性来反思城市规划研究;另一方面人们生活在城市中,生活在细节中间,生活在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中,因此规划时应重视“细节”。

钱学陶教授认为台湾城市发展约略经历了山水养人、征服山水、顺应山水三阶段。本文向读者介绍这三阶段城市建设的山水观、推动城市生态建设理念及类似山水城市的计划实例。

王铎先生认为“山水城市”是21世纪中国文化特色城市的建设方向,并向读者简介了洛阳“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山水城市”的建设情况。

龚建华研究员认为数字信息化技术可以塑造新的城市形态与居民生活方式,数字城市与山水城市将共同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感谢关注!

——本刊编辑 王继红(统稿)

仇保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经济学/工学博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 铎 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总建筑师,洛阳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特聘博导、国务院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工程设计与理论研究工作,做过大中型工程百余项,获省部优秀奖3项。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风景环境和建筑与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授予“当代中华建设名家”。

钱学陶 台湾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系/研究所教授。都市计划委员、都市更新委员。主要研究兴趣:规划与管理法规、计划与发展管制、城乡规划与管理。

龚建华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创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虚拟地理环境、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外杂志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山水科学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爱在一湖山水间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科学大爆炸
《山水》
科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