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与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的发展

2010-10-30雷启伟张赛群

关键词:排华华工华侨

雷启伟张赛群

(1.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泉州362021;2.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与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的发展

雷启伟1张赛群2

(1.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泉州362021;2.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修建了横跨国土东西大部的中央大铁路。在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过程中,华工承受了大量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非人待遇,他们为美国大铁路的完成乃至美国的迅速发展,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铁路的修筑在客观上也为美国华侨华人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有必要针对华工修建铁路对其自身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分析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对美国华侨历史发展的作用。

美国华工;太平洋铁路;迁徙;交流

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修建了两条横跨国土东西大部的大铁路,铁路的修建需要穿越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国土,在白人不愿意或者难以从事这种苦力活的情况下,美国大量原有的华人被雇佣来从事修建铁路的工作。承建铁路的商人甚至千里迢迢从中国运送吃苦耐劳的中国人以补充劳动力。在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过程中,华工承受了大量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非人待遇,他们为美国大铁路的完成乃至美国的发展,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与此同时,铁路的修筑客观上也对他们自身的发展乃至美国华侨华人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美国太平洋铁路的修建

十九世纪中期起,美国太平洋东海岸地区,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州所发现的金矿引起的“淘金热”促进了美国西海岸地区人口激增,同时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此时美国广大的西部地区还是属于“未开发”的地区,而与之相比东部地区却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862年,美国国会投票通过拨款修建横跨东西、长达2500英里的联邦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后者的工程是从加州开始,主要的铁路工人就是华人,华人从1864年甚至更早时期起就加入此项工程。①关于华人参加修建最早的时间本文采用生健红“1864年1月”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铁路的修建刚开始只招收白种人而不雇佣华人,原因是承包商不相信华人能够修铁路。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但是华人群体与其他人种相对隔阂而造成的双方之间的不理解甚至误解也是重要原因。不过,由于白人劳动力的短缺以及难以适应艰苦、有组织的铁路工作,施工方最后不得不招徕、使用少量的华工,试用的结果是优秀的,随后大批的华人被从日益衰落的矿山上招来,随着劳动量的加大以及华工表现的卓越,越来越多的华工直接从中国招到美国来修铁路,1869年5月,联邦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接轨。

二、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对美国华侨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不仅有利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的发展。这种影响可以归纳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影响

1.华人就业的满足。在铁路未开始修建之前,华侨中已经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失业或者未充分就业的人口,铁路的修建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的就业。

在加利福尼亚出现金矿之前,美国只有数百华人。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传遍了世界,由此引来了大批在中国生活困难的农民涌入加利福尼亚州。有资料显示,1848年,只有3名中国人到旧金山,1849年有323名,1850年又有450名,接下来华人人数迅速增长,仅1852年就有2万华人到达加利福尼亚州,到1860年达到35000人,已占当年加州总人口近10%。[1]如此数目庞大的华人大都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金矿。随着淘金人口的不断增多,金矿资源特别是浅层矿源日益枯竭,而绝大多数华人又缺乏进行地下大规模采矿的条件,因此在新的矿产没有出现前,这些小规模的矿场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包括华人在内的矿工群体就业需要。不仅如此,已就业的华人也因白种人的欺压而可能再度失业。矿山上激烈的竞争促使掌握权力的白种人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实行种族压迫政策。早在1849年秋天,就有为英国公司服务的60名矿工被赶出营地,遭受殴打。他们还制定法律,通过征收税金的形式对华人矿工进行剥削、压榨。在16年时间里,总共向华人征收了500万美元的巨款。白种人的种族压迫导致大量华侨工人被迫逃离矿区,衣食无着落。陈冠中的《美国华侨血泪简史》有论述:“到1860年代中叶,中国劳工受不住苛税及恐怖手段,纷纷逃离矿区,到处流浪,乞求工作”、“在走投无路之际,中国人的利益价值,被一野心勃勃的资本家看中,他就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克罗克。”[2]

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开始修建后,大批的华人矿工被招收,这也得益于他们懂得了一些开矿工具的使用。铁路的修建吸收了大量的华人富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批盲目到美国的华人生存问题。除此之外,华人铁路工人通过修建铁路,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如黑火药的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工具进行平整土地等。这样一方面能够使他们由不熟练的工人转向半熟练或者熟练工人,从而提高工资待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扩展工作求职面,如建筑工人、填海工人等,或者继续从事修建铁路的工作——事实上在修建完太平洋铁路后,大量的华工依旧服务于其他的铁路修建。

2.华侨人口的增加。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工作异常艰苦,环境异常险峻,因此华工的流动性也较高。不得不提及的是,修建过程中大量的华工死亡,某种程度上造成华工劳动力的缺乏。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曾经有1200具华工骸骨被运回中国。因此,铁路公司除了尽可能地吸引美国当地的华工外,还通过劳务公司从中国雇佣大量的华工。1867年1月中央太平洋公司在旧金山一家叫做《飞龙报》的报纸上用中文刊登了招工广告,广告不仅说明了公司欲大招华工的原因,甚至还说明了公司会派轮船去中国“唐山”接华工。美国华人总数在1860年是35000人,铁路修建完后的第一年(1870年)则又增加了近3万,达到63200,其中很大一部分华工是在铁路上工作。[3](P310)

3.迁徙、定居的便利。大量华人参与修建的铁路线也方便了他们向美国国内其他地区的迁徙和定居。华人所参与修建的铁路四通八达,很多华工修好铁路后往往就在铁路沿线的村镇上定居下来。通过铁路线,华人也能够从西部到东部区工作,例如,有一个叫刘金光①也有翻译为刘金光,吕金广等,但是据杨国标等人考证应该是刘金光,本文依据他的考证而定为刘金光。参见杨国标等《,美国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的华人和其它一些中国人曾经从西部被带到东部的马萨诸塞州区工作。正如陈依范在《美国华人》一书中所说的,这是中国移民在美国散居的开始。[4]88通过中央太平洋铁路线乃至其后的其他铁路线,华人向美国的其他地方流动,从加利福尼亚到德克萨斯州,从旧金山到纽约州,华人的身迹逐渐在美国其他地方出现,而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某一城市了。20年后,华人已经遍布美国所有的州了。②美华协会克利夫兰分会邀请曾担任资深移民法官的律师布朗发表演讲时,他说太平洋铁路修建后到19世纪90年代华人已经遍布美州 ,可参见 http ://usa.tour.1736.Cn/art/1153。

4.华工收入的增加。处于弱势并且是少数民族的华人群体,修建铁路的工资与白人相比少得多。在美国,华人每月工资开始时期为26美元,随后逐步增加到30—35美元,而且不包括食宿;高加索人的工资和华人差不多,但是食宿全免;白人的工资则为50美元左右,但是白人的食宿是免费。总体上讲,技术性华工的工资只相当于美国东部不熟练或者半熟练工人的工资。

尽管华人的工资与白人相比差很多,但是与修建铁路之前的华工相比收入略有增加,而且毕竟有保障得多。若与中国国内农民相比,则他们的收益则大为可观。同一时期,中国国内农民大概一月只能够有1美元的收入,而华工的工资一般在30美元左右。华人的勤俭节约是出了名的,因此他们每月都能够储存一定的工资。当时的《上加利福尼亚日报》估计他们的节余达到20美元;另一学者查尔斯·诺德霍夫估计他们每月可以节余13美元;其后随着工资的增加,华人的工资节余还会增加。因此,只要运气好,两年左右时间华人就可以结余400美元左右,如果他们不回到中国去做一个富裕的农民,那么他们可以拿着这些钱去开一家洗衣店、饭馆乃至租赁土地进行农业开发等,因此,大批华人修建铁路也是一个华人积累原始资本进而投资商业、农业和轻工业等行业的契机。

(二)间接影响

1.交流、沟通的开展。19世纪中期以来,华人大都集中于加利福尼亚的少数几个城市、工矿等工作场地。鉴于白人的种族歧视以及文化隔阂、生活习惯的差异、语言不通等因素,华人习惯于“抱团”聚居,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唐人街里。在唐人街里他们如鱼得水,而一触及唐人街外的世界,他们就无所适应。这种隔膜是造成华人和白人之间的误解、陌生的原因(少数的种族歧视者例外),因此白人认为华人脏,不讲究卫生,愚昧,是目不识丁的“苦力”;而华人则认为白人暴力,野蛮,一个个都是凶狠的人。但是随着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华工和白人之间的了解加深,交流和沟通产生。华工的优秀品质得到了广大美国人的称赞。通过建设铁路,华工展现了他们顽强的工作精神。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他们踩着厚厚的积雪继续工作,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他们大都来自中国南方温暖的地区,这种吃苦耐劳精神让美国人惊讶、佩服。建设过程中华工们的很多生活习惯也被白种人所熟知,并且被认为是无伤大雅的甚至是优秀的。而且,与白人工人相比,华工更注意卫生,他们每天下班后都会用清水擦洗身体以保持卫生和健康;他们不酗酒,吃苦耐劳,为铁路的建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赢得了白人的尊重。承包商克罗克就说过华工在一星期内凿的岩石,比当时最优秀的康沃尔矿工们凿的还多,而这是很艰苦的累活。华工们是信得过的,很有才干,并且能履行合同。斯坦福则认为这些华人安分守己,并且从来不计工资的高低。”[5]后来他还在其遗嘱里规定要永久雇佣华工在他产业里工作,直到20世纪30年代,华工的后裔们还在其创办的斯坦福大学里工作。

美国报刊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由于修建太平洋铁路是当时美国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新闻,因此报纸时常跟进报道,铁路修到哪里,那个地方的报纸就会及时地给予报道。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不断地把关于华工们的最新报道向美国社会传递,加强了美国人民对华工的深入了解。它们对华工的吃苦耐劳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它们关注劳工所受的不平等现象,并为华工争取平等的权益;它们对华工所受的困难如医疗条件的缺乏等予以报道,对管理者进行批评,如美国的《上加利福尼亚日报》。事实上,今天研究美国华人铁路工人的资料很大程度上需要从当时的报纸上去寻找,报纸对华工的大量关注也为今天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材料。

2.华工的当地化。在不断与白人承办商、白人监工、领班和其他白人铁路工人的交往中,华人的思维意识、生活习惯等均发生了变化,有些方面逐渐实现了本地化。尽管这种变化不一定很明显,但是这对华人成为美国人、对华侨历史进程有重大的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生键红在他的博士论文里提到了华人铁路工人改名字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人迫切地想适应美国全新的习俗,迫切到宁可放弃他们自己的名字传统。”[2]我们可以相信,在其他方面如语言、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华工也应该是受到美国社会的影响,在某些方面也逐渐当地化。

华工通过这项工程学到了平等、尊严等民主意识,他们甚至懂得了如何来实现自身有效的诉求。例如,在1867年6月,修建美国太平洋铁路的2000名隧道工人举行了罢工,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这是美国华工的第一次罢工。在这次罢工中,他们要求实现工资上的平等、工作时间的平等以及尊严的平等:工资为每月40美元,隧道内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禁止工头打人。虽然这次罢工最终失败了,但是他却开创了华工以罢工的形式要求平等、尊严等民主意识的先河。有了这个先例,以后华工针对工资偏低等压迫形式时候利用罢工作为他们的反抗工具也就不那么奇怪了,例如1879年洛杉矶菜农的罢市,1884年加州农业工人的罢工等。[5](P84-85)

3.暂时抑制“排华”风波。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华人大量进入美国西海岸,有中国学者按照美国1870年人口的统计数据,估计华人劳动力约占加州受雇者总数的1/5。而且如果涉及领工资的华工的话,可以认为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在所有可以受雇的人中,华人约占1/4。[5](P39-40)他们的到来引起了美国白人的恐慌,因为在矿山开采以及其他行业上美国白人认为是会造成对他们就业的威胁,因为华人能干工资却较低,所以雇主都很喜欢雇佣华人;华人是不能够“归化”的,他们“掠夺”矿产,赚去他们国家的财富,却又把这些财富的大部分都寄回到中国去,这是对他们国家的伤害;又由于部分白人心中存在的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在1873年后大规模的排华风潮开始之前,小规模的“排华”风波已经是风起云涌(参见表一)。[3](P163-165)随着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大量华人被吸收到白人不愿意干的又苦又累的工作上去,这种矛盾随之得到了缓解,“排华”风波也暂时压制。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修建铁路需要利用华工使得种族主义思想暂时得到压制,但是华工大量去修建铁路一定程度上是缓解了西部地区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华人大都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区域。在此得强调的是,华人威胁白人工作不能够说完全没有,但也不是如一些种族主义者宣传的那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们可以通过1850—1862与1862年—1969年和1870—1880年加州地方性和州的反华立法事件来分析,大量华人成为铁路工人是否符合本段观点。如表一所示,在华工参与修建铁路时期,加州没有出台一部反华法律或者司法决定,而在此之前的12年里则有9部,之后的10年里则有13部。所以,华人大量加入铁路建设者的行列有助于抑制“排华”风波。

表一

另外此工程的修建还为华人抵御“排华”风潮,减少“排华”风潮带来的影响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首先,此条铁路的修建有助于大量华人在西部严重的“排华”时刻能够向其他地方进行迁移。在“排华”期间,大量的华工返回祖国,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华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在美国定居。然而由于一系列的复杂原因很多华工不得不选择留在美国,于是他们便通过便捷的铁路向其他需要华工的地方离去。很难猜测,没有方便的铁路,会有多少华人将被迫离开美国,那么对美国华侨华人历史进程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华工在铁路修建中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展示出来的精神品质赢得了许多美国人的称赞和同情,因此当他们遭遇“排华”压迫时,有许多的美国民众勇敢地站起来支持他们。例如在洛杉矶反华暴乱事件中,一个叫做厄金斯·罗斯的人单枪匹马在现场制止了一群暴徒,拯救了许多华人的生命和财产。[3](P184)最后,通过修建铁路,华工们的自身力量也得到了增强,不仅财富方面得到增强,思想上也得到了鼓励,使得他们能够勇于以各种方式来对抗残暴的“排华”风波。

综上所述,铁路的修建不仅吸收了当时大量在美的剩余华侨劳动力,增加华侨的收入,而且还从中国直接招徕了大量的华工,从而促进了美国华人人口数量的激增;铁路建成后,也方便了华侨向美国各地迁徙、定居。除此之外,铁路的修建还间接地促进了华侨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交流,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排华事件的发展。上述种种,均有利于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

结 语

通过修建太平洋铁路,美国华人铁路工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得到了发展、壮大,铁路的修建成为华人美国散居的开始;他们学会技术,一部分华工还通过省吃俭用积蓄了一定的财富,从而为华人向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做了铺垫;大部分华人集中于铁路上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与白人之间的冲突,抑制、美国“排华”的发生;最后,这还是美国华侨华人“美国化”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因此,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对华工和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华侨华人所取得这些发展都是通过血泪般的辛苦劳动,通过数以千计的华工的生命而取得的,美国华工的修建铁路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因而,不能够由此便认为美国华工遭受苦难和剥削是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相反,那是应该受谴责的。美国华工在如此非常态的状况下取得的发展完全依靠他们的勤劳与智慧而取得,并由此推动了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的发展。

[1]张建新.华工在美国西部经济开发中的历史作用[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1).

[2]生健红.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陈依范.美国华人[M].郁怡民,等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4]黄安年.沉默的华工和贯穿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J].史学月刊,2008,(1).

[5]杨国标.美国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雷启伟(1986-),男,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华侨华人史研究;张赛群(1975-),女,历史学博士,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侨务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排华华工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警惕借疫情“排华”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一战时期的法国华文报刊和华工教育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Tracks Across TIME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蒙古国社会“排华”没那么夸张
浅析印度尼西亚独立后的排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