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居住建筑空间形态分析——以山西店头古村为例

2010-10-26王崇恩朱向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晋阳窑洞下层

王崇恩,朱向东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太原 030024)

中国各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各具特色,其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阶层人群的文化与生活。山西店头村石窑洞群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环境的居住建筑,既不能仅仅从某种固定的形态上去定义它,也不能仅仅从某种固定的形式和氛围上去衡量它。其楼阁式的石窑洞建筑群、暗道串通的机关地道等创造年代、目的和功能一系列谜团都令人难以破解,只有重新回归历史演化的长河中才有可能一一揭示。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谈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时就曾有这样的结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而这千变万化正是与特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1 历史环境

店头顾名思义就是店铺的入口处,因此从店头村名推断其应该是进入某城的第一村。据史书记载,风峪沟曾是古晋阳向西通往古交和娄烦的唯一驿道,风峪沟内村落较多,店头村就是进入古晋阳西大门的第一个古村落,是当时有名的古驿站。店头村中现存于店头村紫竹林寺内“嘉庆五年次庚申蒲月吉日立”石碑也有记载,店头村所在的风峪沟[1]在唐朝(公元618年)以前名为灵邱峪。它距晋阳古都[2](公元前497年建)5 km,是通往古交、娄烦到达陕甘的西大门。古晋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事频频,其中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灭北汉后,下令焚毁晋阳城,次年又引汾河,晋水倒灌了晋阳废墟,毁城灭迹。北宋宰相潘美于公元979—982年在汾河东岸唐明镇又筑起了新城,设并州军事等[3]。公元1059年恢复太原府治,从此太原的名称沿用至今。古晋阳西出口的店头村保留了众多历史遗迹,每一棵古槐、一块石头都记录了历史信息,见证了古晋阳的历史演变。

店头村位于晋阳古城西5 km处,属近郊。历史上沙河水沿风峪沟流出,“经晋阳古城,东流入汾。遇夏暴水,每坏城郭,居民筑堤障之,遇旱则涸”[4]195。古驿道沿河岸通过,店头村沿河东西排开,长达1 km。地处古驿道旁,咽喉要塞之处,两边为大山。全村依山傍水,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同时也具有通商之便,一条古街穿过村中,两边店铺、马厩排列。历史上该村曾也有过辉煌。据考证,在清光绪年(1875年)之前,店头村约有500户人家,人口达3000余人。村中的古石窑洞记下了它的发展规模与繁荣。

风峪沟内文化遗存丰富,甚至有皇家寺院,如蒙山大佛、开化寺、太山龙泉寺。另外还有后唐大将军李存孝墓(923—936年)[4]119,有明朝兵部尚书王琼[4]350号召民众为防山洪冲毁晋阳城而筑的“掴拢堰”[4],以及刻着武则天(690-701年)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碑等等。在店头村建筑遗存也很多,如古戏台(清嘉庆十三年修,即公元1809年)、紫竹林寺(明代修建)、文昌宫(清雍正壬子年,即公元1732年)、真武庙(清雍正壬子年,即公元 1732年)、灯山(清雍正七年四月建,即公元1730年)、王永寿(工部尚书)之墓(明天顺年间,即公元1457年[4]348。另外,在店头村还有许多古树,如走柏树和8颗周长2 m以上的古槐树。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记载了店头村兴衰。现在看上去不大的古村落,历史上出过“尚书”,充分说明了当时文化的发达。当然寺庙文化的影响也很大,皇家寺院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周边乡村的文明进步。就连当地民俗也打上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印记,如每逢农历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二,本村各家族轮流在灯山上焚香祈祷,祈求全村五谷丰登的风俗就比较独特。

2 村落空间

2.1 船形的村落布局

站在紫竹林寺对面南山(古称看山)“走柏树”处眺望店头村全景,店头村像一艘长约1 km的大船,由西向东行驶在风峪河上,如图1所示。据说,紫竹林寺位于船之中心,民宅分置船头船尾,有一相士称此村乃风水宝地,但船立于潮头。为了使船不沉覆,需在船头、船尾临山脚处系上“缆绳”,稳住此船,益于万代。因此,当时店头村里按照相士所指,组织村民筹资在店头村这艘大船的船头、船尾临山脚处,各建一庙。船头临山脚的庙叫文昌宫,船尾临山脚的庙称为真武庙;并在文昌宫附近的南山腰修建一座方形七层宝塔,宝塔四角各压一只活蛤蟆,为镇邪之用,现该塔已不复存在。

图1 店头村建筑分布图

村民主要集中居住于紫竹林寺东西两侧各500 m的范围内,依蒙山(北山)面龙山(南山)而建住宅。店头村古来分为上街、下街、坟上、南坡、赛马坡五大片。上街从紫竹林寺往西至真武庙止,下街在紫竹林寺往东至文昌宫北面的山角处止,坟上处于程家峪沟口与通往黄冶龙王庙的交汇坡地范围,南坡是在上街对面的南山坡一线,赛马坡位于紫竹林寺北侧一带。整个村落以石碹窑洞为主,其中三分之一的建筑为底层进深一间,面宽五间的石碹枕头式窑洞,上层为石碹筒子窑洞构成,上下层均为四合院,东南角处开院门,上下层筑石阶通达。近三分之二的民居为石碹筒子窑洞,只有极少数建筑为砖、石、木结构的平房。店头村历史上的商业街,西起坟上,经古戏台再到紫竹林寺,而后从紫竹林寺山门下侧西北向甬道转至下街的尽头止,总长1 km有余。紫竹林寺山门至古戏台、灯山70 m的一条宽不过2 m的小巷两侧,都是一孔紧挨一孔石碹窑洞门面的商铺。

2.2 坐东朝西的寺庙

紫竹林(又名观音堂)属风峪八景之一,其始建年代据现存于该寺内“清嘉庆伍年次庚申蒲月吉日立”、“大清嘉庆二十三年六月吉日立碑”碑文载为明朝年间。紫竹林寺位于店头村中心位置,该寺山门下石碹拱形涵洞出口与一条宽3 m左右,两侧墙高10 m有余的幽长的甬道相连,向南通至河沟——风峪大路,紫竹林寺的殿堂、外墙与周边的民居融为一体。

紫竹林是一座二层窑洞阁楼式砖石建筑,清乾隆三年(1738年)之前属道教场所,之后才随着修缮和扩建改为寺院。紫竹林寺最大的特点是寺庙总体坐东面西,这与大多数寺庙建筑坐北朝南(山西五台南禅寺)、少数坐南朝北(山西绛县太阴寺)的布局截然不同,也不同于山西大同上下华严寺坐西朝东的契丹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寺庙小巧玲珑,南北宽约20 m,东西深约35 m,占地面积700 m2。一层正中为紫竹林底层,迎面正中为硬山顶木质小山门,门额木镌草书“紫竹林”三字,山门前置有两个石狮。

2.3 暗道联接的石窑洞群

店头村的古民居,除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建的房屋外,其余均为保存较完整的古石窑洞建筑。这些古民宅以紫竹林寺为中心,向东、向西排列,依北山,面南山而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与紫竹林寺南侧毗邻的郭家、东侧的王家、西南侧的闫家和西侧的李家老宅。这些古民居均采用下层用河砲石和上层用砖石结构的二层阁楼式风格。

郭家大院以紫竹林寺山门下的一条排水道为界,西为郭家院,东为郭家别院。此两院底层均建有四合院,院门向南,底层的主石窑洞坐北朝南,采用厚2 m有余的河砲石头砌墙,进深4 m,面宽5间,高5 m;窑洞的中间向南开一大门,大门的两侧各开一个大窗,使窑洞宽大而明亮。郭家院一层窑洞内原为郭家的店铺,在其窗台上建有一石炕,能同时睡下6人(见图2);在其窑洞的北墙串套着纵横交错、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的8间石碹窑洞,这8间窑洞间均留有门和拱形石碹暗洞互通。这些被串套的石窑洞主要用于店铺的仓库、石磨房、卧房等。在这些石窑洞的后墙拐角处筑有隐蔽的石碹暗道及石台阶可通至上层房内。上层房内的暗道口也是非常隐蔽,平时用严实的盖板堵住。从上层房内的石碹暗道和石台阶还可迂回三层屋顶(见图3—图5)。

图2 郭家院窗台石炕

图3 郭家院一层暗道入口

图4 郭家院二层暗道出口

图5 郭家院三层暗道入口

在郭家别院的上下层间也同样筑有隐蔽的石碹暗道及石台阶相互贯通。在主院和别院的石碹暗道内边侧均筑有小型石碹窑洞,即道洞相连。这些被串套的窑洞和上下层的石碹暗道,在白天也需要灯光照明,才能辨别空间和方位。窑洞串套窑洞,大石窑洞串套小石窑洞,上下层暗通,主院暗通别院,使人犹如走进迷宫。这种建筑格局在当时易避祸,易贮藏贵重财物,上下层间随时可信息互通。在古石窑洞东侧的郭家别院(见图6),建筑面积达300 m2,从上层到底层除了暗道迂回而通外,别院一层正中石碹洞内暗藏通道,中间为石台阶,两侧为石凿水渠的通道(见图7),给人遮风挡雨。别院的下层供仆人居住,上层供来往客商住宿。

从这两处郭家院、郭家别院向东向西延伸,店头村的古院落鳞次栉比。而且大部分的建筑以石窑洞为底层,上层采用砖石结构为主,上下层间大多筑有石碹暗道通达。从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风格以及内部复杂暗道互通的结构来说,店头村的古石窑洞民居实属罕见。据当地百姓说,这种楼式石碹窑洞底层空间宽敞的主要原因是在当时用于开设当铺和磨房,大窑洞内串套的窑洞主要是用作储藏当品、物品和雇员居住,暗道主要是用于躲避战乱,密藏金银细软和上下层互通信息等。二层窑洞、房屋则是商家的住宅及生活区,第三层石碹窑洞用作主人的书房、客厅,第四层为闺房。这种楼式窑洞建筑显示出了当时房主人的富有、阔绰和独特的设计思维。

图6 郭家别院

图7 郭家别院一层暗道

朝代的更迭为古店头村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让它经历了更多的沧桑。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演义让店头村的发展打上了历史的印记,这些印记留在历史记载中,藏在历史遗存和遗址中,也藏在店头村的古代建筑中。如紫竹林寺内一层南侧暗藏的三间地洞(见图8),二层正殿背后的密洞(见图9);上街王家院的夹层密室,和密道院的地道机关(见图10)等等。

图10 密道院中的地道

3 结束语

通过一年来对店头村古石窑洞建筑群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店头村的创始年代至少应该在北汉末帝刘继元在蒙山修行宫前后期间修建。近日,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专家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先生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根据《晋书·刘琨传》一文提出刘琨发动9年之久晋阳敌后抗战,是最有可能构筑店头石窑洞地道。靳生禾先生说:“店头窑洞地道是具有1700年历史、独具特色、不可仿效、不可取代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从历史军事地理学视角着眼,我们认为它属于事前曾统筹设计、规划的官修兵营、防卫工事、军事要塞。依其基本上以石窑洞加地道形制,可定名为窑洞地道。”

店头村的谜团仍然还有很多,只有通过对店头村古窑洞群更加深入的研究,才将会为我们呈现尘封已久的历史,也将揭示一个个不解之谜。我们希望更多的专家关注这一奇特石窑洞群,共同解析其中的奥秘。

[1]佩蘭(清).太原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9.

[2]杨瑞武.龙城太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5.

[3]高正撰.唐明新姿[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4-5.

[4]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原府志集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晋阳窑洞下层
晋阳胜景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蝶”变晋阳里振翅而来
非遗“三展”走进晋阳里
古晋阳之歌
陕北窑洞民居
积雪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