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历史
——北京老医院访踪•北京市第六医院篇
2010-10-23
▲道济医院6号楼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现代化、市场化浪潮袭卷下,我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可谓狂飙突进的时代,医院的现代化程度也在与日俱增,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住院床位、就诊人数以“井喷”之势创下历史之最,顷刻间拔地而起的门诊楼、住院楼更令世人仰慕。相形之下,历经两个甲子、跨越三个世纪、已有125年历史的北京市第六医院却在时光流逝中沉寂,那尚存的爬满古藤的旧建筑更像一位历经纷繁世事的睿智老人,安静恪守“仁心、仁术、仁爱”的道济理念,潜心修为悬壶济世的东方境界,在岁月轮转中追忆百年沧桑。
曲折的异国“血缘”
北京市第六医院的前身为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5年创办的“妇婴专科医院”,又名“妇孺医院”,地处现在的北京市安定门内交道口北二条,其创始人为伊莱扎•艾伦•雷纳。1904年,长老会创办了医院附属的护士学校,称为“联合护士培训学校”,也是当时北京唯一的一所高级护士学校。1917年,医院与安定医院(为长老会于1901年在交道口创办,又名“男医院”)合并,更名为道济医院,院长由教会委派美籍人员担任。
在张爱军的翻译文字中,道济医院的历史更为复杂。最初的“妇孺医院”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医疗工作,直到长老会的教徒——玛丽安•辛克莱医生、珍妮特医生及多名培训过的护士的到来,简单的医疗才于1888年付诸实施。起初,她们边学汉语,边开药房。但在当时,人们对西方医学有太多的不解和犹疑,药房几乎整天没有病人。次年,医生们搬到了当时的道济塔西区,仍然只有几座破旧的中式建筑,几个恹恹的中国病人。直到1895年,一个名叫伊莱扎•艾伦•雷纳的医生带来了转机。1902年,这所医院开始了妇科医疗服务,并以D•M Down小姐的名字命名为道济医院,此人曾是长老会教徒的好朋友。
事实上,此时的道济医院似乎更像一个集会的地点,成为传教士布道的平台。据资料记载:医院东侧一层的药房聚集了几千个穷苦人,在一个吸引人的大会议厅里,人们一面听教徒讲传播福音的故事,一面消磨时间等待医生为其诊治疾病。有的病人,能够看得出,她们来的时候很恐惧很勉强,总会由一个邻居陪着,邻居能够说服她们来向古怪的外国人请教很是困难。
“道济”几尽成追忆
1935年,道济医院成立董事会,开始招贤纳士(包括中国人)。1940年,董事会改组时,由中国人陆仲英担任董事长,所有权仍属教会。
当时的道济医院以妇产科和外科最负盛名,来就诊的病人多居住在北城和京东一代。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将医院查封,护校被迫停止招生。
据《邓家栋画传》收载的往事:1942年,协和医学院、医院及宿舍全部被日寇侵占,住院病人全部被迫出院,全院职工被迫各自谋生。邓家栋夫妇在没有任何积蓄,生活彷徨之时,得到邓老的旧同事、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时任道济医院院长郭德隆博士的邀请,到道济医院工作。与邓老同时投奔道济医院的还有协和医院内科的张安、赵锡礼夫妇,原协和外科住院医师董道铸大夫。邓家栋教授在道济医院每日常规看门诊、查房、会诊,偶尔也会出诊。因为那时的道济医院病人很多,工作量也很大,院长郭德隆还要每周到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结核门诊工作,在他离开医院时,就托邓家栋教授照管全院事务。
不久以后,医院被日伪北京特别市卫生局强行接管,改名为北京市第三医院,仍由郭德隆任院长,全院职工留任原职。数月以后,曾派来一名日军军医参加外科工作,后又传说将有一名日本护士长被派来参与工作。郭德隆博士最终辞去了院长职务,直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结核诊所工作,推荐邓家栋教授接任院长。时任伪北平市卫生局局长张惺庵极力劝说,伪北平市市长刘玉书也强烈要求邓家栋应允。张惺庵亲自将聘书送至市长家中,以此督促实现此事。然而,邓家栋教授终于1943年春天只身离开北平赴天津天和医院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长老会收回医院,“道济医院”之名重新恢复,将卫黎痨病院并入。1946年教会重新委派美籍人员恒祺管理医院。在此期间,道济医院吸纳了一大批专家名医,使得医院声名大振,如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曾出任医院董事)、脑外科专家关颂韬、骨科专家孟际冒、胸外科专家张天民,协和内科主任张安、协和内科教授范琪。那时,道济医院已经能够做外科胃肠、妇产科和骨科的大手术。
党旗下的新生
从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道济医院经过了建立工会组织、政府拨款资助、公私合办及参加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等变迁。1952年6月,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亲自带领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张文奇和冯景新宣布接管道济医院,更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并建立了党支部。道济护校更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护校。1953年,第六医院护校改名为北京市第一护校,直属市卫生局领导。次年,北京市第六医院成立学术委员会,开始接收北京医学院、山西医学院、河北医学院等大专院校毕业生实习。
▲美国医生居住地
也是在这一年,一栋三层的门诊楼建成并重新投入使用,病房仍在南院旧址。1956年,东四区工人医院并入,医院被确定为东四区中心医院,并担任永康胡同派出所辖区的卫生工作。当时,医院已经实行了分级分工医疗,即针对20个基层机构和22家合同单位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其中半数以上属于厂矿企业,服务对象也从普通市民转向干部、工人及其家属。由于企业职工及干部得到了公费医疗及劳保待遇,医院的日门诊量也由1955年的500人次增加至800人次,住院病床也增加到165张,实行病房分科,但当时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病床需求。1958年,交道口医院(原中直第六医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合并,并被指定为北京市顺义县医院的上级医院。同时,北京市第一护校也适时更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护校。1959年,第六医院护校又改为北京市第一护校。此后两年,医院陆续被指定为密云县医院、怀柔县医院的上级医院。1966年,北病房楼及南病房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内、外、妇科病房由此迁入北楼。
待到阴霾尽散时
“文革”中,像诸多那个时代的医院一样,北京市第六医院受到了多方面重创。医疗设备和病房遭到严重破坏,诸多知名专家、名医也因遭受“四人帮”迫害离开医院,教学科研工作一下子出现断层,医院的正常工作无法开展。尽管局面如此不堪,依旧有人在坚持,等待重新崛起的契机。
▲道济护士学校1949年毕业生留念
1972年,护士班重新开办,到1979年共招收学员123名。1973年,医院恢复了北京第二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工作,并创制“甘遂黄硝散”治疗急腹症。1974年,医院重新开放南楼病房,外科开设中西医结合病床30张。在唐山大地震搜救过程中,医院先后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操场和地坛体育场搭抗震棚收治病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推进,北京市第六医院也逐步尝试实行权责利相结合的以技术经济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医院规模日益扩大,医疗、科研、教学水平不断提升。1983年,北京市卫生局指定第六医院为中西医结合基地,并举办了第一届“西学中”学习班。1984年,医院新门诊楼落成。在随后近十年里,东病房楼和西小楼干部病房先后启用,医院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1988年,医院聘请日本专家浅井利勇为名誉管理顾问。1989年,王功立院长向日本真库县高砂市中屋外科医院牛尾博信博士授予聘书,聘牛尾为医院外科顾问。
1995年,医院建院110周年,在期颐之年医院重新提出“百年沧桑,再创辉煌”的口号。如今的北京市第六医院已经发展为拥有632张床位、35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3个临床实验室和15个病区的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医院,承担地区近60万人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并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诠释着“道同和谐、济世为人”的精神与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