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迷醉与惆怅间的中国古桥

2010-10-23魏安莉编辑任红

中国三峡 2010年2期
关键词:古桥拱桥

文/魏安莉 编辑/任红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迷醉与惆怅间的中国古桥

文/魏安莉 编辑/任红

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型石梁桥。 摄影/吴礼冠

中国古桥,像一个顽皮的精灵。它的踪影,时而在烂若星汉的诗词歌赋中明眸善睐,忽而在丹青妙手的山水画卷中顾盼多姿,倏而在汗牛充栋的典籍史乘中飘零洒落,偶而又在妇孺皆知的神话传奇中晃晃悠悠……向世界传递着金、木、水、火生生不息的中国风,对华夏讲述着浮、梁、索、拱绵延不绝的造桥史。

然而,当我们想要探究中国古桥的真正面目的时候,却陷入了迷醉与惆怅的两难境地。在信息时代的比特洪流中急需“百度”一下求助吧,结果呢,看到搜索出的成千上万条五花八门却又千篇一律的答案。

扪心自问,桥是什么?人类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建造桥梁的过程既是山河驯服、自然人化的过程,也是人自身所体会到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桥既是突破堑障、打开交通的关键先生,又是凿空挂碍、交流中外的心灵大使。

今天硕果仅存的少数古桥,在挺住了千百年间天灾人祸的交相考验之后,作为从四维时空内重重桥影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蓦然回首,却发现曾经日日夜夜较量不停,朝朝暮暮牵扯不完的对手——跨下的河流,已经“病”得不轻,或断流干涸,河床龟裂如沙丘,或藏污纳垢,一江臭水向东流。纵然中外专家的赞誉之词纷至沓来,对我们独孤求败的古桥而言,有什么分量能比得上失去对手更不堪承受?

岁月烟尘 数典寻桥

中国古桥,在历史的烟尘里,浮桥、索桥、梁桥和拱桥驷马并驾疾驰而过,又挟着木、石、竹、铁的元素,以起承转合的章法,在历史的风云中呼啸出简支梁桥(梁柱桥、石墩梁桥、石轴柱桥、漫水梁桥),伸臂梁桥(双伸臂桥、廊桥、风雨桥、八字撑架桥)、叠梁木拱桥(木拱虹桥、伸臂木拱桥、弓弓桥),石拱桥(圆拱、半圆拱、尖拱、马蹄拱、坦拱、陡拱、蛋形拱、敞肩拱、连拱),悬索桥(溜索桥、筰桥、藤网桥、多索桥),浮桥(直浮桥、曲浮桥、启闭式浮桥),以及杂式桥(渠道桥、纤道桥、九曲桥、十字飞梁、栈道、阁道)等等。

卢沟桥 摄影/李双喜

江西婺源,800年古树天然成“树拱桥”。摄影/王国红/CFP

我们数典寻桥,唐以前的古桥资料屈指可数。当文人墨客常以“长虹卧波”、“玉带浮水”、“天堑飞渡”为誉桥惯语之时,却鲜留下相关建桥工匠的半点讯息,以至为“引车贩浆者流”日加附会,添油加醋为怪力乱神的杰作。

梁桥:不论是《竹书纪年》里颇具神话色彩的周穆王出巡“架鼋鼍以为梁”,还是《诗经•卫风》中“有狐绥口,在彼淇梁”,都是以石绝水,让人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堤梁桥。此外,早期跨水而过的木梁桥,有《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殷商时期在漳水上的“钜桥”,而出自《庄子•盗跖》的典故“尾生抱柱”,更是道出了战国时期梁桥的普及。

著名的梁桥,如两宋时闽南地区泉州安平桥和漳州虎渡桥。前者为当时世界最长的跨海湾石梁桥,桥上建有五座供行人歇息的“憩亭”,中亭刻有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后者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石梁桥,单根石梁重达200多吨,《读史方舆纪要》称其为:“江南石桥,虎渡第一。”

浮桥:古人受技术条件所限,想要逾越黄河、长江、钱塘江等这样的大川巨渎,除了操舟行船之外,便只能架设浮桥。于是历史上处于交通要冲的津渡往往成为浮桥屡毁屡建的地方,如黄河上的蒲津渡、茅津渡和长江上的西津渡、采石矶。古代有关浮桥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诗经•大雅》所吟诵的周文王姬昌为娶亲,而在渭水架设浮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诗句,《史记•秦本纪》载: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在今黄河风陵渡一带“初作河桥”,以利于对晋作战。

当惜墨如金的茅以升们和李约瑟们毫不吝啬地给中国古桥奉献上甜言蜜语,心中绸缪着来一场马拉松式的人桥之恋。可曾想过:桥离开了水,再怎么鬼斧神工,堪称奇迹,都只能是摆设!如果永定河永远地断流了,卢沟晓月会在梦里依稀可见吗?灞河水质变臭变黑了,灞陵风雪尚能销魂否?

历史上著名的浮桥还有:隋大业元年在洛水上首次用铁链锁接船只,而建成的天津桥;宋淳熙八年唐仲友在浙江临海首创的可随潮汐起伏而升降桥面的中津桥;明洪武初年所建的“天下黄河第一桥”的镇远桥。

拱桥:《水经注• 水》提到的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的“旅人桥”,是最早记载单孔石拱桥的资料。郦道元写到:“凡是数桥,皆垒石为之,亦高壮矣……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

中国拱桥,样式之多,造型之美,世所罕见。而名动遐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地标性的古桥,如“诗里枫桥独有名”的苏州阊门外的枫桥和“分野来三吴,星桥控五湖”苏州玳玳河上的宝带桥。前者为单孔拱桥,后者是53拱孔孔连缀的薄墩连拱桥。

索桥:又叫吊桥、绳桥、悬索桥等,为中国首创,多建于不易舟渡,又难立柱作墩的峭崖深谷、急流险滩之地。据《华阳国志》载,秦国蜀郡守李冰在检江建造的笮桥,便是一座竹索桥。索桥结构柔软,生人行走其上,随索上下起伏、左右晃荡。《徐霞客游记》曾写到:“此桥易挂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后可移。”

铁索桥出现稍晚,最早的横江铁索是280年西晋伐吴战争中,吴国出于防御而“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唐诗中“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名句即是为此而发。最著名的竹索桥是位于四川灌县都江堰口附近,横跨岷江内外二江之上的安澜桥,古名珠浦桥。铁索桥以云南澜沧江上的霁虹桥和四川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最为特出。

灞桥可待成追忆 折柳当时已惘然

有水有人,然后才有桥;人去桥亡,水依然在流动。于是孔子有了不舍昼夜的感动,于是庄子有了濠梁之辩的逸兴,于是我们有了追忆早已湮灭之古桥的冲动。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西逐犬戎,将汇入渭水的一条河命名为灞水,又在灞水上修建桥梁,桥以水名,是为灞桥。作为长安通往潼关、蒲津关、蓝田关的交通要道,作为关东西入长安的必经之路。灞桥的痛痒,无关风月;灞桥的性命,关乎社稷。顶着千年风雪,屡毁屡建的灞桥见证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王霸一统的大手笔;分享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盛世太平的大气象。

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人送别,多折柳赠别,既取“柳”和“留”为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又“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聊表珍重。灞桥折柳作为一种习俗,则始于汉朝,大行天下于隋唐。《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 摄影/李双喜

在唐诗的地图上,灞桥的定位无疑是一抹忧伤的蓝调:暮色苍茫,杨柳如烟,霸桥横卧。如此情景,更易牵动旅思羁愁的小感慨与家国兴亡的大情怀。灞桥折柳,作为人间生别离的象征,请看李白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也是世事沧桑的见证,且观柳永词:“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为文人骚客所乐道的灞桥,又被人们称为“销魂桥”和“情尽桥”。前者见于《开元遗事》:“灞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销魂桥。”后者载入《唐诗纪事》: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而发,口占一绝:“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

铁索桥,主要承重构件为铁索的桥。 摄影/吴礼冠

美人弄箫扬州月 众口纷争廿四桥

承载着盛唐气象的扬州二十四桥,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云里。然而关于二十四桥的究竟面貌(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的争论却还没有尘埃落定的意思。

再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扬州一样,在大唐帝国的星空里光芒四射,夺人魂魄。扬州,这座位于大运河、长江和淮河交汇处的“淮左名都”;作为漕运、盐运中枢和海外贸易中心,成为唐代最繁华富庶之地的执牛耳者。唐人“扬一益二”的说法,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就连素称“天府之国”的成都也得避让三分。再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扬州一样,把关于唐代桥梁名称的精准记载与丰富遗址留给后世。二十四桥给我们提供了那些构思精巧,美轮美奂的唐代木桥的“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讯息:一面是最热情的诗情画意,一面是最冷静的科学考证。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诗中香艳暧昧的二十四桥,是这位风流才子十年扬州梦幻般纵逸放荡的风月生活的沉醉与代指;“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前。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沈括笔下准确无误的二十四桥,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二度扬州为官理政之余博收详参、去伪存真的治学生活的严谨与象征。“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词里浸透着黍离之悲的二十四桥,是这位词中圣手途经劫后萧条残破的扬州抚今追昔、寄托哀思的沉痛与意象。

颐和园镜桥 摄影/李双喜

缥缈虹桥跨半空 煊赫汴梁沉沙底

中唐以后,国家财赋愈益依赖江淮漕运,所以宋太祖赵匡胤要选择在水陆要冲、漕运总枢的汴梁(开封)定都。因《汴都赋》而名噪天下的周邦彦曾这样形容汴河水运:“惟彼汴水,贯城为渠,并洛而趋……于是自淮而南,邦国之所仰,百姓之所输,金谷财帛,岁时常调;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汴河水运通畅与否,关系着大宋国运的兴衰。

北宋明道年间(1032~1033年),青州牢城卒子发明了结构独特、造型优美、举世无双的叠梁木拱桥。因桥身高拱,飞跨两岸,远眺宛若飞虹,又叫虹桥。据《渑水燕谈录》“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庆历年间(1041~1048年),宿州知州陈希亮,因看到汴河上的梁柱桥常常被漕船冲撞,桥坏船毁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为了彻底解决水面通航与水中桥柱的矛盾,于是木拱虹桥被推广开来,“乃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汾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清明上河图》所绘的虹桥,飞跨汴水,桥下船只穿梭,桥上熙来攘往,好一派繁华热闹的市桥景象。

张择端以忠实的笔法,合乎透视的原理,真实而精确地再现了虹桥的结构与尺度。后人据此推论出,这座位于汴梁城东水门外的虹桥净跨约20米,宽8至9米,离水面净高6米左右。古桥专家唐寰澄也曾据此做出了模型,并在武汉仿制出一座虹桥。

金人的铁蹄踏碎了宋人的繁华梦,虹桥却将大宋东京永远定格在画卷的殷阜中。靖康之耻并没有棒喝醒“直把杭州作汴州”苟安的南宋,却间接导致了黄河的震怒以及开封城的七被水淹。

四大名桥 绝代风华

众所周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福建洛阳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这四座坚如磐石、特立独行的中国古桥,我们且一一来看。

作为分水岭,赵州桥之前的石拱桥循规蹈矩,奉半圆形的穹窿拱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之后的石拱桥,受此风习,世界桥梁史上掀起了一股兴建敞肩圆弧拱桥的强劲风暴。

银锭桥是位于后海与前海之间,烟袋斜街南端的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而得名。 摄影/李双喜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南北横跨在河北赵县的洨河上,曲梁如波,是一座惊艳于世的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如果说赵州自古为“控扼太行,襟带横漳”的交通要枢,那么赵州桥便是这枢纽中的锁钥了。对此,前人曾有“坦平箭直千人过,驿使驱驰万国通”的赞誉。安济桥为隋匠李春所造,桥长50.82米,宽9.60米,大拱的净跨度长37.37米,拱高7.23米,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圆弧拱桥。

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浸润着智慧,熔铸着力量,蕴涵着美丽。唐人用“初云出月,长虹饮涧”来称羡她的丽质天成。其在设计构思、施工技术和建筑艺术诸方面均达到了独步千古的极大优势,真可谓“一览众桥小”。西人伊丽莎白•莫斯克称赞她:“结构如此合乎逻辑和美丽,使大部分西方古桥,在对照之下显得笨重和不明确。”

其卓尔不群的品格有三:首先,采用矢跨比(桥高与跨度之比)为1:5的大跨径圆弧拱,巧妙地化解了兼顾水陆交通的难题。一方面坦拱使桥面坡度很小,便于车“在苍龙背上行”;另一方面,大跨径又具有了足够的桥高,便于“船从碧玉环中过”。同时全桥由便于砌筑维护28道并列拱券组成。为避免拱券横向离散,又在拱背上设伏石护拱,并加9道铁梁贯于拱背以箍紧拱券,又以腰铁栓牢拱石,使桥能“奇巧固护,用于天下”。其次,开创了拱上加拱的新型结构,即敞肩空撞券。在节省工料、减轻自重、便于泄洪和保护桥基的同时,还使得整个桥型显得格外均衡有致、韵律灵动。唐中书令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对此作了恰切的描写:“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之荡突,虽怀山而固护焉。”

再次,出类拔萃的雕刻艺术。在桥面两侧的栏杆、上栏板和望柱上装饰着精美的石雕,构图细腻流畅,刀法遒劲泼辣,各种鸟兽龙腾虎跃,欲飞若动。

正因为赵州桥有如许巧夺天工般的设计优点,所以才能在1400多年中历经无数次的洪水、战争和地震而矗立不倒。同样,不论是鲁班一夜之间建成赵州桥的民间传说,还是“赵州石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民歌传唱,都是对其千古独步的成就的礼赞。

面对在世界桥梁技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的赵州桥,海内外专家好评如潮。梁思成说:“河北赵县安济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李约瑟说:“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

李春赋予了赵州桥千古不朽的生命,赵州桥成就了李春辉映千古的名声。我想在此化用荣格的一句话,最能表达我的敬意:“不是李春创造了赵州桥,而是赵州桥创造了李春。”

天生桥因地下河流长期侵蚀岩层,导致河流上游及两岸岩石溶蚀、塌陷、独留中心一段横跨两边岩墙的岩体或石块而成。 摄影/吴礼冠

在元代,热那亚人马可•波罗来到卢沟桥,在他的游记中称赞道:“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

始建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的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外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是一座11孔连拱石桥。在金代,“卢沟晓月”即已为“燕京八景”之一。史载“桥东筑城,为九道咽喉。五更他处不见月,唯卢沟桥见之。”

卢沟桥是华北地区最长的古代石桥,全长265米,宽8米,桥高约10米。桥由白石砌成,桥基建在坚实的卵石河床上,又在墩下打有柏木桩以求加固。据专家实测,有着八百多年的桥基沉陷差不超过12厘米。船形桥墩的迎水面砌有长达5.2米的分水尖。为防春河解冻,浮冰撞击桥墩,又在分水尖上加装铁制“斩龙剑”。拱券和桥墩各部分石料之间,均以腰铁加强拉力,史称“石工鳞砌,固以铁丁,坚固莫比”。解放后修缮卢沟桥,曾做载重实验:40吨重的平板运输车通过,古桥安然无恙。其老当益壮,愈老弥坚的优秀品格,可见一斑。

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它形象地道出了卢沟桥享誉世界的雕刻工艺——那雕刻在栏板、望柱上的精美绝伦、数量众多的石狮:大小不一,雌雄相分,神态各异。弄绣球的,憨态可掬;藏猫猫的,只露半个头或一张嘴。据统计桥上大小石狮共有492只。桥头有乾隆御题的“卢沟晓月”碑。

卢沟桥作为出入北京的咽喉要道,战时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桥东为与之同气相连的宛平城,拱卫着北京的西南门户。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卢沟桥,进攻宛平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当年弹痕,历历可见。

洛阳桥,作为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梁大桥,既是世界桥梁史上筏形基础的滥觞,又是“种蛎固基法”的始作俑者。

泉州洛阳江,因唐宣宗李忱在做皇子时到泉州游览,以为“山川胜概,有类洛阳”,乃以洛阳名江。洛阳江上有座名震寰宇的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360丈,宽一丈五尺,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几经修复。抗日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国家拨专款修复洛阳桥。现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座石亭、7座石塔。桥南蔡襄祠内立有人称书法、记文、雕刻“三绝”的蔡襄《万安桥记》碑。

洛阳桥建造之时,工程异常艰巨。人民就把蔡襄修桥的事迹加以神化。如明人王慎中所言:“檄江水之神而得其吉告,至于凿石、伐木,每有危险,神则来助……兴事起利,人乐其成而赖其功,故托于神以美之耶!”石质桥墩在潮涨潮落的环境,很难立稳。怎么办?聪明的古人,先在一江底沿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又在桥下别出心裁地养殖牡蛎,通过牡蛎无孔不入的繁殖,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

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两岸天堑变成通途,更对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泉州港发展至元代,已成为马可·波罗笔下“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吞吐量远远超过埃及亚历山大港,雄踞世界第一的刺桐港。茅以升称赞它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湘子桥创造性地运用梭船做浮梁,把东西两段桥墩连接起来的造桥方式,解决了急流险滩处的交通问题,茅以升誉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位于广东潮州古城东门楼外的韩江上的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传说中,湘子桥是贬寓潮州的韩愈叫侄子韩湘子建造的。

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初为浮桥,始名“康济桥”。其后两百多年,经历宋、元、明三代,沿东西两岸向江心依次增筑桥墩,因江心中流激湍,不可为墩,于是用钢缆将十八只木船联成一体,铺设木板成为浮桥,并与东西两段桥梁连接,且可以开合。成为一座全长518.13米的由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启闭式桥梁。明正德八年(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

湘子桥创造性地运用梭船做浮梁,把东西两段桥墩连接起来的造桥方式,解决了急流险滩处的交通问题,茅以升誉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湘子桥上建有亭屋,作为铺面出租。明清几百年间,桥上人来货往,俨然市井繁华:可品茗赏江景,可小酌听俚曲,可购物逛店铺。难怪在潮汕有着“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场”的民谚。

晋祠鱼沼飞梁,该桥始建于北魏时期,与圣母殿同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 摄影/李双喜

猜你喜欢

古桥拱桥
在乌江上打造世界拱桥新名片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造型独特的钢拱桥拱肋设计与计算分析
宜兴古桥的保护与发展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云南古桥保护的技术研究
上跨公路钢架拱桥的拆除方案选择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水里的“小拱桥”
大跨径拱桥的发展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