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发展探析

2010-10-19潘虎林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农民信息化农业

潘虎林

(甘肃省秦安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甘肃 天水 741600)

中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发展探析

潘虎林

(甘肃省秦安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甘肃 天水 741600)

本文对当前中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中国西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解决当前中国西部农村开展信息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中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the rural areas in western of China,and suggests to accelerat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o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western China; the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suggestion

目前,从对中国互联网认识和使用的群体来看,绝大部分用户都集中于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口,虽然其中有部分分布于农林,但所占比率很低。而且,就真正农林用户而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用户的真实需求被大大地打了折扣。正是这种外部环境的局限,使得众多的IT精英们面对农业这个中国最大的产业只能望而却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不论是从建立商业模式的角度,还是考虑操作规程的实施而言,似乎都要比其他产业的推广应用难得多。与发达地区相比,中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发展更加滞后[1]。

1 西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1 西部农村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相继开通,并建立了联通省、市、县的四级网络体系,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基本健全,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不断加强,信息发布覆盖面逐步扩大,信息服务方式灵活多样[2]。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2009年,城镇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2.2%,农村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7.8%,与2008年相比,农村网民增速超过城镇,这充分说明代表着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也正在向我国农村地区渗透。但西部农村互联网发展程度与城镇差异巨大,西部农村网站数量、网民人数等方面也都落后于中东部地区[3]。

近年来西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以市、县信息中心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县、乡、村信息点上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总结推广了“宁夏模式”等多个农村信息服务成功模式,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得到一定应用[4]。但在目前,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在西部农村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电视媒体在传播西部农村农业信息方面与农民的信息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报纸媒体的传播范围狭小,对西部农村信息化全面、立体、多途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也不利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技术、观念的扩散和普及。

1.2 西部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西部地区上网人数比例很低,增速快,农民上网少。

2008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2009年底,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人,增速26.25%,占网民总数的 27.8%[5](见图 1)。

图1 2009年网民城乡结构对比

表1 2007—2008西部省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2008年度,西部地区网民数增长最快。全国增长率在60%以上的8个省份中,6个在西部,增长最快的3个省份均来自西部,但西部各省上网普及率低,仅有15.51%,比全国平均水平(22.6%)低7.09个百分点,增长率为52.01%,比全国平均水平41.9%高10.11个百分点。但从网民职业构成分析,真正从事农林牧渔等农业生产的农民上网少,仅占网民总数的2.8%。

从CNNIC的调查结果分析,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互联网普及率为40.0%,东北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29.1%。中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21.5%。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网络使用的意识相对较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还很不足。

(2)西部农村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西部农村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近几年才发展的,尽管各个单位都有数据库,但真正可以投入运行的并不多,即使为数不多的数据库,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要使用它们,也是困难重重。制作单位利益和数据保密问题,使得这些数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很大的浪费。西部农村网站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信息化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发挥。目前,除了几个有影响的国家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栏目的设置也都大同小异。在内容上以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缺乏宏观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尚未形成。同时,我国大部分的西部农村信息化网站,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发布,但更新不及时,很少发布各个网站对市场需求的评价或预测,更没有各地种植情况的信息,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而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具有指导意义信息。

(3)网上信息不够开放,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一些网站设有内外网两个部分,外网公布的信息,一般性的信息多,有价值的信息少。内网上有用的信息相对比较多,但实行会员制,相对封闭。这样网络间的互相封闭,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发展,也失去了设网建站的根本目的。

(4)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困扰西部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头等难题。

从投入上看,西部地区有很多贫困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不高,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少数县财政可自保,大部分属财政转移支付的贫困县,其财政基本上是保工资、保运转的“吃饭财政”,而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于欠发达和贫困地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以经济作为后盾的互联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很不平衡,“数字鸿沟”呈现进一步加剧的态势[6]。

另外,西部欠发达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是影响其信息化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根据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提出的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通过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由于互联网具备传递海量信息的能力,成为现代传媒中最突出的工具,如果农村地区网络使用基础和接入条件继续滞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能及时赶上,可能存在将城乡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威胁。改善农民受教育环境、提高农民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技巧,促使他们分享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新成果,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 启示与建议

西部农村改革以来,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在信息化的挑战面前,如果西部农村不能与时共进,城乡差距将再次被拉大,如果占人口70%以上的农村仍被排除在信息化进程之外,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将变缓。因此,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2.1 加快西部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时代,建设通信网络是发展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必经之路。没有通信接入能力,西部农村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化就无从谈起。因此,一要加强有线电视的网络建设,为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服务;二要扩大电话的服务功能,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服务;三要加快西部农村的互联网建设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部农村服务。

同时,做好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传统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也很快,电视、电话、广播、报纸等常规传播渠道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解决好信息覆盖问题,要综合运用手机短信、报刊杂志、宣传栏、西部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手段向村户传递信息。要继续大力推进“三网合一”工程,大力推广“手机农业网站”、“农民信箱”、“远程教育”等经验做法。

2.2 加强西部农村信息化宣传培训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不强,西部农村懂信息化技术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乡村对推进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可有可无。据了解,农民对电脑的用途知之甚少,能独立上网的农民更少。西部农村信息服务站上网历史记录中显示,经常访问信息网站,查看农业信息,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并不多。掌握信息化应用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前提条件。否则,网络对农民来说就如同聋子的耳朵,成为摆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政府要加强西部农村信息化的宣传和引导,利用各种公开场合进行信息化功能和成果演示,广泛宣传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激发起农民强烈的兴趣。同时,认真总结西部农村信息化成功经验,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建立西部农村信息员登记、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信息采编人员和信息分析人员,不断提高信息收集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干事创业的西部农村信息员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西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3 全面普及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应用基本知识,

建立完善的西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乡、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根据各地实际,在特色农产品较为丰富的乡镇建立试点,西部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可以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等站所进行建设。要抓住新西部农村建设这一契机,有条件的村,购进电脑,建立网站,无条件的村,鼓励专业经合组织、专业户、经济能手等购置,利用党团员活动日进行学习培训。把“电话镇”、“电话村”、“信息村”建设作为信息富农和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

在培训中要统一培训规划、培训教材、培训经费,避免分散培训、重复培训、低效培训等弊病。根据实际需要,区分主次,重点抓好专业信息员和普通农民的培训。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确定不同的信息化教育课程,让农民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参训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使农民群众尽快掌握信息化操作技术,真正实现信息化下乡、进村、入户。

2.4 降低西部农村通信服务成本

根据西部农村通信投入大、产出低的现实情况,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发展西部农村通信和农民使用通信,向通信运营企业适当返还西部农村通信营业税,并在机房用地、青苗赔偿、施工赔补等方面减免费用。通信运营企业要逐步降低西部农村区间电话、移动电话和宽带等通信费,让利农民,刺激农民的通信消费欲望,提升用户量和消费量,实现规模效应。同时设计简易好用的电脑或手机终端产品,方便农民使用,使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通信服务。在宽带网络建设上要因地制宜,选择重点人群和地区,不能搞不切实际的遍地开花,强求每个农户都上宽带,应初步考虑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信息服务站,担当“二传手”角色,为农民提供宽带服务。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大网络覆盖面,以避免资源浪费。在甘肃已有成功的“金塔模式”可以借鉴。

2.5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农村科技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创新的新举措。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解决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信息沟通不充分、市场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加快科技特派员制度创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信息传递机制,实现科技成果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流动。宁夏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科技特派员以点带面,成功介入,为西部农村信息化树立了典范。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讲,科技特派员制度创业信息平台具有技术转移功能、技术传递功能、技术供求信息反馈功能和社会媒介功能等。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转化——输出——再输入,这样循环往复的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的过程。在甘肃省秦安县科技特派员试点过程中,科技特派员采用北京光彩农信机,以点带面,发展农村信息化示范点13个,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科技特派员、农户、农业企业以及其他组织、机构通过信息平台的传递和反馈,使科技成果的供给方确定、调整科研与开发选题方向和重点领域,改进并提高了科技成果水平和服务效果,使科技需求方及时获得科技成果和服务,从而使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7]。通过这个平台,为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创造沟通的机会,以信息流动带动成果的流动、资金的流动。伴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通过平台的培训、示范、指导等方式,将相关信息及时向需求者传递[8]。

2.6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防止重复建设

西部农村信息化既要总体考虑,又要利于解决当前阶段社会发展当中的突出问题,为民、利民、便民,才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益。要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对“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以及各个业务系统建设都要有总体规划,坚决防止由于软预算约束条件的存在造成的重复建设,要力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使公用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使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好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结合,政府部门要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专业经合组织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提高专业协会以及一些运营企业等都有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积极性,可以深入探索和实践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增强农业信息化后劲机制,提高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9]。

[1]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行政管理学(第2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7.

[3]姚国章,吴倚天,林萍.中国电子政府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9.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8.1021.

[5]第23、24、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2010.

[6]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OL].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8.

[7]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53-172.

[8]张雨,高峰等.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R/OL].中国科技成果,2007,(4):33-35.

[9]赵育梅.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6):68-721.

(责任编辑 迟凤玲)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in Western China

Pan Hulin
(Qin’an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in Gansu Province,Tianshui 741600, China)

F324.3

A

2010-01-27

潘虎林(1974-),男,甘肃天水人,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及农村信息化。

猜你喜欢

农民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