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设计

2010-10-19潘宏亮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12期
关键词:需求方吸收能力管理机制

杨 晨,潘宏亮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设计

杨 晨,潘宏亮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是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提高推广率,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以吸收能力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推广率为目标,挖掘了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内涵,推演出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管理机制组成部分——激励机制、服务标准化机制、协调机制,并探讨了三个机制支撑水利新技术需求方吸收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吸收能力;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

Abstract: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opular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new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enhancing the popularization ratio of water conservancy technology.Taking absorptive capacity as a guide,enhancing popularization ratio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technology as object,the paper explains the content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opular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new technology,deduces the components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opular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new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bsorptive capacity,discusses the mutual mechanism of the motivate mechanism,service standardization mechanism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absorptive capacity;popular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new technology;management mechanism

1 引言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和工农业用水矛盾加剧并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此类问题的解决亟需大量水利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但“自上而下”的水利新技术推广模式忽视了需求方的内在需求与区域的水利特征,仅将需求方视为无差别的技术受体造成技术供给与需求的严重脱节;其次,即使推广的水利新技术是需求方亟需的,也因需求方吸收能力弱,致使其获取、消化、应用水利新技术积极性不高;再次,作为需求方中的设计单位因工程造价、技术风险等因素的影响,不愿主动将水利新技术设计到水利工程当中;最后,大多水利新技术具有公益性特征,其应用后的产出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需求方的经费投入难以得到补偿,也导致了其应用水利新技术的驱动力不强,诸因素均造成了水利新技术推广率低于交通、农业等行业的新技术推广水平。

需求方是购买与应用水利新技术的自主决策者,其吸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水利新技术转化推广率;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有助于提升水利新技术的转化推广率。因此从吸收能力视角研究水利新技术推广有助于解决技术研发与需求脱节、转化推广率低的现象。需求方吸收能力的强弱受内部构成要素与外部支撑因素影响,故提升需求方吸收能力不仅要求需求方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学习能力、引进智力资本,而且需要推广方与供给方通过外部助推,形成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的合力。该合力的形成与持续亟需管理机制的保障。因此本文以吸收能力为视角探究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的内涵及作用机理,旨在撬动相关利益主体的能动性,形成推广合力,增强需求方的吸收能力,提高水利新技术推广率。

2 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吸收能力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被用于国际间的技术转移(Mowery&Oxley,1995)[1]、战略联盟间的绩效(Lane et al.,2001)[2]、企业创新绩效(Tsai,2001)[3]等现象解释。 Cohen&Levinthal[4](1990)将吸收能力描述为企业评估、消化吸收外部新知识并最终商业化的能力,认为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先验知识水平的函数,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特点;并将吸收能力划分为获取信息的能力、消化信息的能力和应用信息提高企业产出的能力。将吸收能力应用于水利新技术推广中,需求方吸收能力是指需求方识别、获取对其有用的水利新技术,并将获得的水利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其原有的水利知识有效地整合,进而将水利新技术应用于水利实践以解决水利发展中的问题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依据“引进—消化—吸收”理论,本文将水利新技术吸收能力划分为获取能力、消化能力、应用能力三个维度。需求方吸收能力定义与其划分维度为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设计奠定了基础。

2.1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含义

机制最初仅用于工程技术领域,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被引入到生物、化学、医学领域,指有机体的机能(如光合作用、肌肉收缩等)。现在机制已经拓展到经济、社会、管理等领域,形成了经济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概念。推广到一般,机制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形式,其有助于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目前管理机制已成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社会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热点,其通常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管理机制的本质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

查阅国内外文献,学界仅从高校科技成果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管理等视角分别研究了管理机制内涵及包含内容,尚未结合水利新技术准公益性、复杂性、依赖性等特征界定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的内涵。本文试图耦合水利新技术推广与管理机制的特征及规律,以吸收能力理论为指导,探究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的含义与特征。所谓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是指以激励相容、环境适应为导向,以信息运行成本降低为原则;结合水利新技术推广环境依赖性、风险性的特征,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活动赖以进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推广合力增强需求方的获取能力、消化能力、利用能力,实现水利新技术推广率提升的过程与方式。

2.2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特征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是为了改变供给方、推广方、需求方等相关主体的现有行为,形成推广合力,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保障推广的成效。本文设计的管理机制具备以下特征:

目的性。管理机制的设计是为了促使推广中相关利益主体形成推广合力,根除需求方吸收能力弱的根源,增强需求方的吸收能力,提高新技术的推广率。即机制间的相互作用促使政府部门制定推广规划、采购政策、项目审查政策等,改变需求方落后的应用理念;引导供给方研发先进实用且成本低的新技术,引导推广方提供全流程的服务,以保障需求方及时了解、获取水利新技术,提高需求方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整体性。管理机制存在于水利新技术推广的复杂系统之中,而推广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故管理机制设计强调整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水利新技术推广主体间具有不同的利益,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要形成合力,成为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提升的外在推动动力,就要求在设计管理机制过程要注意机制间的协调性、注意整体优化。

结构性。机制的设计与排列不是随便、杂乱的,而是以改变相关利益主体现有行为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为目的;本文依据相关主体缺乏积极性、缺乏协调性的特征,制定激励机制与协调机制;依据推广主体缺乏标准化服务,制定标准化服务机制,这三个机制贯穿于各主体间、各环节之间,具有清晰的结构性。

3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设计

本文以吸收能力理论为指导,以提升推广率为目标,依据奥卡姆剃刀定律,对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予以设计,力求所设计的管理机制语言简洁、容易理解、无歧义,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利新技术推广的成本。

3.1 管理机制的设计原则

权责利对等原则。水利新技术推广涉及到技术供给方、推广方、政府、需求方等主体,故管理机制设计时应针对遵循权责利对等原则,发挥各个主体中人力资本的积极性。现有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对需求方缺乏可操作的激励措施,且其还要承担技术风险终身制制约,造成了其应用水利新技术积极性不高。

导向性原则。管理机制设计的前提条件是推广系统拥有统一的、明确的目标。即通过机制间相互作用,强化推广前的研发、实验、转化、示范工作,筛选先进适用性强的水利新技术解决供需脱节现状;强化推广中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变需求方应用新技术理念落后、学习动力弱、人力资本综合素质差的现状,建立提升需求方吸收能力的持续动力机制,进而提高水利新技术推广率。

表1 吸收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外部影响因素

相容性原则。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兼容的。机制间的相互作用将推广目标的管理与推广过程的管理相结合,提高推广中相关利益者的整体利益,促使相关利益主体形成推广合力,根除吸收能力弱的根源,达到管理机制的最大效用。

3.2 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构成

自 Cohen&Levinthal(1989)开创性地提出吸收能力的概念以来,吸收能力就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普遍认为吸收能力与企业的创新绩效、竞争优势具有显著地正相关,那么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将有助于企业获取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Lane&Lubatkin,1998;Zahra&George,2002;Li,C.R.,et al)[5-7]。本文将水利新技术需求方比作企业,提高需求方的吸收能力将提高其应用水利新技术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水利新技术推广率。由于吸收能力的形成过程与强弱将影响吸收能力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各种因素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也成了学界研究热点。查阅国内外现有文献,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因素可以分为企业内部构成要素与外部影响因素 (如表1所示)。据此,本文针对影响需求主体吸收能力的软肋构建对应的管理机制,引导利益相关主体改变现有行为,通过外部助推方式增强需求方的吸收能力。

水利新技术推广具有多主体、多目标、多阶段特征,分析水利新技术推广现状进而推演出解决推广中突出问题的管理机制是科学的、合理的。

(1)激励机制。

目前,推广方因激励机制的缺失致使推广动力不足,基层组织出现“断奶、人散”的局面;大多技术供给方资金力量比较薄弱,信贷资金申请又比较困难,手续繁琐,严重制约了它的推广能力;需求方因风险终身承担制等因素的影响,不愿主动采用新技术以回避新技术使用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此现状的缓解与解决都需要实施激励机制。所谓激励机制是指在水利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手段激励相关利益主体并使之行为规范化、标准化、固定化,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实现推广率提升。

(2)服务标准化机制。

由于水利新技术具有“准公益性”、转化周期长、转化难度大特征,区域间的地理环境不同,水利新技术必须进行相应的调试后才能在该地区应用。大多水利新技术具有复杂性、难操作的特征,需求方因缺乏应用导则,难以将水利新技术设计到水利工程中;水利新技术推广信息沟通平台缺失致使供需双方互动性弱、沟通缺乏深度,示范基地功能缺位,致使示范辐射效应难以凸显;水利新技术推广的应用前、应用中、应用后服务缺失,这均表明推广方的服务理念尚未建立,服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缺失,此现状的缓解与解决都需要实施服务标准化机制。所谓服务标准化机制是指推广方通过示范基地、信息沟通平台等载体建设、新技术应用导则撰写,将水利新技术隐性知识显性化、推广服务标准化,减少需求方的技术应用风险。

(3)协调机制。

水利新技术推广涉及多个利益主体,部门间协同力度弱,尚未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统筹协调的推广环境;故而水利新技术推广亟需协调机制以保障推广目标的实施。现有推广模式缺少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不能充分调动像农业部、林业部、农发办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对农业节水、林业节水、水土保持等水利新技术推广的支撑力度;同时,在河湖污染治理过程中需要大量水利新技术集成配套应用,涉及多个技术拥有方,如何发挥水利新技术最大效益、发挥水利新技术最大辐射效应等均需要协调机制解决。所谓协同机制是指依据组织设定的推广目标对水利新技术推广内外部管理主体所进行的沟通协调、目标引导、信息共享、利益协调与风险共担等。

实施激励机制、服务标准化机制、协调机制有助于强化水利新技术推广与供给方“溢出意愿”、强化互动交流,实现供需双方的无缝对接,遴选有效的推广载体与制定水利新技术应用导则将水利新技术显性化、减少技术的风险性,建立可靠的水利新技术溢出渠道,均能有效地增强需求方的吸收能力。

3.3 管理机制的作用机理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激励机制、服务标准化机制、协调机制相互依存、密切互动,引导利益相关主体改变现有行为,形成推广合力,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提高推广率(见图1)。

图1 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框架设计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相对吸收能力,即有助于促使供给方研发需求方急需的水利新技术,强化推广主体的“技术溢出意愿”,提高需求主体应用理念。通过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手段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与考核指标,强化多主体在水利新技术推广中的积极性并使水利新技术推广工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改变供给方长期以来仅将主要目标定位在提高学术水平上,在制定激励措施过程中不仅要强调论文、课题、论著、获奖,而且也要设立水利新技术转化奖、应用奖、推广奖,激发供给方研发先进适用的水利新技术;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或项目支持的方式加大对富有前景的水利企业初始阶段的资金支持,以提高水利企业初期的抗风险能力,进而撬动未来市场,提升新技术推广能力;鉴于水利新技术推广组织和人员动力不足,推广服务工作不到位等现状,政府应通过制定对推广人员的正向考核机制,建立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推广制度及创设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推广人员对水利科技示范、推广的积极性;政府应建立多元化的补贴方式,从项目、资金、政策及税收等给予优惠;通过财政补贴、私人入股等方式激励需求方或潜在需求者使用水利新技术意识。如澳大利亚因缺水,鼓励其国民采用小型过滤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采用节水新技术的居民给予4000澳元奖励,极大地提高居民采用新技术积极性,也提高了新技术推广率。

服务标准化机制。流程化、标准化的水利新技术推广服务(服务质量高、服务态度好)能够增强需求方的吸收能力;推广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助于需求方获取急需的技术信息,提高其获取能力;标准化推广载体(示范园、示范基地、试验站)能够降低新技术的应用风险,也有助于水利新技术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而通过推广载体遴选出一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带动水利产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较成熟的新技术,提高需求方的消化能力及应用能力。改变以往纯粹推广产中技术状况,在水利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提供标准化、全过程的“保姆式”的服务并建立科学化的推广渠道,解决需求方在使用水利新技术遇到的难题,降低需求方应用水利新技术的风险。

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实施有助于协调多主体利益、实现水利新技术推广的“帕累托优化”,保障多方满意,为增强需求方的吸收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对推广过程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协调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确定性问题(利益协调、目标协调、冲突处理等),使用现有的或开发新的优化技术、方法和工具,设计与构建相应的规则和策略来加以解决;针对推广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性问题(信任、推广文化),应通过构建信任文化以营造良好的推广环境,实现水利新技术推广与需求的信息对称,增强需求方的吸收能力;协调水利新技术集成应用,发挥水利新技术的最大效益。随着需求方获取能力增强,将有助于其消化能力增强,消化能力增强也有助于其应用能力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反过来提升水利新技术获取能力,最终实现需求方吸收能力增强与水利新技术推广率提高。

4 结语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亟需大量水利新技术推广与应用,而水利新技术推广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支撑。故本文在认知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内涵基础上,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吸收能力理论为研究视角,推演出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管理机制构成模块及作用机理,提高了需求方吸收能力,促进了水利新技术推广率提升,为早日实现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生态水利目标起到源头助推的长效作用。

[1] Mowery,D.C.&J.E.Oxley.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9):67-93.

[2] Lane,P.J.&J.E.Salk.Absorptive capacity,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1139-1161.

[3] Tsai,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996-1004.

[4] Cohen,W.M.&D.A.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5] Lane,P.J.&M.Lubatkin.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461-477.

[6] Zahra,S.A.&G.George.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85-203.

[7] Li,C.R.The contingent value of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02):1-12.

[8] 潘宏亮,杨晨.吸收能力视角下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06):72-75.

[9] Szulanski,G.Exploit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43.

[10]陈东明,张莹.试论我国新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09(05).

(责任编辑 张九庆)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New Technology Designed of Water Conservancy

Yang Chen,Pan Hongliang
(School of 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G311;F204

A

财政部行政事业类项目“水利科技推广机制研究”(1261016284);水利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基于服务质量理论的水利科技成果推广管理体系研究”(TG0913);中央高校基金项目“基于吸收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20100220);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技术经济及管理)建设项目。

2010-05-24

杨晨(1957-),女,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水利科技成果推广。

猜你喜欢

需求方吸收能力管理机制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云制造环境下人力资源需求的评价与选择方法
面向软件外包平台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研究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吸收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