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佛山石窟礼佛图的文化价值

2010-10-18贺玉萍

关键词:供养人河洛石窟

贺玉萍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 471023)

万佛山石窟礼佛图的文化价值

贺玉萍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 471023)

礼佛图是石窟造像的重要题材,既是时代生活的生动写照,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万佛山义邑礼佛图在内容上、形制上、艺术上均有较大的创新,对北魏河洛地区义邑构成形态也有真实的反映,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洛阳;万佛山;石窟;义邑;礼佛图

礼佛图是北魏中原地区石窟造像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它真实形象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在洛阳吉利万佛山石窟中,礼佛图是最突出的造像内容(图 1)。现存的 6座窟龛中,上寺院 1号、2号窟和下寺 6号窟 (神游洞)下部,分别刻有环窟大型礼佛图,场面壮观,保存较为完整。其中下寺洞窟礼佛图人数多达 55人,为河洛地区礼佛图之最。

图 1 吉利万佛山上寺 1号窟礼佛图 (局部)

宫大中认为,这三组浮雕为“帝后礼佛图”。[1]《洛阳市志·文物志》因袭这一观点,也云“洞口内侧各浮雕供养人上下五列,坛壁浮雕帝王后妃礼佛图”。[2]而该窟礼佛图与龙门石窟、巩义石窟中的帝后礼佛图在形制上有明显差别,当为“义邑礼佛图”。它以特有的形制,生动地体现了河洛文化开放、兼容精神和北魏佛教民俗化进程中民间造像特有的创新性。

准确地讲,石窟造像中所有非佛教神祇的供奉形象均为礼佛图,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供养人行列和供养人像。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礼佛图是指按照一定仪轨进行礼佛活动的供养人行列。按照供养人身份的不同,礼佛图可分为帝后礼佛图、贵族礼佛图和义邑礼佛图。

河洛地区的帝后礼佛图场面宏大,雕刻精美。最关键的是,它们完全是按照皇帝、皇后出行仪仗规制而雕刻的。如巩义石窟寺 1号、3号和 4号窟的帝后礼佛图,以高浮雕的形式表现了北魏皇室礼佛的场面。皇帝、皇后以及大臣、侍从、侍女等人物十分写实,仪仗、服饰、礼器繁富多采,完全是时代宫廷大型活动的真实描绘。

贵族礼佛图多以家族群体形象出现。其中心人物突出,宗教仪式讲究,表现了豪族家庭成员以及侍从的奴仆礼佛场面,对人物社会地位、相互关系的反映十分准确、细致、传神,构图讲究照应。龙门石窟古阳洞太中大夫安定王元燮、北海王母子所造的礼佛图等,皆为此类。

义邑礼佛图则不同,它是义邑成员参与开窟造像的纪念像。此类题材造像在河洛地区北魏诸石窟如万佛山石窟、吕寨石窟、铺沟石窟中多有发现。义邑作为佛教的民间团体,其内部构成和审美倾向也表现在礼佛图当中。其主要有如下特点。

1.人物关系微妙。义邑大多由下层百姓组成,但是礼佛图中的人物则全部表现为贵族形象。这既是一种“崇贵倾向”,也是为了表现平等关系的需要。希望富贵平安、追求美好生活是寻常之情。此外,在义邑当中,邑子们的社会地位并不相等,贵贱贫富也有差异。义邑礼佛图以主仆结合成组排列,主高仆低,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关系。同时,义邑是世俗的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不同成分担负着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地位,要突出邑主地位,就要使其位置和像的高度占据上风,以与邑子区别。但是,同是义邑成员,邑子之间又相对平等。因此,礼佛图中每组人物之间呈现出相对平等的关系,人物的穿着打扮、携带的侍从、伞盖基本一样。

2.一人一画面。义邑成员共同出资造像,目的相同,资金分担。一人一画面的形式自然就是最好的表现平等关系的方式。万佛山礼佛图就是这种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其基本画面为一主一仆供养人像,整幅图由多组基本画面构成,连续组成礼佛行列。每组画面除了主从有照应关系外,相对独立。即便从中抽掉一组,也丝毫不影响整体效果。这种模式既不同于帝后礼佛图突出皇家仪仗的形制,也不同于贵族礼佛图突出中心人物的形制。其总体构图强调的是整个礼佛队伍对佛陀的恭敬,并不注重供养人个体之间的呼应,体现出义邑成员之间既疏淡平等又略有差异的关系。

3.一人一榜题。榜题是造像题记中最简单的一种,仅记录供养人的姓名、身份。万佛山礼佛图中每个供养人皆有一榜题,其表明身份的作用十分突出。榜题与整体构图无明显联系,但它安排在供养人旁边位置,十分显眼。为了不破坏整体构图并有效利用空间,榜题多安排在侍从的头部罅隙位置。可惜因时代久远,加上万佛山石窟的砂岩石质,榜题字迹几乎全部漫灭,仅有下寺 6号窟正壁下方摩尼珠右侧的一方榜题文字尚存,上刻“石窟主比丘僧洪道”。因画面限制,各榜题的形状大小存在差异,有些榜题还呈“┐”型。这也说明表明邑子的身份与姓名榜题是最基本的要求:当安排不下时,只好将其加长甚至拐弯。稍后开凿于普泰年间的新安西沃石窟的邑子礼佛行列也采用了这种方式。

4.程式化的仪仗与服饰。仪仗是身份的象征,在使用上有严格规定。河洛地区的帝后礼佛图在表现仪仗形式上多写实,龙门石窟即是如此。至巩义石窟帝后礼佛图,虽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程式化趋势,但总体上还是以写实为主。以皇帝为首的礼佛队伍,前有比丘引路,左前侧有两侍从。皇帝身后为大臣与仆从组成的庞大队伍。皇帝戴平天冠,公卿戴笼冠。全着上衣下裳式的汉式朝服,足穿笏头屐,男女侍从也皆汉服,男侍梳小冠女侍梳双环,上穿窄衣大袖的对襟衣,下着襦裙式长裙。侍者举有羽葆、团扇、华盖,或扶持或捧器,迤逦前行。人物大多为半侧面相,充满着庄重、协调、拱卫的气氛。

万佛山石窟礼佛图程式化色彩十分浓重。如6号窟礼佛图,正壁主佛下方,以夜叉双手高举的摩尼珠为中心,东西分别为双手合掌呈立式的比丘与比丘尼、护法狮子、男子礼佛队伍和妇女礼佛队伍。画面表现主人形象皆以半侧身,侍从皆为举伞盖动作。两人一组而形成的礼佛队伍,礼佛人仪仗仅有方伞一柄,携一侍者或随从。除主人面部形象、个头高低略为不同外,服饰打扮基本相同。据此可知,民间义邑礼佛图造像目的是为了建功德,强调的是人物之所在,而非人物之形象;突出的是出资,祈求的是庇佑。所以,其呈现重意而轻形、程式化倾向在所难免。

北魏的佛教造像运动极为狂热。《洛阳伽蓝记·序》曰:“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3]根据造像风格判断,万佛山石窟当凿就于北魏明帝之季。这一时期拓拔贵族入主中原已久,基本完成了汉化进程,社会进入稳定状态;河洛地区出现了新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思想,表现出新的文化情趣和审美意识。作为人们礼佛行为的真实写照,礼佛图自然要把当时的社会情态也保留下来。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有如下几点。

1.圆融精神。河洛地区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地区。汉民族文化自信大气,从来不排斥任何外来文化,也从来不被外来文化所消融,具有极强的圆融精神。随着北魏统治者的强力推行,佛教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有巨大优势,然而在汉民族传统文化面前迅速被消解于无形当中。河洛文化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也把汉文化精神注入石窟造像中。比如万佛山礼佛图中,人物服装中的广袖对襟长裙的汉服,就吸收了胡服的特点,既有上为广袖右衽衫襦下为长裙的流行服装,也有胡式裤褶服。仕女穿的大多是窄袖的裤褶服,也有襦裙服,且有“左衽”“右衽”之分。同时,冠带头饰多样。多数人物戴笼冠,个别戴小冠。妇女行列中有头戴笼冠的,也有梳挽高髻的,还有戴笼冠穿男装的。侍女大部分则是梳双丫、螺髻和双环髻。鞋子一般都是笏头屐。[4]总体看来,汉服占主流,胡服有改变,民族之间的个体差异依然存在,体现了文化融合过程中特殊的风貌。

2.创新精神。随着北魏崇佛运动的兴盛,中国佛教也经历了一个从“上座部”到”大众部”、从外来文化到本土化的转化过程。民间佛教更多体现了以世俗化理念对外来佛教文化的改造与重塑。客观上这也是土著宗教与外来佛教在文化构架上形成的耦合。佛教强调人生为苦,但在造像中,这种意识被淡化,甚至被重新阐释。因为义邑开窟造像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神祇的礼拜换取庇佑。不管是修来世还是修现世,都是一种用物质来换取利益的表现,其“交换”意味十分明显,这也是中国原始文化元神的核心价值观念。由于参与建造万佛山石窟的义邑成员过多,礼佛图在环窟供养人行列中安排不下,不得不打破石窟建造形制,将其余供养人雕刻于门楣本应属于天王所在的位置,其高度几乎与主尊等平。不惜破坏画面的协调与美观,也要把造像人的身份、姓名交代清楚,其目的就是让佛陀知道,以获其保佑。这在皇家礼佛图或贵族礼佛图中是不可想象的,这也从另一面表现出义邑造像的随意性与创新性。

3.汉地的艺术写法。万佛山石窟建造时期正是中原风格成熟时期。中原风格是在本地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汲取和改造外来艺术表现手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造像风格,它是汉晋造像艺术在北魏时期的发展与成熟。河洛地区造像艺术自汉代就已成熟且自成一体,具有奔放飘逸、从容自信的风尚。北魏初期,河洛地区造像风格表现出沉郁冷峻的特点,带有较多的外来艺术痕迹。经过一段沉积发展,至明帝时期,当地艺术家已经熟悉并掌握了佛教造像的艺术技巧,汉地艺术精神上升为主流,而早期金刚无畏、冷峻健劲元素被汰斥了,开始出现宽容、自信、含蓄和潇洒的神情。万佛山礼佛图也体现了这种特点:画面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所有人物显得沉静恭顺,凸显了人物精神上的归顺;线条改变了前期缺少变化的状态,讲究流畅、连绵;人物肢体比较放松,呈现出优美的曲线。这种礼佛图造像技法对北魏晚期乃至北齐同类题材艺术形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总之,万佛山礼佛图兼容了多种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河洛文化的特点,是北魏石窟文化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1]宫大中.龙门石窟的卫星窟——万佛山石窟 [J].中原文物,1993(4):26-28.

[2]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洛阳市志·文物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197.

[3]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

[4]曾慧洁.中国历代服饰图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Cu ltura l Va lue of the W or sh ipp ing of the Buddha in W an foshan Grottoes

HE Yu-p ing

(Ch inese D epartm rn t of Luoyang Institu te of Techno logy,Luoyang 471023,China)

The worshipp ing of the Buddha is one of important contents in Stone-carvings. It was the lively descrip tion to living at that tim e,and contained rich cu ltu re inform ation.The wo rshipp ing of the W anfoshan Grottoes get bigger changing in content,shape system and art. It has repo rted organize fo rm about the Yiyi society.It has extrem ely important cultural value.

Luoyang;W anfoshan;gro ttoes;Yiyi society;the wo rshipp ing of the Buddha

K877.4

A

1672-3910(2010)04-0013-03

2009-12-25

2009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 (092400440046)

贺玉萍 (1964-),女,山东莱阳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供养人河洛石窟
河洛释语·瓷板画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河洛文脉》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千佛崖805窟供养人造像的几点思考
夜宿石窟
西夏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以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为中心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