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探析
2010-10-17迟宝旭
苑 晶 迟宝旭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一、哈尔滨市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子分析
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就目前的研究很难对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准确而统一的界定。因为水产业隶属于大农业,所以对于这一概念本文借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表述如下: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能够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水产业产出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成,由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通过年度的实际水产品总产量或单位产量表现出来。
但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应包括更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个方面很难直接衡量,可以从影响这些能力的指标上得到体现。
首先参考大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文献,并结合水产业自身特点,选取一定量的影响因素,然后再通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将影响因素进行整合、筛选,最终将影响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指标大致划分为要素供给能力、灾害制约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加工支撑能力四个组成部分(如表1)。
表1 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与衡量指标
二、哈尔滨市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一)要素投入能力评价
水产业的要素投入主要是鱼苗、鱼种、劳动力、渔船等要素。但在因子分析中,模型将科研推广机构数量归入要素投入能力,所以在这部分分析中,将科技因素作为要素投入的一部分。此外,为了更加了解各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将劳动力及渔船又分别划分为专业劳动力、兼业劳动力和机动渔船、非机动渔船进行分析。
1.模型选择依据
本文选择用对数形式的C-D生产函数计算要素对产量的贡献率,因为此模型能够对要素投入进行更为准确的测算,计算结果也更接近于客观实际情况,从而科学把握要素组合,并且得出最佳投入组合下能够达到的理想产量。
2.C-D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其中,X1表示专业劳动力,X2表示兼业劳动力,X3表示日冷藏能力,X4表示冷藏总能力,X5表示机动渔船数量,X6表示非机动渔船数量,X7表示科研推广机构数量,X8表示鱼种生产和投入。
“落实平等待遇就是对民营企业的最大支持,我们不怕竞争,就怕不公平。”谈到七兵堂目前最主要任务时,他希望政府对正在筹建的中军卫士创业大学和中军卫士职业培训学院等重大项目,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1)劳动力。哈尔滨市水产业的劳动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专业劳动力,二是兼业劳动力。从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兼业劳动力的增长率对水产品总产量的增长带来的是负作用,即每增长1%,会带动水产品总产出减少216%;而每增长1%专业劳动力的数量会带动103.9%的水产品总产量的增长。根据实际情况来看,1992-2007年哈尔滨市水产业劳动力总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为:平稳期—快速增加期—缓慢减少期;专业劳动力数量除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之外,基本保持增长趋势;兼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化趋势从图1中来看基本和劳动力总数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1997-2003年,哈尔滨市水产业劳动力总量增加4723人,与1997年相比,2003年劳动力增加7.64%。其中,专业劳动力增加1756人,兼业劳动力增加2967人。同一时期,哈尔滨市水产品总产量增加18211吨,增长28.4%。
图1
(2)渔船。从模型结果来看,机动渔船每增长1%,相应水产品会增长58.3%;而非机动渔船却会给水产品总量的增长带来55.8%的负作用。哈尔滨市机动渔船数量从1992年的 675艘增至 2007年的 2623艘,增长了288.6%。而非机动渔船的数量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从1992年到2003年非机动渔船的数量由2147艘增加到4119艘,2003年以后,非机动渔船数量急剧减少,2007年仅为1822艘。由此可知,机动渔船对非机动渔船的替代增加,会使哈尔滨市水产品的产量增加。
图2
(3)冷藏能力。2007年,哈尔滨市水产品日冷藏能力为100吨/日,冷藏总能力11000吨。日冷藏能力每增长1%,相应水产品产量会分别增长74.5%,而冷藏总能力却给水产品总量的增长带来63.7%的负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水产品是鲜活产品,冷藏能力增加会对水产品的保鲜、加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由于哈尔滨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并不发达以及对鲜活产品的高需求,冷藏总能力的增加反而会对水产品的产量的增长带来负作用。
(4)科研机构数量。1992年到2007年,哈尔滨市水产业的科研推广机构由最初的10个增至47个,虽然和全国重点水产城市的规模还相距甚远,但对促进哈尔滨市水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模型结果来看,科研推广机构数量每增长1%,相应水产品总产出会增长两倍左右。
哈尔滨市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不断更新传统养鱼方式方法,已建立了多个健康养殖示范区和示范场。逐渐由常规养殖观念向健康养殖观念转变。这些转变和哈尔滨市水产业的科研推广机构数量的增加和其不断致力于研究和推广养殖技术密切相关。2007年,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在4个渔场推行寒地“名、特、优”鱼类绿色养殖模式化技术措施取得成果,辐射带动群众养鱼水面666.67公顷以上。
(5)鱼种的生产与投入。虽然鱼种生产与投入量由1992年的7476万尾增长到2007年的18401万尾,年增长率为146%,增长速度与其他4个基本变量相比仍然较低,对可变要素投入能力的贡献率很低。所以在模型筛选变量过程中,成为惟一被排除的变量。这说明目前哈尔滨市的水产养殖业还存在苗种质量偏低和养殖品种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
(二)灾害制约能力评价
灾害因子是水产品生产的制约条件。一方面反映在冲毁养殖池面积,另一方面反映在灾害所造成的水产品数量损失和经济损失。这里的灾害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不可避免的自然作用,二是人为造成的水污染。
1.哈尔滨市自然灾害对水产量的制约分析
渔业生产对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会对其生产和发育带来严重影响。洪水、干旱、暴雨、冰雹、温度异常(持久高温、寒潮和连绵阴雨)等,都是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都会使水产业生产系统遭受到破坏,直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哈尔滨市是气候较为寒冷的城市,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虽然并不是自然灾害频发区,但春季多风少雨,易发生干旱,夏秋季的集中降水,也是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
2.哈尔滨市水污染对水产量的制约分析
渔业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而外源污染是主因。污染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个别工业企业还存在着非法排污现象。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常常擅自关闭污水处理设施,偷排污水。二是农村面源污染。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其造成的污染面广、污染量大,已成为重要污染源。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其排放总量已大大超过工业污水排放总量,污染负荷已超过工业污水,成为影响渔业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四是突发事件的水污染,如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从统计数据来看,哈尔滨市由于自然灾害以及污染所造成的损失虽不频繁,但是仍较为严重。1992年至2007年,哈尔滨市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共发生四次,分别发生在1994年、1998年、2000年和2007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722.6万元,12128万元,470万元和5万元。1994年和2000年冲毁养殖池面积分别为2112公顷和288公顷,水产品数量损失分别为1662吨和712.5吨;其中,1998的特大洪灾所造成的损失最大,全市9个县(市)、4个区、2个局属渔场受到洪水袭击,全市渔业受灾面积达到14万亩,损失水产品数量8210吨,冲毁养殖池面积7222公顷,跑鱼1.17万吨,损毁各种设备616台(套),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7亿元,间接损失 7245万元,损失合计2.42亿元。此外,由于水污染事件所造成的水产品大面积特大损失的事件并不多见,即使是在发生2005年震惊全中国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之后,哈尔滨市水产品产量仍有增无减,但是水产业仍受到了一些经济损失,并使2006年损失6万元。这说明,哈尔滨市防灾抗污能力并不高,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水产业从业者防范灾害污染意识不强。
(三)基础保障能力评价
基础保障能力主要指水产业生产性固定资本的存量,是水产业生产的基础投入之一,如苗种场站、冷库等。从因子分析结果来看,基础保障能力的贡献率为9.81%,说明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入明显不足。冷库数量由1992年的8座减少到 2007年的2座。1992—1996年,哈尔滨市苗种场站为7个,1997—2002年平均为10个左右,2002年以后,有所减少,2007年苗种场站仅为6个。从图3来看,1997年新增固定资产最多,达342万元,而其余年份的投入都较低,甚至为零。
图3
(四)加工支撑能力评价
水产品加工是提高水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是提升产业素质,促进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因子分析中,以加工产值为代表的加工支撑能力对哈尔滨市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贡献率为9.92%,说明哈尔滨市水产业的加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提高哈尔滨市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对策
(一)加强生态规划,发展健康绿色型水产业
1.要不断向哈尔滨市县区内所有养殖户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普法宣传,宣传健康养殖的益处;同时要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使之了解并认同所下达的渔业标准化生产规定。
2.要运用经济手段,借助价格机制,鼓励养殖户使用安全、环保型饲料,引导其引入优良品种。同时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水产苗种检疫工作,健全水产病害防治体系,规范水产用药量、种类和成本等,从而保证水产苗种不带有各种疫病以及投入市场的水产品无疫病、水产品体内药物残留不超过规定标准。
3.要倡导改善养殖条件,如循环利用养殖用水等,明确养殖废水排放标准,杜绝污染发生。
4.对于捕捞作业者,要向其推广节能渔船和选择性渔具渔法,减少幼鱼、低值渔获物的比例。加强渔政管理,严格检验渔业捕捞许可证,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时时监测保护生态环境,适时规定休渔期,完善抗灾、防污、治污,应对突发污染的应急办法,从而有效保护自然水域的渔业资源,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水产业。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抗灾防污型水产业
水产品生产受自然灾害因素、污染因素等影响比较大。为克服灾害污染不利影响的制约,哈尔滨市必须要加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水产业防灾抗灾的能力。目前,哈尔滨市用于水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足。良种场、渔政等固定资产的投建,更新速度慢,还有一些渔业工程设施老化,鱼池淤积严重,水源严重不足等,制约了哈尔滨市水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首先,哈尔滨市应从多渠道争取渔业建设资金。除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外,更应调动企业和水产业生产者更新改造渔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其次,对于已筹集的资金根据农业部基本建设投资要求,重点向抗灾防污设施,水产良种、渔政装备以及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等渔业重点项目建设上投放;另外,还要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要有完备的项目前期规划以及后期管理谋划,以优势产业为中心,明确水产业的功能定位,从而为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速调整品种结构,发展特色水产业
哈尔滨市要从市场角度出发,按“需”生产。要按市场的需求来调整水产品的品种结构,不断更新现有常规品种,并向养殖户积极宣传,推广成功的品种。引进名优品种,扩大名、特、优品种养殖规模。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突出哈尔滨市的特色品种,把其打造成国内品牌。
(四)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技术效益型水产业
哈尔滨市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对水产业的科技投入,加快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哈尔滨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在水产业健康养殖模式,加强节能渔具渔船、生态重建、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引领,研发、推广功能,使他们充分发挥出水产业产业链科技创新的领头作用。同时可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五)稳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水产业
1.水产业有很长的产业链条和巨大的加工增值潜力,所以哈尔滨市要加大扶持水产品加工业,要实现水产品初加工向深加工,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水产品品种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促进水产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延伸,提高水产业附加值和整体效益。进一步增强水产业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促进水产业的全面发展。
2.规划、管理休闲渔业。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消费理念及需求日益增强,休闲渔业势必成为发展多元水产业的重点领域。但目前,休闲渔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多由个人自主开发,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规模小,功能单一,设施不配套,相关服务跟不上,知名度低等成为制约休闲渔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哈尔滨市要充分发挥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建立适应不同层次消费的休闲项目。可按照发展规划,建立高品位的休闲渔业,适时、适当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综合配套的休闲渔业。另外,还要借助多种有效的营销手段,提高消费者对休闲渔业的认知水平。
[1]山世英.中国水产业的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袁晓初,陈宝峰等.我国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水产,2007(6).
[3]常丽君.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