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010-10-16宫小勇
宫小勇
(通辽市环境监测站,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通辽市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宫小勇
(通辽市环境监测站,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本文由制约通辽市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入手,找出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等影响通辽市畜牧经济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在对其详细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通辽市畜牧业的实际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通辽市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通辽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是通辽市的传统产业,“十五”期间,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始终保持在占农业总产值的36.4%左右.但是,人口众多、资源匾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资源利用率较低,产业化水平较落后等因素已成为制约畜牧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指出:“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怎样高效、科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我国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求简单的经济增长已成为通辽市畜牧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
目前国内,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进行研究的较少,史光华等提出了以环境经济学为手段,以生态承载能力理论为基础,借助生态资源、环境功能价值的货币化表达,评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具体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选取作了简要的阐述.由于统计的资料和口径的不统一,许多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不强,许多细的分项难以进行计算,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只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
1 制约通辽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通过对通辽市畜牧业经济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源短缺和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通辽市畜牧也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自然资源是维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影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人的重要手段,是继农村单一种植业向畜牧业生产转化之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个全新路径.
通辽市是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农业和牧业都是主要产业.自然环境条件好的地方,基本都被农田占据,而草场一般都是在自然条件差、不适于农业耕作的地区(如陡坡、坨甸区).因此,通辽市的农业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而草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通辽市草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不健全也是制约我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制约通辽市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
自然资源匮乏、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脆弱是制约通辽市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草地是畜牧业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同时也是较为脆弱的生态资源.通辽市天然草地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6%,将近可耕地面积的4倍.可利用草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草地面积的80%.通辽市草地大多为山地和沙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近年来,由于人口剧增,草食家畜饲养量也快速增加,草地载畜量过大,加之不合理的放牧,草地资源过度利用,且草地建设滞后,草畜矛盾日益尖锐,不仅大量草地出现退化或沙漠化,同时,还使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甚至恶化.生态污染,尤其是工业企业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对草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畜牧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粪便、屠宰及加工业污水等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污染.这些物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减少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是当前畜牧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2 制约通辽市草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1.2.1 认识不到位
认为建几个养殖场和交易市场,就实现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没有认识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多环节、多部门紧密连接相互配合的系统工程.
1.2.2 土地、规划、环保向产业化集中的机制滞后
土地、规划,环保和规模化经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农村都是一家一户的在家住房园内修建养殖舍,粪便向大墙外乱排,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小规模养殖的组织方式与产业化规模经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
1.2.3 养殖、防疫、销售和加工相脱节
养殖、防疫、销售和加工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4个关键环节,过去延续下来的一家一户经营管理的方式是养殖什么品种没人管,疾病预防跟不上.销售中一些商贩和经济人乱杀价,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养殖户和管理部门各有自己的管理方式,相互衔接不紧密,人为地切断了经济运行中畜牧业的养殖、防疫、销售和加工之间的有机联系.
1.2.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还比较少,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够.
1.2.5 经济合作组织不健全
通辽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范围小,经营运作水平低,还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
2 实现通辽市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2.1 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提高农牧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2.1.1 加强宣传,增强农牧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理念,许多人还不够了解,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加强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宣传.首先,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合理、科学地利用资源,各行各业的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地发展,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繁荣昌盛.二是使农牧民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需要.三是提高全民思想觉悟,树立自觉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2.1.2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面对过去掠夺式的发展模式,首先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把发展观统一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增长、轻发展”的思想,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忽略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的思想,必须正确引导全社会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积极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要鼓励企业、个人积极采用生态环保技术,节约利用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2 强化政策导向,加强执法力度,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2.1 强化政策导向,提高政策的指导性
对于国家或自治区出台的相应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应积极落实,并保证落实到位.对生态畜牧业和高产出、低能耗的畜牧产业给予资金上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办资源节约型企业和环保型企业,将畜牧产业的逐步引向生态良性循环的道路.对畜牧资源进行长远规划,根据资源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计划性指导,引导农牧民合理、充分、科学利用资源,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
2.2.2 加强执法力度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加强资源、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将这些不规范的行为封杀在萌芽状态,以免对资源和环境行造成更大的伤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和行为.
2.3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产业化
2.3.1 发展资源消耗低、污染小的畜牧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多污染和资源浪费大的企业生产,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产业发展.发展以草养畜,减少粮食消耗,加大草场保护,减少水土流失.鼓励和支持创办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耗费少的节约型企业.建立专门的畜牧资源管理机构,对畜牧资源的使用、保护、建设投入等进行管理,确认资源的使用者,组织征收畜牧业资源使用的税费和产权转让收入,并监督畜牧资源保护性投入的实施等,以确保畜牧资源得到保护、恢复和再生,实现畜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2 进行品种改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提高产业效益
畜禽品种改良特别是要大力引进优良新畜禽品种.畜牧业增长己开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也应从整体上实现战略性转变.以畜禽原种场、资源场、种畜禽测定站的建设为重点内容,全面提高畜禽良种繁育水平,增强畜牧业的竞争力.
2.3.3 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发展
充分利用通辽市丰富的草地资源,引进优质肉牛、肉羊和奶牛品种,对地方品种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产肉率和产奶量,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大力提倡种草养畜,由草原畜牧业向草场畜牧业发展.改草原放牧为种草养畜,使草原植被退化得到遏止.加强草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主要是从提高农牧民的饲养水平和管理水平和加大草原基础设施的投入入手,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2.3.4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产业化发展
发展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畜牧产业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畜牧业现代化和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畜牧产业化是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规模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大幅度提高非农产业和养殖业的比重,通过深化加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促进畜禽产品结构的优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推进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畜产品品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2.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动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加强通辽市畜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实施科教兴牧的重大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通辽市畜牧业管理粗放、产业化水平不高、资源使用效率低、环境破坏严重的根本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4.1 加强农牧民的素质教育
通辽市畜牧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农牧民和从事畜牧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其中农牧民文化水平最低,提高农牧民素质对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2 建立激励机制,引进科技人才
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引入一批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的人才.
2.4.3 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
建立持续的人才培训制度.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关键是技术培训,要建立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首先必须建立科技人员培训机制和培训制度.科技人员培训必须制度化、经常化.做到培训有计划,训中有目标,训后有考核.对科技人员的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定期不定期地对其进行考核,以适应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总之,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畜牧业生产力水平才能得以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更好地被掌握和运用,畜牧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史光华,等.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应用生态学报,2004,15(5):909-912.
〔2〕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安坤婷.草原畜牧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及对策.前沿,2007(11).
〔5〕张晓霞.对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畜牧市场,2005(8).
〔6〕张殿发,张祥华.中国北方牧区草原牧业生态经济学透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
F307
A
1673-260X(2010)02-0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