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应用
2010-10-15孙海潮胡青海
孙海潮 胡青海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肝炎五科,黑龙江 大庆 163461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会发生肝纤维化,并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防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在治疗上无特效药物治疗,我科于2008年4月至2009年11月应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80例,收到一定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2008年4月至2009年11月期间住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性53例,女性27例,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40.5±6.80岁,合并高脂血症48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年龄39.0±6.2岁,合并高血脂症者22例,两组病例的年龄、主要症状、血脂、肝功能、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1),以上病例诊断均符合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治指南》中,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具备: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血脂升高或正常,B超检查有脂肪肝。同时除外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药物性肝病等。
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静点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465MG加入5%葡萄糖250ML每日1次,同时给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30天为一疗程,取穴:章门、期门、肝腧,方剂组成:炒白术20克,茯苓20克,香附20克,郁金20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生甘草15克,茵陈30克,泽泻20克,陈皮15克,生山楂30克,水煎取汁100ML。对照组:给予静点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465MG加入5%葡萄糖250ML每日1次。以上两组合并高血脂症者给予阿伐他汀10MG,每日一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
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查肝功能,血脂,B超,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T检验及X²检验。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1998年颁发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血脂:总胆固醇(TC)下降≥20%,甘油三酯(TG)下降≥40%,B超检查:脂肪肝好转2级以上(由重度转为轻度)。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肝功能谷丙转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同时下降>50%,TC下降10%-19%,TG下降20%-39%,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好转I级(由重度转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肝功能及血脂均无明显变化,B超检查脂肪肝无变化。
4 结果
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80例中显效50例(62.5%),有效20例(25%),无效10例(12.5%),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0例中显效12例(30%),有效15例(37.5%),无效13例(32.5%),总有效率67.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4.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比较:治疗组ALT AS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详见表1。是“二次打击”观点,即胰岛素抵抗与氧应激、脂质过氧化,其治疗主要是控制饮食,增加有氧运动,寻找并积极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S)
注明本院ALT,AST,r-GT正常值均为40U/L。
组别 例数 时间 ALT AST r-GT u/L治疗组 80 治疗前 109.7±33.1 90.6±37.5 104.9±22.1治疗后 37.6±23.4 33.2±15.9 41.1±20.1对照组 40 治疗前 110.6±32.3 87.7±36.9 108.7±23.2治疗后 60.5±35.1 57.8±31.4 70.2±3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S)
注明本院总胆固醇(TC)正常值为3.35-6.45mmol/L,甘油三酯(TG)正常值为0.48-1.88 mmol/L。
组别 例数 时间 TG TC mmol/L治疗组 48 治疗前 3.18±0.72 7.26±0.49治疗后 1.91±0.29 5.92±0.41对照组 23 治疗前 3.14±0.71 7.25±0.50治疗后 2.55±0.30 6.81±0.45
4.3 两组治疗后血脂比较:治疗组血脂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详见表2。
5 讨论: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利用脉冲电,电解中药汤剂的方法,从中药汤剂中电离出部分药物离子,并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将药物离子导入皮下脂肪组织中,再借助人体微循环将药物离子吸收至人体的病灶处,以发挥保肝抗炎,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内脂肪代谢的作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属于祖国医学胁痛,湿阻,痰浊等病证,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过食肥甘厚腻食物,损伤脾胃,湿浊内生,湿阻气滞,气滞血瘀,其治疗原则主要是健脾化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NASH的发病机理,目前广泛接受的治疗代谢综合症相关组分,目前尚无推荐用于NASH常规治疗的特效药物。本研究方中炒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化湿;茵陈、泽泻、生山楂,清热利湿,消食导滞;香附、郁金,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白芍、当归、生甘草,养血,和血,柔肝。根据现代药理分析,其中山楂、泽泻有较好的降低血脂及改善肝脏脂肪代谢作用[1],茵陈、生甘草、当归有护肝、抗炎、降酶的作用[1],茯苓所含茯苓多糖能加速肝细胞再生速度,防止肝组织坏死[2],郁金有保肝、使肝细胞再生,祛脂,抑制肝纤维化作用,能抗肝脏毒性病变,促进胆汁分泌排泄作用[2]。诸药合用以达到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肝功能恢复正常,血脂正常,肝脏脂肪变减轻的目的。
[1]施军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J].药品评价,2007,4(2):93-94.
[2]王树荣主编.中药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