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Web 2.0技术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平台

2010-10-14胡玲静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年23期
关键词:博客建构主义用户

胡玲静

(首都医科大学 燕京医学院,北京101300)

用Web 2.0技术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平台

胡玲静

(首都医科大学 燕京医学院,北京101300)

本文以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Web 2.0的理论为起点,探讨Web 2.0技术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技术应用,搭建了用Web 2.0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平台的模型,最后把教学平台模型付诸于实践,并研究了其在真实教学环境下的运行情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Web 2.0;网络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Web 2.0

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过程帮助建构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而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都有了不同的作用和关系。这些作用和关系形成了教学活动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1]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自从2004年3月O’Relly公司提出Web 2.0的概念短短几年来,Web 2.0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流技术。Web 2.0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化、去中心化,同时强调社会化,强调开放和共享,强调参与和创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Web 2.0模式都采用了同一理念——“以个人(学习者)为中心”,这就为利用Web 2.0技术完美地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环境创造了坚实基础,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二、用Web 2.0技术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平台的技术应用探讨

1.教学Blog系统

Blog即网络日志,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很广泛。博客中国的董事长方兴东是最早的Blog倡导者,他提出将Blog作为一个学习工具并推出了Blog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型。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也研究了Blog在教学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的庄秀丽博士则坚持把自己的研究经历放在Blog上,并与学生交流。

博客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建站的技术门槛,使每个互联网用户都能够方便、快捷地建立自己的网上空间。信息不再是从网站单向地传递给用户,而是每个用户都能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网站,或传递给别的用户,信息从而实现了双向流动。这就是Web 2.0的精髓:“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体现。

博客可以使任何的、即使是不懂计算机语言的教师,也可以轻易地创建出自己的“教师信息中心”:发布课程安排、总结考试情况、分享课程相关资源等;甚至还可以和学生分享心得,促进师生感情。

博客也可以使学生创建自己的学习日志、制定学习计划,或与别的同学交流共享等。以学习为目的的学生博客主要应用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日志记录,同时鼓励学生记载自己的学习生活点滴、思想心情等,以提升学生对使用博客的兴趣。最后,还可以把学生博客的学习日志当成最后教师课程评分的一个依据,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此外,博客还可以作为反思性学习的一种工具。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2]“学而时习之”,博客也可以充当知识回忆的载体,通过整理以前的知识积累来进行学习。同时博客在使用者整理、归档学习日志的同时成为个人的知识库。

2.教学 Wiki系统

维基(Wiki)是Web 2.0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一问世就得以迅速推广。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典型应用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提出问题,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回答别人的问题,实质就是知识库的合作编写。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是维基百科全书。维基的原则是:开放、协作、中立。Wiki的内容允许尽可能多的人使用,也鼓励允许尽可能多的人分享知识,并进行分类以整理出有效知识。这些Wiki系统本身就可以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它也存在知识没有核实,可能存在错误的局限。

Wiki在教学上有很广阔的使用前景,现有的Wiki系统大多都是社会网站,专门针对教学的甚至专门针对于课程的并不多。Wiki的形式其实和我们传统教育中的答疑很类似,但它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可随时随地获取想要得到的答案。基于教学的“课程Wiki系统”可以是学生提问,由老师作答,也可以鼓励别的同学去回答,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是通过讨论促进学习的好方式,并能起到鼓励同学协作学习的作用。另外,由于是由教师审核“课程Wiki系统”中的答案能最大限度避免系统中出现错误信息。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 “课程Wiki系统”的使用情况来给学生评定课程的成绩,增加了成绩评定客观性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学生使用Wiki的目的。

3.Tag的教学应用

Tag 即标签,类似于关键字(Keywords),Web 2.0 的标签可以对网络上的任何知识进行标记,并且标签是可以共享的,让相关知识以标签的形式联系起来。最有名的标签专门网站是国外的 Del.icio.us(http://del.icio.us/),它可以随时帮助注册用户(免费)收藏需要的网址,并且把这些网址以标签的方式分类管理并共享起来,组建起用户在网络上的个人知识库。每个用户也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相同标签在网络上不费力气就找寻到同样的相关信息。换句话说,网络资源以标签的方式智能互联起来,自动组成相关的知识库。

标签在教学上的使用主要是把Blog组织起来。通过标签可以自动链接到具有相同关注点的别的同学的文章上。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标签专门网站找到具有相同兴趣、相同方向的群组,以了解到与关注点更多的相关信息。

4.RSS的教学应用

信息爆炸的社会里,互联网用户需要浏览的网站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当网站没有或缺少更新内容时,浏览这样的网站就是在浪费时间。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出现。在Web 2.0的网站中一般都会给出一个“RSS Feed”,其实质就是统一格式的XML文件,通俗来讲就是让浏览本网站的用户知道什么信息更新了。每个互联网用户只需要用单机版的RSS阅读器或者RSS专门网站(例如BlogLines:http://www.Bloglines.com)添加进自己关注的网站网址和网站提供的“RSS Feed”,这样但凡有更新时,RSS阅读器就会主动地提醒用户。

RSS阅读器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订阅关注的Blog内容,例如教师的Blog,这样当教师有消息发布时,学生便能及时知晓。

5.基于AJAX技术的“I桌面”应用

AJAX被普遍认为是Web 2.0的代表技术之一。AJAX能实现页面的部分实时更新,大大加快了网页的显示和响应速度,且可以围绕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就是实现“以个人为中心”。基于AJAX技术的“I桌面”如图1所示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网络巨头Google的个性化网页iGoogle(http://www.google.com),它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自己定义网页显示内容及布局方式。

“I桌面”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能很好地迎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需求,所以可以用AJAX构造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学习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所需的资源,并自主决定怎样布局以满足学习情景的需求。教师也可以用“I桌面”把自己设计的情景在网页上实现。

6.SNS的应用

SNS,社会性网络服务,是根据六度关系理论建立起的人脉关系网,也就是用网络信息技术分析朋友的人际关系,通过朋友找朋友的方式,在朋友的朋友之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人,从而组建人脉关系网络。SNS对于教学的作用主要就是通过专门的社会关系网站,例如欧洲盛行的OpenBC(http://www.openbc.com)找寻出对自己的知识、生活和工作等有关的人。

综上所述,Web 2.0以“用户为中心”的特点使我们能够构建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平台。笔者认为,老师与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用Blog+Wiki+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三种形式的结合。IM可以提供即时交流,Wiki提供互动,Blog进行消息发布。而利用SNS找到的学习同伴互助学习可以作为学习的补充。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教师的授课应该利用Web 2.0技术构建出课程需要的场景,学生也可以用Wiki系统实现协作学习。总之,就是用Web 2.0的技术构建出与学习有关的情境、协作、会话等。

三、用Web 2.0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平台的模型讨论

现在,国内外对于Web 2.0技术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大多数还集中在讨论单种Web 2.0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的方式和效果上,没有把他们组合到一个平台中综合使用,更没有研究如何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本文的侧重点就是讨论在一个综合教学平台中各种Web 2.0技术起到的作用和互相之间的协作关系。

作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平台,应该具备以下功能:教师设计学习情景、学生学习或协作学习、答疑、练习测试、课程消息发布等,如图2所示:

在教师对教学情景的设计阶段,可以借助动态网页技术和AJAX技术,利用“I桌面”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和进度要求添加各种课件(文本、动画等多媒体课件),以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学生学习情景;课程的消息发布可以利用教师的博客来实现,并且要求学生利用RSS订阅教师的博客,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教师最新的课程要求;师生交互、学生交流、答疑等可以通过师生各自的博客、维基系统(Wiki)、在线即时交流技术(IM)等多种途径实现;学生可以通过浏览教师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情景学习,“I桌面”技术也给了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的分组协作中分组形式可以由教师在博客之类的交流途径中分配,学生主要通过维基系统(Wiki)、在线即时交流技术(IM)来进行分工协作。整个平台实现涵盖了所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活动。

四、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设计

1.功能设计

根据以上需求分析,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以提供不同的功能。所以把使用对象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种目标群体即可。

(1)教师功能划分

作为满足教师需求的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应该包括:

1)增、删、改课件,方便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需要为学生构建学习情景;

2)发布课程消息;

3)增、删、改在线习题,以满足不同章节、不同层次的多种要求;

4)布置章节作业;

5)师生交流;

6)掌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7)回答学生问题;

8)记载教学日志;

9)学生功能划分。

作为满足学生需求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包括以下功能:

1)浏览教师设计好的学习课件;

2)相关资源下载;

3)与教师的同步、异步交流;

4)与别的同学协作学习和同步、异步交流;

5)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6)记载学习日志;

7)订阅消息以随时掌握教师课程安排;

8)在线自我练习。

2.模块划分

根据功能设计划分,网络教学平台的一级模块划分为:

1)用户登录、管理模块:区分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提供不同操作和权限;

2)课件管理、使用模块:满足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和要求随时增、删、改课件;

3)置课程思考的作业,满足学生浏览课件以学习的需求;

4)习题管理、使用模块:满足教师随时根据课程要求增、删、改原有习题和满足学生自定义练习方式在线练习的需求;

5)在线交流模块:满足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教师在线答疑等需求;

6)博客模块:满足教师利用博客发布课程信息,记载教学日志等需求,教师也可以利用博客与学生进行异步交流、回答学生问题,满足学生订阅教师课程消息、记载学习日志需求,并可以通过博客与同学互相交流;

7)Wiki模块(问答系统模块):满足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此模块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协作学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顶层数据流程如图3所示。

五、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Web 2.0网络教学平台实际应用及讨论

笔者曾以医学院校最为重要的基础课:三理(药理、生理、病生理)的基础实验课程为内容,通过Web 2.0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实验。通过一个月的试运行,大多数的学生和任课老师都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对硬件依赖性高。如果学生不能方便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则起不到教育的目的。第二,对使用者的计算机水平有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水平,尤其是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他不但要成为系统的简单使用者,还要成为系统的维护者。所以,对学生和教师做一些前期培训就必不可少。第三,学生传统的评分机制需要改革。由于系统可以反映学生使用博客、Wiki等的情况,能客观反应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把握情况。所以,评分制度也应从以笔试为主,改革成以评定平时学习情况为主。但是究竟如何考虑这些因素,权重多少,是否符合学校教务处的要求等,都是任课教师难以决策的问题,这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1]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研究,2002(8):43-46.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2):3-9.

(编辑:杨馥红)

G434

B

1673-8454(2010)23-0083-04

猜你喜欢

博客建构主义用户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关注用户
著作权法的作品观: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博客天下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