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环境与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0-10-14潘万虎
■ 潘万虎
(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银川 750021)
试论创新环境与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
■ 潘万虎
(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银川 750021)
欲求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创新体制环境、创新法制环境、创新政策环境、创新社会环境、创新人才环境和创新科技环境等方面为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合力和法律保障,激发内在活力,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智力保障,提供不竭动力等方面入手。
宁夏;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环境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1]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作出过重大决策和部署,推动地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地质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旋律,宁夏地质事业也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几代宁夏地质工作者秉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优良传统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地矿精神,足迹遍布宁夏山川,头顶苍穹,步履荒原,战风沙,斗苦寒,用辛勤和智慧寻找出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级党政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地质工作者自加压力,负重拼搏,地质找矿、找水不断取得新突破,强力支撑了宁夏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定位更加准确,目标更加明确,举措更加有力,地勘主业地位不断提升和巩固,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职工收入逐年增加,职工生活不断改善,地勘队伍和谐稳定,地矿事业生机勃发。但由于历史原因,宁夏地勘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体制不够顺、机制不够活、路径不够畅、实力不够强等因素,仍制约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大体可以归结为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有利。本文就此进行探讨,存异之处有待商榷。
1 创新体制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合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支撑工业体系各部门的地质勘查队伍,曾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和工业体系的完善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属地化管理以后,没有对地勘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地勘单位长期处于各自为政、自谋生路的状态,人员、技术、装备、资质、资产等没能得到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面对市场,地勘单位之间恶性竞争,相互排斥,彼此挤兑,管理成本高,找矿效率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勘资源的严重浪费,既不利于地质找矿的突破,也不利于地勘单位的长远发展。如何进行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应以省(区)为单元对地勘队伍进行整合,将分散的各行业地勘资源(人员、技术、装备、资质、资产等)进行优化配置,由多个地勘局整合为一个地勘局,因地制宜地归类合并重组地勘队伍,大幅精简管理机构和人员,对裁减下来的管理人员中年龄和身体条件适宜做地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归队归岗,充实地质勘查一线技术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地勘优势资源的集中度,提升找矿能力,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也许不失为一项关乎地质找矿突破和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之良策。
2 创新法制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要建立健全地质勘查法规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地质工作秩序,为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2]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制经济,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备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现实中,由于地勘法律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地质勘查市场准入门槛过低、秩序混乱,地质勘查环境不够宽松有利,地勘单位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等,直接影响到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从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快构建地质勘查工作新机制、规范地质勘查市场秩序、改善地质勘查社会环境、保护地勘单位合法权益等多方面考虑,都迫切需要加快地勘立法,完善地勘经济法律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地勘立法,确立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攻坚战中的主力军地位,提高地质勘查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地质勘查市场秩序,改善地质勘查社会环境,维护地勘单位合法权益。特别是要加快探采一体化由理论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的进程,将探采一体化由认识成果转化为政策成果,进而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法律制度的规定来规范各级管理部门的决策行为,使地勘单位尽快走出一条探采一体化、产业有形化,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3 创新政策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激发内在活力
属地化时,国家相关文件确立了地勘行业“戴事业单位帽子,走企业化经营路子”的总政策和总原则,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时隔十多年之后,由于微观层面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使地勘单位处于事不事、企不企、两不靠的境地,始终在夹缝中走市场,在两难中求生存,缺乏宽松有利的政策支持。目前,用好用活事业这块牌子只是一个过渡期的过渡措施,过渡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培植起来了,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了终将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在即将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际,作为地质勘查行业主管部门的国土资源部应积极争取国家对地勘单位宽松有利的改革政策,强化和突出地勘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主体定位,对从事商业性勘查的地勘单位,国家应给予充分的过渡期,出台明确的政策规定,对人事管理、财务制度、税收政策、资质申办(特别是申办国土资源系统以外部门审批的相关资质)等方面给予特别宽松的政策,使地勘行业尽快摆脱目前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办事路径不畅、产业格局不稳、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局面,为地勘单位营造一个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鼓励其在为国家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实现找矿突破与自身发展两大主旨目标。
4 创新社会环境,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条件。属地化以后,随着管理体制的深刻变化,地勘队伍主动融入地方、融入社会,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争取社会各界理解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也从中受益不少。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和行业的特点,地勘队伍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主动融入地方、融入社会的意识还不够强,联系的广度和深度还很有限,社会了解、认同和支持的程度还不够高,外部环境还不够宽松有利,在一些问题的解决和有些工作的推进上还存在不少的困难。要加快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继续做好融合和结合的文章,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抓住机遇,借机发展、借力发展、加快发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地勘行业要从以下方面多做创新社会环境的工作:一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忠实履行好“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不断以新的找矿成果,赢得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及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二要积极主动地为政府排忧解难,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诸如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文明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地质专业优势,以有为促有位,赢得社会各界对地质工作的关注和对地矿队伍的支持。三要与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联系联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情况通报汇报会,或邀请他们带着问题外出考察学习,就有关问题形成共识,达成一致,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的、项目的、资金的支持。四要搭建与市、县及大集团、大公司联系合作的平台,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社会资源,动用一切能动用的社会关系,协调一切可以协调的项目,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改善地质勘查环境和地质工程施工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快地勘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五要重视兄弟单位之间结对子,提倡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地勘单位之间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签订合作协议,以达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和实现双赢的目标。
5 创新人才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地勘单位正面临着人才断层和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现状。随着新一轮找矿计划的实施和地勘主业的加强,对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笔者认为,要加快人才培养,一要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对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重大科技攻关、重大地质找矿突破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积极推行绩效工资,分配向重点项目、关键岗位倾斜。鼓励创新、发现与突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现行的人才库建设、特殊人才奖励等机制,激发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地勘事业的热情和激情。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机制,加强人才的考察任用,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营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氛围,鼓励每个员工和管理者,都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身的价值。二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科学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吸引急需人才”的思路,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开办硕博连读和工程硕士班,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专业技术人员,缓解地勘单位人才短缺的矛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的科学机制,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做好每年度职工教育计划,开展以实用技术推广、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和高技能为主的职工教育培训。继续鼓励干部职工提高学历教育、参加有助于加强或提升地勘单位资质的各种执业资格、各类注册师资格考试。培训制度化,对员工分层次进行培训,使每个人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三要着力打造人才高地。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人才观,积极柔性地引进地学领域的院士专家,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博士工作站等平台,充分发挥各位院士专家的作用,为地质工作问诊把脉、科研攻关、咨询指导、培养人才。要通过一批高科技项目的带动,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水平[3]。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人才急缺状况才能得到缓解,人才优势才能显现,才能为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 创新科技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当今时代,是知识更新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地质找矿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离开了科技的支撑,实现找矿新突破将无从谈起。创新科技环境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在市场中一段时期内保持领先优势。近年来,地质勘查工作技术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一定的完善和更新,但其进步动力不足,更新速度不快。技术结构还比较传统、陈旧,技术层面缺乏活力,技术综合能力不强,表现在科技投入有减少趋势,知识、信息和人才更新的周期拉长,无法适应地质找矿新形势、新任务和地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加快地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地勘经济结构布局、培育壮大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温家宝总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批示中指出:推进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地勘工作关联社会和其他产业的纽带,是推动地勘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只有更新技术结构和创新科技环境,才能增强地勘工作竞争力。传统地勘工作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特点,不断对当代地质勘查工作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行消化、吸收、推广、改造和更新,加大地勘工作技术密度,让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同时,地勘工作要拓宽技术覆盖面,要从产业链层面和结构层面延伸和孵化新型的地勘科学技术,通过发展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尤其以引进先进的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宁夏实际,高质量地完成地勘项目服务,努力实现宁夏找矿理论的创新、实践的创新,指导区域找矿工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坚持创新、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推动地勘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地矿事业的明天就一定会更美好!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3]徐占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地矿事业新跨越[R].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10.
Discuss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PAN Wan-hu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750021,China)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for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e should innovat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legal environment, policy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ersonnel environment, and scientif i c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dynamic force and the legal protection; promoting inner vigor,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providing both intellectual protection and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Ningxia;economy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F407.1(243)
C
1672-6995(2010)07-0009-04
2010-04-14
潘万虎(1957-),男,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人,经济师,中央党校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宁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长期从事地勘经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