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的公开展示
——记西城区科研周宏庙小学现场会
2010-10-14吴雨桓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文/图 吴雨桓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常态的公开展示
——记西城区科研周宏庙小学现场会
文/图 吴雨桓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11月24日,西城区科研周宏庙小学专场在宏庙小学举办。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处副处长刘海元、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赵立、北京市教科院基教中心体育教研室主任马凌等,以及来自部分省市、区县的教师等共近200名领导、专家、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宏庙小学校长张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宏庙小学是一所具有120多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在“以人为本,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科研引路,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把“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三为主、三结合”的体育工作思路(即: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外相结合;以校内为主,校内外相结合;以普及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将抓好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学校努力克服学生多、场地小的实际困难,科学安排、合理组合,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锻炼,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运动成为习惯,让生命更加精彩”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之后,学校的教师王泊上了一节以“篮球”为主题的公开体育课;并进行了千人篮球操展示。
在观摩展示后的座谈会上,刘海元处长对千人篮球操给予了肯定。他说,“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一些有悠久办学历史的老校都面临学生多、场地小的窘境。宏庙小学也不例外。但宏庙小学却可以在不足200平方米的场地上,安排下近千名师生,还要做操,这就可以看出,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组织,是下了很大工夫的。第二,篮球操将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大课间,以及让学生掌握2项以上的体育技能都结合起来;并且能够看出,这是学校常态化的展示,而不是为了展示而进行的展示,学生动作熟练、且看不到抵触的情绪,不仅让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更让他们的心情得到了释放。”
赵立教授更是感慨道,宏庙小学有三“怪”:“学生的体质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对运动都有很浓烈的兴趣。因此可以说,这第一怪也是第一好,就是在宏庙小学,体育投入到了教育的怀抱,体育没有受到伤害;宏庙小学并不是只注重某一位或某一类学生的发展,而是关注全体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篮球业余训练成绩突出,在全体学生中还有很高的普及度。第二怪就是学校做到了突出而不偏,在培养尖子的同时不影响在全校的普及。看得出今天所做的展示都是常态、真实、有效的展示,尤其是公开课,不仅教学组织特色突出,且兼具了难度与体能的要求,这种常态的公开展示课,就是第三怪了。”
宏庙小学鼓励体育教师改变重教学、轻教研的倾向,要求教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作为篮球传统项目学校,2005年,学校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了教育部委托人教社组织制订的《中小学(2+1)体育项目》小学篮球合格标准的研究,使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基础上,学校体育教研组共同研究、编写了以篮球教学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对篮球运动进行了“教材化”开发,并创编了一套“篮球”操。此外,学校争取多方经费支持,使学生人手一球,保证锻炼效果。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宏庙小学就成立了男子篮球队,80年代成立了女子篮球队。目前,学校有一支以4名体育教师为主、校内外结合的教练员队伍,建立了由上百人组成的男女篮球队,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梯队、有层次的传统项目业余训练网。
宏庙小学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必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在普及的基础上抓好业余训练,即,业余训练不能搞“独立”,必须恰当处理好体育教学、2+1活动及业余训练等几方面的关系。这也是业余训练保持生命力、提高到新水平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