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源国脉 始自“八三”

2010-10-13孙岩冰孙兆光

中国石油石化 2010年15期
关键词:输油管道抚顺大庆

■文/本刊记者 孙岩冰/孙兆光

能源国脉 始自“八三”

■文/本刊记者 孙岩冰/孙兆光

隔着四十年的光阴,我们回望新中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八三管道。这条管道不仅为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奠定了经验,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八三管道精神。

萧全夫将军当时并不会想到,一份紧急电报,让其成为开创中国第五大运输方式先河的第一人。

1970年8月3日,当将军在沈阳军区招待所三楼会议室召开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那一刻,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已经注定要载入中国管道发展史册。

“八三”,这个有着军事代号色彩的工程,成为了中国管道发展的原点,数万公里的油气管道日后正不断从这里延伸。

管道坐标

1970年7月底,正在辽西执行战备铁路的施工任务的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萧全夫被军区司令部紧急召回。

电报是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同志奉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之令所发。

1970年,大庆油田产能已超过2000万吨,但由于铁路运力紧张,原油无法及时外运,储油罐爆满,被迫“以运定产”。

此时,滞留在大连港等地候装油的油轮日益增多,抚顺3家炼油厂也因缺油停工……燃料不足,严重危及到了发电、交通运输、国防等方面的正常运转和安全,许多企业被迫停产。全国各地缺少燃油的电话和电报,雪片般飞向北京。

周恩来总理多次召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有关领导开会研究,最后决定:集中人力和物力,力争用最快的时间修建一条从大庆通往抚顺的大口径输油管道,以缓解铁路运输的紧张问题。

于是,由萧全夫任组长,张文彬、李少元、罗坤山任副组长的东北地区“八三”工程会战领导小组成立了。下设由王云午任指挥,邓聪任政委的东北地区“八三”工程会战指挥部。领导小组以会战纪要的形式下发了[1970]8号《关于抢建东北输油管线问题》的文件,将大庆至抚顺管道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作为东北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同意沈阳军区提出的“打人民战争”的方法,力争1971年建成并输油。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影响,地方已经无力领导承担这项艰巨工程的重任。经中央军委批准,沈阳军区抽调8个步兵师、3个工兵团、2个舟桥营及部分通信、测量、潜水等特种兵队伍投入工程,并担负最重要、最困难、最危险地段的施工任务。

同时,东北三省地方政府也在管道沿线迅速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支援大军,分头开赴“八三”工程的沿线工地。8月下旬,燃料化学部又从四川石油局抽调500多人的管道施工骨干和100多名技术人员,北上支援“八三”工程。

军队、地方、石油系统,干部、技术人员、工人、民兵,共同组成了强有力的指挥、设计、施工队伍,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打响了轰轰烈烈的“八三”工程大会战。

1971年9月14日,从大庆3号集油站向庆抚线首站试输原油成功。接着全线站间试压和反输预热也都陆续获得了成功。10月30日16时50分,大庆3号集油站开始正式输油运转。11月7日,大庆原油顺利地到达了抚顺末站。

至此,参加“八三工程”的广大军民,在艰苦环境下铺设了一条北起大庆油田的喇嘛甸子、南达抚顺前甸的中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的输油管道。

管网初织

“八三”,这条距离600多公里,只占如今中国油气管道总长度1%的管线。构成了当前中国油气管网的第一根经线。

“八三工程”展现了油气管道运输行业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环保的优势,并在此后开始占据未来油气运输的绝对主导地位。

◎在“八三”管线修建40年后,我国的管道建设已是花开遍地,绵延数万公里。

东北“八三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输油2000万吨,相当于40多万个火车皮、1万多列车次的运输能力,大大地缓解了东北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彻底解决了大庆油田原油外运困难,从根本上扭转了油田“以运定产”的生产被动局面。

萨尔图等老油田不再压井限产,储备多年的喇嘛甸新油田得以开发,原油产量节节攀升。1971年产量达到2667万吨,1975年达到3567万吨,1976年达到5000万吨以上,这对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后,一系列的续建工程,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中国油气管道的第一轮建设高潮。

1972年开工建设了铁岭至秦皇岛管道,1973年10月开工建设了大庆至铁岭复线,1974年10年开工建设了铁岭至大连的管道。在此期间还建成了抚顺至鞍山炼厂、石油二厂至辽宁电厂、丹东至朝鲜新义州、盘锦至锦西石油五厂等短距离管道。

从1970年8月到1975年9月东北“八三”工程建设5年内,老“八三”们共铺设输油管道8条,计2471公里,其中主要干线2181公里。累计建设热泵站34座,加热站3座,大型泵站油库4座。形成了以铁岭站为枢纽,联接大庆至抚顺、大庆至秦皇岛和大庆至大连的3条输油大动脉,东北管网逐步形成。

东北“八三”工程不但为中国管道建设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模式,而且奠定了中国原油管道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各项规范的基础,开启了中国石油运输的新篇章。

管道摇篮

正如1975年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所说,“八三工程”之后我们“有了一支队伍,有了一套经验”。此后,带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东北方言,在赵本山与小沈阳尚未出道之前,便随着管道建设大军的足迹,开始回响在祖国的各个角落。

庆抚线建成以后,指挥部正式组建了勘察设计研究所(以后与管道局设计院合并为管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施工队伍也全部调入,正式编为管道工程一处、二处、、三处(以后更名为管道一、二、三公司)。此后的续建工程在形成了专业队伍的情况下,改变了人民战争式的做法。

随着东北输油管网的逐步形成,1973年成立了燃化部石油天然气管道局,1978年更名为石油部管道局,1988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

此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1999年8月,由中国石油管道运输领域核心业务和优良资产组成的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应运而生。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尽管在改制时一部分管线划给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但它仍掌管着全国12000多公里输油管道中的近三分之二,遍及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东北管网干线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气东输、兰成渝、西部管道……40年来,随着新建管线的不断增加,东北管道成为输油企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累计输送各级各类人才近万人。输送的员工中,站队长、班组长、技术骨干占绝大多数。从荒芜的塞外沙漠到辽阔的东海之滨,哪里有输油管道哪里就有“八三人”的身影。

“八三”工程积累了管道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实践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管道技术规范,同时也培养了一支专业的设计、施工、科研、运营管理、技术服务、抢维修队伍,

“八三”传统

“八三”形成了中国管道业的最初架构,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三”工程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面临着工期短、任务重、缺施工经验、缺技术人员、缺材料设备等诸多不利因素。

为保证施工任务的尽快展开和促进各项工程任务的完成,工程领导小组以上世纪60年代开发大庆油田的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为指导,提出了“抢、闯、好”和“借、代、垫”这样两个口号。

“抢、闯、好”的口号,是针对缺乏经验讲的,即:要抢时间、抢速度,在苦干实干中闯出一条新路子,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建设工期,建好输油管道;“借、代、垫”是针对缺乏物资讲的,即:充分挖掘潜力,能借的则借,能代的则代,能垫的则垫,一切围绕着把“八三”工程搞上去。

随着工程的建设发展,东北输油管道会战后逐步提炼形成“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八三传统。

“八三”传统可以说是石油管道人的精神脊梁,也构成了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石油管道人走过了风风雨雨40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注有“八三”精神基因的石油管道人不断开创中国石油管道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并一次又一次地走向辉煌。

40年来,中国石油管道人发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发扬“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管道传统,一代代管道人薪火相传,以坚实步伐,承载着中国石油管道事业的艰苦与辉煌,担当着万里管线运营安全,谱写了一曲奋斗奉献之歌,为中国石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输油管道抚顺大庆
输油管道泄漏失效分析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图说抚顺琥珀(六)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李娜作品
输油管道完整化管理浅析
九曲黄河第一弯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