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与对策
2010-10-12黄杰曾正阳
黄杰 曾正阳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与对策
黄杰 曾正阳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2)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灰色关联度赋权法等,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调查和客观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普通高校;心理健康;目标达成;对策
1.前言
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未来主人的培养。为此,《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目标作为学习领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目前,普通高校全面实施新《纲要》已有6年多,其实施状况如何,很有必要予以总结与分析,本文主要通过对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利于学校和各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有效的调控体育课改的实施,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专著,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及互联网相关文献和文件,通过阅读与分析综合,为本文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2.2.2 专家访谈法
以专访或座谈形式,对安徽高校部分体育部门领导、体育教师和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访谈。根据专家和导师的建议,结合理论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修整指标体系,完成评价的指标设置。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设计
根据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别设计了学生与教师的问卷,并请专家对问卷进行论证。另外,根据新《纲要》精神,经专家论证,构建了心理健康二级指标6个。其中学生问卷,目标达成情况的回答采用五个等级,择优记作5、4、3、2、1分。
2.2.3.2 问卷的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问卷的调查对象分别是安徽省部分普通高校的部分体育教师和大四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职称分配:教授5人,副教授30人,讲师30人,助教15人;考虑到大三学生距离完整的体育教育目标的学习阶段较近,因此,选择大四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涵盖了皖南、皖中、皖北、皖西四个区域。
2.2.3.3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对有关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根据课题需要和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请10位专家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形成最后问卷,确保了调查内容的有效性。
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用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间隔10天对部分教师、学生重复进行测验。最后,将两次问卷所得的各项指标总分代入皮尔逊(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公式,求得两者的信度系数R分别为0.89、0.91,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2.4 灰色关联度赋权法
基本方法如下:假设有某一目标下有个指标,共对个样本单位进行调查。
(1)选定母指标向量:把最优目标向量将作为母指标向量。
(2)指标进行无纲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计量单位和正逆性质不同,指标值的数量级的差别很大。为了处理的方便,必须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无数量级的处理,得到相应的新数列。即每一个指标的原始数值与所在数列的第一项相除。处理后的数值记为:
其中X0母参考向量无纲化处理后得到的向量,X1,X2,……Xm为各指标无纲化处理后得到的向量。
(3)计算关联度
(4)计算各指标权重
第i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5)心理健康目标分值计算
◆学生各项指标具体得分计算。
2.2.5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部分所需要数据进行了摘取和必要统计处理。同时根据问卷的性质和数据的特性,对调研获取的数据应用Excel和GUI灰色建模系统(刘斌利用vb6.0开发的灰色建模系统)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心理健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心理健康目标指标的内容标准。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运用灰色关联度赋权法,拟定了各指标的相应权重。(参见表1)。完成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表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目标领域及其内容标准
3.2 心理健康目标认知度情况
3.2.1 学生对心理健康目标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对“心理健康目标的了解”填非常了解的占15.62%,了解的占36.76%,一般的占33.33%,填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占14.29%。由此可见,学生对心理健康目标的了解程度较高。但同时也显露出不足的地方,那就是14.29%的同学认为不太了解和不了解
表2 学生对心理健康目标了解度的调查表(N=1050)
3.2.2 学生对心理健康目标的认知状况
调查发现,安徽省普通高校对新《纲要》经过几年的实施,学生对心理健康目标的认知度选“好”与“较好”的占87.6%,表明学生的认知状态良好。
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现状
3.3.1 心理健康目标各项指标的达成情况
3.3.1.1 体育学习目标的设置能力
目标与动机常常联系在一起,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对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切合实际地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理想作出客观评价。[1]从表3显示,选择好与较好的仅占33.62%,选择一般的多达53.24%,选择差与较差的占13.14%。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平时教学中较注重学生学习目标设置能力的培养的占52.5%,选择一般的,不注重的占47.5%。说明学生设置体育学习目标的能力尚可,但不容乐观;同时也说明教师在此方面的教学重视度不够。
表3 设置体育学习目标的能力的调查表(N=1050)
3.3.1.2 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的情况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寻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事业的增长点,能在不同的环境下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对体育活动能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的调查(表4)显示,有4%的同学选择不能,选不太能的占15.24%。表明大部分同学拥有了该能力,说明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和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尚可,但不太理想。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75%的教师认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与学生的调查结果呈现一致性。
表4 能否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的调查表(N=1050)
3.3.1.3 体育活动中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感觉的情况
体验是体育生成的必要环节,通过充分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才能实现体育的人文价值。[2]从表5可以看出,选择提高与有所提高的高达67.9%,选择一般的占29.33%,而选择没有提高和退步的仅有2.77%。说明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能较好的体验到运动乐趣和成功的感觉。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91.25%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表5 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感觉的能力的调查表(N=1050)
3.3.1.4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状况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心理健康的特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和肯定情绪方面总是占优势。从表6可以看出,67.34%同学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没有提高和有退步的占32.66%,表明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能力较弱。通过教师调查发现,占86.25%的教师能较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教师在这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效果并不理想。
表6 养成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能力的调查表(N=1050)
3.3.1.5 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状况
心理健康的人能恰当地表达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持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较好地发展。从表7可以看出,74.28%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适宜方法调控情绪的能力有所提高,没有提高和有退步的仅占15.43%,表明学生在此方面的达成情况尚可。另外,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76.25%的教师认为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情绪调控的方法。
表7 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的调查表(N=1050)
3.3.1.6 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沟通能力的情况
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有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对“体育课程学习后,你的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8),有所提高的占68.19%,没有提高的占31.81%,说明学生此项能力尚可,但不理想。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65%的教师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说明教师在此方面做得不到位,还有待提高。
表8 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表(N=1050)
3.3.2 大学生达成心理健康目标的总体状况
由(表9)统计结果分析来看,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总体均值为3.78分,其中男生均值3.86分,女生均值为3.66分。从(表10)身体健康目标达成分布统计表可以发现,分值在1-3分的比例为13.15%,分值在3-5分的比例高达86.85%,从分布数据上显示出学生有较高的达成率,说明学生在心理健康领域目标达成尚可。另外,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76.25%的教师认为体育课期间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目标设置能力、改善和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的感觉、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与培养。
表9 心理健康目标达成情况总体分值统计表(男N=600,女N=450)
表10 心理健康目标达成情况总体分布统计表(N=1050)
3.3.3 男女生心理健康目标达成比较情况
从表11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分值在1—3分区域的比例,男生为12.77%,女生为13.50%;分值在3-5分的比例,男生占87.23%,而女生占86.50%。而从(表9)显示,男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分值为3.86分,女生的达成分值为3.66分。从以上数据对比中可见,男生的心理健康目标达成情况基本好于女生。另外,从男女生之间的差异程度分析比较看(表3),男生的标准差系数为0.1632,女生的标准差系数为0.1530;说明男生之间的差异程度大于女生。
表11 男、女生心理健康目标达成分值分布统计表(N=650)
3.3.4 影响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复杂,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学校管理三个方面。见(表12、13、14)
表12 影响心理健康目标达成体育教师方面的因素
表13 影响心理健康目标达成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表14 影响心理健康目标达成学校管理方面的因素
综上表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主要因素:
(1)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评价缺乏经验;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未与心理健康紧密衔接;教师对心理健康教学虽很重视,但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些不利于心理健康培养。
(2)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对自身心理发展重视不够。
(3)专家组评课和对教师的评价不考虑是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学校缺乏对教师这方面教学效果的督导;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目标的认知度总体情况较好。
4.1.2 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目标达成情况总体尚可,但不太理想。相比较,男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情况好于女生,但男生间的差异程度大于女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1.3 目前,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评价缺乏经验;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未与心理健康紧密衔接;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对自身心理发展重视不够;专家组评课和对教师的评价不考虑是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学校缺乏对教师这方面教学效果的督导;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是影响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4.2 建议
4.2.1 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导向,通过有效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4.2.2 构建新型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隐性体育课程内容纳入评价之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价值判断内容的可操作性。
4.2.3 学校应定期举行多样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使他们不断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2.4 注重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心理健康的和谐的良好氛围。
[1]陈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大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梦泽,黄生勇.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目标达成中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0-113.
[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2002.
[5]郑春华.体育教学达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基本途径[J].教学纵横,2007,(7):47.
[6]张新良.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实现的条件与途径[J].武汉体育学报,2006,(2):62-63.
[7]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刘思峰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G444
A
1672-0547(2010)06-0106-03
2010-11-17
黄杰(1974-),男,安徽工业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