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优化问题与对策
2010-10-09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高锦飞
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 高锦飞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优化问题与对策
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 高锦飞
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既关系国民经济的安危,又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本文探讨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优化信贷结构的有效措施等。
商业银行 信贷结构 经济 状况 融资 优化
一、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与经济发展
1.1 间接融资体系是中国渐进式体制转轨期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民收入分配日益分散化。而分散的社会各方资金却大量流入银行系统,银行系统的资金充裕了,银行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任务,弥补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不足,“强财政、弱银行”急剧向“强银行、弱财政”转变。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成了我国当前融资体制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银行资本具有不同于财政资金的诸多优点:一是商业银行具有信用派生功能,使得银行的贷款资金不像财政资金那样受到严格的收入约束,有利于政府解决在经济转轨初期由于过去长期压抑而爆发出来的旺盛的资金需求,或者说有利于政府满足在经济转轨初期具有极具放大效应的“投资饥渴”。二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民收入日益分散化的情况下,银行在集中资金上比财政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前者主要是经营上的成本,后者则包括财政的吸取成本和推迟财政改革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很显然,
推迟改革的成本是无法计算的。三是在预算软约束的前提下,只要银行系统与政府的目标保持一致,在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问题上,银行同样可以起到如同过去财政那样所起的作用。
1.2 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与我国整体经济的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宏观地看,商业银行理应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握商机,将资金投向资金回报率较高的支柱产业以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产业,这不仅能够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且也能在资金的投放与运营中获取最高的利润,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有关信贷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早在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了信贷对于新技术应用和新企业创办的意义。他指出,为了使用新技术,企业家需要借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在这种意义上的信贷提供,犹如一道命令要求经济体系去适应企业家的目的,也犹如一道命令要求提供商品去满足企业家的需要:这意味着把生产力托付给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完全均衡状态的简单循环流转中出现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状况与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客户、某些领域,就容易导致信贷结构的局部失衡,形成现实的或潜在的结构性信贷风险。这些局部的信贷风险从表象上看,似乎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实是对信贷结构管理这个深层次问题缺乏足够认识所导致的结果。下面就对我国的信贷结构具体的进行分析:
2.1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期限结构
在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短期贷款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占绝大多数。现在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长期、稳定的收益,因此,大部分银行不断调整短期资产,增加长期信贷资产,甚至有些银行不惜牺牲流动性而增加长期贷款。当信贷资金紧张时,由于银行的偏好,往往首先保证长期信贷资金。信贷结构的长期化趋势可能意味着积累与消费比例进入失衡状况,这种结构关系的重大变化将对经济发展趋势产生长期的影响。
2.2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所有制结构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营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民营经济都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信贷结构调整方向的选择不应忽视民营经济这个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因其国有性质,与国有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国有企业有着特别的偏好,形成了特殊的利益纽带。国家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实际控制和支配了我国绝大部分金融资源,从而保证了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平稳推进。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国家通过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将居民的大部分储蓄转化为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既保证了国有企业产出增长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又为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资金条件,巩固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偏好正在下降,贷款份额也随之大幅降低。而财务规范、管理严格、讲究信用的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量涌现,这些企业成了银行新的偏好所在,贷款份额在迅速增长。现在银行对私有企业的偏好正在发生转变,但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贷款依然较为困难。
2.3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区域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经济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好企业、好项目多,有效信贷需求大,同时信用环境较佳,成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向往之地。在银行信贷资金的商业化运作情况下,发达地区毫无疑问受到了特殊偏好。
2.4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种类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居民消费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贷款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和基础建设方面,消费信贷业务在住房、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领域有所开展,但整体规模还比较小,还未达到全面普及的程度。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2.5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客户规模结构
由于大中型企业通常信用等级高,交易成本低,各家银行,无论是全国性银行还是区域性银行均无一例外地对大中型企业有着特殊的偏好。由于我国现有银行的高度同质性,小企业大家都不愿意去培育,所以我国小企业贷款增长缓慢。
同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客户评级、授信制度,大型国有企业因为资产雄厚、政府支持,评级一般较高,特大型国有企业、垄断企业更是各家银行激烈竞争的优质客户。各家银行在信贷质量管理强化的大背景下,信贷资金向优势企业集中,新增贷款普遍要求投向AA级以上企业,加快了贷款集中的步伐。
三、我国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政府在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作用
(1)理顺政府与国有银行关系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他的身上担负着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要求这些国有商业银行要有各自的利益追求,不能完全按照各级政府需求来从事经营活动。因此,在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对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对自身的身份和地位有一个新的定位。
从一般意义上讲,政府的职能应定位于行政权力和宏观经济管理权的界区内。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独资或控股性质的,所以,政府在已有的职能结构中又被赋予了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职能,政府由此就成为集社会行政管理者、宏观经济管理者和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三位一体的“混合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职能显然是膨胀了。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履行所有者职能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它与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含混搭配,合二为一,就为政府过度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奠定了基础。
规范的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的定位应该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的、以法律手段来维护的、以利益为导向的政银分离,产权清晰,政府千预适度是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关系的基本点。在这种关系框架内,政府一方面凭借其权能,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秩序: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提供信息、增强激励来影响国有银行的经营行为;一方面通过财政部门和政策金融部门,积极提供公共金融物品。
(2)构造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发展资本市场,降低社会间接融资比例。一是扩大股权融资,增加债权性资金供给;二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积极鼓励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并理顺其作用机制,迫使银行不在这些行业过度涉入,同时,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应通过债市、私人资本等多种方式筹资,而不是紧盯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发展资本市场,从体制上增加长期资金市场的竞争者,增加资本供给,相对减少市场对银行债务性资金的有效需求,从而压缩银行长期信贷市场,减少间接融资比例,解决商业银行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不平衡的矛盾,长期贷款与短期资金不匹配的流动性矛盾。从减少长期信贷需求约束上强化商业银行开拓新的信贷市场的内在动力,从而使银行的贷款转向中小企业,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加市场供给主体,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开拓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填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县域信贷市场和欠发达地区信贷市场,促进信贷结构的均衡。
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解决高科技企业以及创业投资的融资问题,为商业银行后续进入形成铺垫。
(3)鼓励金融创新
首先,为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产品进行持久的创新,银行监管部门应对现有法规中不利于开展小企业贷款的条款进行梳理,并协调有关部门对其中不合理的内容加以修正,从而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其次,监管部门应研究小企业贷款与银行传统贷款业务在监管原理和方法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小企业贷款性质的监管框架。第三,监管部门通过改善银行监管的准入管理和对银行的战略性质询与引导,促进商业银行积极主动投入到向小企业贷款的业务中来。
3.2 银行在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思路
(1)充分认识市场机制在配置信贷资金中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运行的固有规律。现代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性的波动是一种客观必然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表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市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所处的正是一种经济周期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必须面对现实,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总体趋势良好,供需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政策取向的着力点不应定位在扩大生产性贷款投放上,而应把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基础性投资和拉动消费需求作为信贷政策取向的基本点。关键是要通过增加信贷投放刺激消费,促进消费与生产的平衡;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优化产品结构,使之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直接生产与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协调,最终促进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趋向平衡,从而带动整个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进一步上扬。
其次,尽管有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银行资金的投放方向与其运营效果,但其中有一因素是最为重要的,这就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对象的经济效益。说到底,商业银行经济效益,最终还是取决于资金所投放对象的经济效益,即资金的投向对银行资金本息收回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当前总体上虽要有信贷投入总量上的增加,但更要有质的提高。因此,不能片面地、简单地理解信贷对经济的驱动功能,一谈到拉动内需,就认为应全线全面投放信贷。而是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扶优限劣,通过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把信贷资金配置到那些经营好、效益高的生产部门或企业,或那些生产社会急需产品的生产部门或企业,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消费需求上,对具体的企业和项目,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商业银行根据信贷资金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自主经营,自主决策,从而实现总体上信贷规模的有效扩张。
(2)自觉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协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演进与调整直接影响着银行投资方向及投资效益的变化。产业结构的演进与调整,既是市场需求变化与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最终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不同产业产品的需求偏好有着较大的变化;同时,不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速度也有着较大差别。这两个方面基本决定了一定时期内,某些产业产品在市场中处于热销甚至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其经济效益势必较好。这时,商业银行投入这些产业的资金,其本息的收回就能够及时到位。反之,由于产品固有的生命周期及产业的更迭交替,另一些产品可能处于冷销乃至积压状态,这时该产业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好,商业银行投入这些产业的资金往往得不到较好的利润回报。因此,产业结构的演进与调整方向,就应该是银行信贷资金的投资方向,只有将银行信贷资金的投资方向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一致起来,银行的信贷风险才能得以降低,收益才能增加。
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与调整的进程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高度化的新趋势,调整重心除了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工业转移外,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特征也日益显现。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贸易业、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业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重心转移的重要领域。
产业结构交替与更迭是一直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因此银行的信贷投向结构也需不断的调整与定位,通过对国外、国内以及区域经济具体情况的分析,把握未来产业演进趋势,确定银行投资的动态定位。
(3)完善信贷资金贷后管理制度
加强贷后管理,首先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改变以往重贷轻管的错误思想。各级领导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贷后管理的重要性,才会在平常指导和检查工作时注意强调贷后管理的重要性,才会要求下属机构加强贷后管理,才会有好的贷后跟踪检查管理,从而掌握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实现贷款风险的预警,实现真正的贷款及时退出。同时,要切实落实贷后管理的监督检查职责,通过对贷后管理部门贷后管理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再检查,确保贷后管理的各项制度要求落实到位,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防范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
其次,要完善贷后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在信贷管理中,不应只强调贷前调查的责任,而忽略了贷后管理的责任追究,要明确客户经理对贷后管理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在一笔贷款出现风险时首先应追究贷后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只有明确责任,客户经理才能真正到实地去考察企业,仔细核对企业的报表,去车间看产品的生产,到仓库看存货,核对固定资产等,才能真正意义上强调专款专用,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才能使客户经理按信贷“三性”原则,对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的具体措施
信贷结构的调整,不是暂时性和局部性的调整,而是长期性、全方位的调整,既要解决目前信贷资产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要解决信贷资源区域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更要解决信贷客户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信贷业务的规模、范围、品种、方式等都将不断地丰富和扩展,商业银行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自身优势,实施有计划、有重点、差别化的发展战略。结合陕西实际,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调整贷款行业结构,积极拓展优良客户。
调整产业、行业分布结构。首先要按照国家的产业、行业和信贷政策,由外延型、数量型的产业、产品的贷款转向重视内涵型、质量型的贷款,重视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研究,通过研究行业发展规律,制定好行业信贷政策,支持新兴行业、“朝阳”行业、成长行业的发展。其次,以市场供求趋势为导向,制定好产品信贷政策,支持名牌产品、供不应求产品、有较大市场占有率产品的发展,全力开辟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新兴产业,支持具有周转快、效益高、风险小等特点的第三产业,在优势领域和行业中拓展优良客户。一是电力、电信等居于垄断地位的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在我国处于垄断地位,而且发展比较迅速,收益率非常高,那么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投资到这些行业的风险就低;二是教育行业。据测算,90年代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为12.3%,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可高达20%,远远高于长期的储蓄利率,也高于其他金融投资的年收益率,是一个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的行业。通过对优质教育行业客户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的扶持,可发展一批优良客户,并使一大批高素质的师生成为潜在的客户群,同时也可提高自身的综合效益;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只要技术成熟,产品有市场,其发展的潜力和成长的后劲是非常大的。应当注意的是,与传统产业不同,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表现为风险大、成长快、周期短等特点,因此介入时应选准切入点,应选择那些技术实力强或有垄断优势,技术趋于稳定和成熟、市场有需求、管理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支持对象;四是证券业。我国证券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是一致看好的。但由于分业经营的政策原因,一方面,券商的自有资金较少,其业务经营又对资金有庞大需求;商业银行可以支持券商从事一些收益稳定、资金需求量大的业务,不仅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可增加自身利润来源:五是旅游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商品属性,体现在它具有商品价值和生产的规模效益,具有一般正常经营中的资金良性循环,通过自身经营能在投入产出中创造利润。银行可以选择那些风险较小、收益有保障的项目给予适当支持,一方面开发新的服务领域,拓展信贷业务,另一方面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扩大宣传,树立自身的形象,一举多得;六是医疗产业。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将进一步走向市场,医疗单位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经营效益,可以预测,我国医疗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第二、调整信贷区域结构,合理分配信贷资金。
由于地区的经济基础、资源优势和发展建设不同,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也不同。要认真研究区域经济优势,制定好区域经济支持政策,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合理分配信贷资金投量,尽量使信贷资金的供给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定位相一致,克服“大而全”、“小而全”和不合理重复建设,促使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同时利用区域结构分散信贷资金的风险。
重点关注陕西省十二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带来的机遇,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依托,积极介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努力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一是抓住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机遇,重点支持高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等,大力拓展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上述产业中龙头企业。二是抓住陕北能源基地建设机遇,加大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有色金属等基础资源行业的信贷投放。三是抓住陕南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支持中药材基地、生态农业等方面优质客户发展。
鉴于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政策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在贷款介入时,一定要坚持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对国家允许和鼓励发展的领域,要审慎评估具体项目的可行性;对国家禁止发展的领域,坚决不能介入。
第三、调整信贷客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应当明确的是,我们应该解决的是效益好、风险低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而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积极支持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发展,严控“两高一剩”和重复建设贷款。同时,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制度,避免贷款审批权限的过度集中,扩大银行基层机构增加贷款的空间,不断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合理确定风险考核体系,增强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拓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担保体系,推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贷款担保公司,降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推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有效发展。
四、结语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和金融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全面完成并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金融的国际化道路迈开了较大一步,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信贷资产业务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仍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从行业、区域、客户等方面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化解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和有效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刘金叶,谷宇.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1
[2]江春,沈润涛.中国经济失衡的金融结构视角[J].开发研究,2009;6
[3]李桂君,王瑶琪,林则夫.中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6
[4]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银行债权配比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VAR建模的协整检验[J].金融与经济,2009;12
[5]王慧萍.贷款新规促银行改变信贷管理模式[J].银行家,2010;6
[6]马蓝岚.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约束[J].浙江学刊,2009;3
[7]王书华,崔满红.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J].生态经济,2010;5
[8]朱虹.浅谈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调整改革 [J].现代企业文化,2010;17
[9]刘梅生.我国银行信贷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9;7
[10]徐青.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责任编辑:袁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