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青年会与民国时期的职业指导
2010-09-29金兵
金 兵
青年会是基督教的外围组织,倡导基督教的服务与献身精神,它的活动涉及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等诸多方面,职业指导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不仅发起了许多职业指导活动,而且还创立了一些职业指导机构,为青年择业、就业提供服务。基督教青年会是近代中国职业指导事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青年会职业指导事工
作者:金兵,1976年生,历史学博士,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部教师。
民国初年,职业指导理念被引入中国。1916年清华学校在校内举行的职业演讲及相关活动,被看作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有组织的职业指导活动。民国时期曾经有许多学校和社团开展过职业指导,基督教青年会作为宗教暨社会服务性团体,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一、基督教青年会职业指导活动的缘起
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是基督教的外围组织,是国际性的青年活动和社会服务团体。最早的基督教青年会是由英国人乔治·威廉(George Wilnams)在1844年创设于伦敦。“基督教青年会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876年,当时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青年会。”1885年福州英华书院和1886年通州潞河书院先后成立了青年会,这是中国较早的两个学校青年会(简称“校会”)。1895年美国北美青年会协会派遣传教士在天津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城市青年会,其后上海、福州、广州、汕头、香港等中国城市,先后成立了城市青年会(简称“市会”)。1912年12月,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在基督教青年会传人中国后不久,专门吸收女青年参加的基督教女青年会也传入了中国。
近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作为宗教性社会服务团体,其活动遍及教育、医疗、文化、慈善等各个方面,职业指导即是其中之一。近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对于职业指导的关注和提倡,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基督教青年会的使命和宗旨。青年会的口号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强调为社会服务,发扬基督教倡导的奉献精神。青年会以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群育的“四育”为自己的宗旨,以德育培养品性、智育启迪才能、体育锻炼体质、群育增进社交,借以培养青年的完全人格。青年会作为基督教的外围组织,尽管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传教,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关注和信仰基督教,它注重开展与青年有关的各种活动。除查经班、宗教讨论会之类的宗教活动外,青年会还设立健身房、举办运动会,开设补习班、组织参观旅游等,借以拉近与青年的距离。同时,青年会也注意帮助青年解决其切身问题。职业问题是青年关心的切身问题之一,早在清末民初,上海青年会就有职业介绍部的组织。随着职业指导在中国的兴起,青年会逐渐认识到职业指导对于青年的重要性,各地的校会和市会开始从职业指导人手,来帮助青年选择和获得职业。在青年会的“四育”中,职业指导一般被归入了智育类。
第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美国背景。中国青年会最早的校会(学校青年会)和市会(城市青年会)都是由美国传教士建立的,早期中国青年会有许多高层领导人也来自美国,正因为如此,中国青年会具有浓厚的美国背景,“中国青年会在经济上人事上同青年会北美协会的关系反比同青年会世界协会的关系密切。”这样,中国青年会经办的许多事工也受美国影响。美国是近代职业指导公认的发源地,在美国职业指导运动兴起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的青年会也曾经开展过职业指导活动。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美国背景,使得它更容易去关注职业指导。
第三,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部分骨干的留美教育经历。中国青年会中有不少人曾留学美国多年,受过系统的美国教育,对美国的职业指导活动也情有独钟。以曾经担任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总干事的刘湛恩为例,1915年,刘湛恩从东吴大学医预科毕业后获得奖学金,赴美国留学。受“教育救国”思想影响,抵美后他放弃学医,改攻教育,先后入芝加哥大学教育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研究院深造。1922年,刘湛恩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次年到上海,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教育干事。留美期间,刘湛恩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认同美国当时盛行的职业指导思想,后来刘湛恩成为青年会中提倡职业指导最积极的人物。他不仅利用自己担任青年会干事的职务,积极推动青年会职业指导的开展,还受邀先后出任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委员会、上海职业指导所的主任,后来在担任教会办的沪江大学校长期间,也积极推动校内的职业指导活动。
二、民国时期基督教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
民国时期,基督教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随着中国国内局势和青年会在中国地位的变化,每个阶段的职业指导活动各有侧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发轫与起步:1922年以前的职业演讲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始于夏令会上的职业问题演讲,“每年青年会举行学生夏令会,每次开会,均注意职业指导,切实研究青年职业问题,以求适当之解决。”如1920年中华留日青年会夏令会曾邀请白林鹤博士作题为《青年择业问题》的演讲,白林鹤博士在演讲中提出了青年选择职业的四个要求,即要符合社会的需要、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要有实验的功夫、要为将来的职业作预备,对青年择业进行指导。这种利用夏令会来开展一些职业指导活动的做法,后来一直延续下去,没有因青年会其他方面职业指导活动的开展而中辍,如1923年青年会在国内举行学生夏令会12处,国外日本、欧洲的留学生各1处,职业指导即为当年夏令会的活动之一。1928年青年会邀集“各大学校学生在镇江焦山举行夏令会,曾请上海职业指导所潘文安前往主持职业指导组会议。”
(二)重视与发展:1922-1927年间的职业指导活动
1922年以后,各地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逐渐增多,并突破了夏令会的窠臼,深入到各级学校中。这一时期青年会职业指导活动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非基督教化运动,二是中国经济状况。
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非基督教化运动,青年会因此受到巨大冲击。“从1922年爆发非基督教运动后,一直到1927年,青年会会员骤降到只及1920年的百分之六十”,“到1931年以后,基督教青年会在华活动才略有起色,但是始终未能恢复到1922年以前的状态。”非基督教化运动“对基督教男女青年会的工作也有较大的促进,使它们从以前的偏重个人修养到将注重个人信仰与修养和关心社会问题并重。”为了生存和发展,青年会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事业,以增强自身的亲和力。1923年,在南京召开的基督教青年会第九次全国大会通过了“青年会学生职业案”,提出要关心青年学生职业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指导得到了青年会更多的重视。另外,由于西方列强在一战后卷土重来,1922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不景气的情况,一度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此结束。经济的颓势导致青年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青年会在办学及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
识。
1922年以后,部分青年会办的学校,为学生日后就业打算,开始邀请专家进行职业指导演讲。1924年4月,上海青年会的四川路日校曾邀请黄炎培及刘湛恩两人到校作职业指导演讲,“由校长朱树翘主席,先由黄君演讲职业原理大意,谓职业乃人类共同生活之下各种确定的系统的互助行为,无论农工商及其他各业,皆不外乎为一种互助生活,而学生每藐视职业,殊不知学以致用,人人终必出于职业之一途,固无所用其藐视也。次刘湛恩君演讲择业方法,(一)考察个性及特长,(二)调查社会之需要,(三)用科学方法实验态度以分析之,(四)决定后当以不折不挠之精神赴之,(五)在校即当为该项职业之预备云云。”1925年3月教会办的“上海梵王渡圣约翰大学,为协助一年级学生决定其志愿准备之职业起见,由主任教员择取医学、教育、布道、化学、工程等五种中国目前特别需要之职业,分请专家,分期讲演,俾学生了然于其内容,依据之以抉择其所欲学习。”1925年4月,苏州基督教青年会也曾在当地“与教育会召集本地教会中学,商办职业指导,当由黄君任之、邹君恩润(即黄炎培、邹韬奋,笔者注)前往讲演。”
除了这种限于个别学校的职业指导演讲之外,青年会还曾在20年代举行大规模的职业指导运动。这种大规模的职业指导运动集中进行、持续一周,即所谓的“立业星期”。1925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校会组与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合作,“举行大规模之职业指导运动,自三月二十九日起,至四月五日止,令全国四百多处教会学校,各根据学生自动的原则,由各校会自由斟酌进行。”活动持续一周时间,“此一周中之秩序,包括讲演、讨论、谈话。其预定讲题:(一)‘施与爱,说明人生之目;(二)‘知己,说明审察本身之特质;(三)‘职业神圣,开发职业之精神及价值;(四)‘中国的需要,说明现代对于少年贡献之亟切。至讨论、谈话,则藉以决定本身职业之方针。并由该会智育部干事刘湛恩博士,分赴各处,调查实施情形,指示办法。”由于当年“历经举行立业星期,成绩昭著”,在一些地方青年会的提议下,第二年,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干事刘湛恩,分别致函各市会,“兹复接各处提议,拟藉本年植树节期,自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三日舉行全国青年会学校立业星期”。这种“立业星期”的职业指导形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刘湛恩指出这种形式具有两大优点:“(一)含刺激性,容易使学生注意。(二)时间短,易于实行。”
随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发展,1927年上海青年会在已有职业介绍部的同时,更成立了专门负责职业指导的部门——职业指导部。在该市会职业指导部成立的布告中这样说道,“职业为人生、生活最切要之问题,凡人立身于社会,无论智愚,必要相当之职业以谋生存”,“本会介绍部历年对于失就者本服务之主旨,尽心考核,量才介绍,无不得其所而去,近复秉其夙昔之经验,更致力于职业指导,在使青年投身社会有根本之解决,无所学非所用之感”。当年4月30日,上海青年会的职业指导部正式成立,在开幕礼上除了请顾树森、刘湛恩等作职业演讲外,并放映职业指导电影五部。
(三)合作与扩展:1927-1937年间的职业指导活动
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后,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又发生了若干新的变化。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逐渐溢出青年会会员和教会学校的范畴,向社会扩展。这一时期,除教会学校和青年会内部的职业指导活动继续存在外,青年会职业指导活动越来越社会化,这种特征的主要表现之一,即为各地青年会职业指导所的设立。
在职业指导所出现之前,中国曾经出现过职业指导部、职业指导委员会等部门式的职业指导机构,隶属于学校或社团。与部门性的职业指导机构不同,职业指导所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更强的服务性。职业指导所是近代中国职业指导发展后期出现的社会化服务机构,近代中国第一个职业指导所是1927年9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建立的上海职业指导所。民国时期各地的青年会也曾经参与过职业指导所的建立。1927年12月,南京青年会与中华职教社合作,组建了南京职业指导所,由刘湛恩任主任,南京青年会董事汪伯平任副主任,并由曾经担任过南京青年会副总干事的夏日瑚等人为委员,“专事研究提倡实施职业指导,以指导研究职业、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加入职业、改进职业、改换职业等为任务,一切组织事业及指导手续,完全与上海职业指导所相同。”南京职业指导所后由傅若愚、杨冯署等人主持,业务继续开展。1931年,广州青年会“感觉广州市人民失业者日众,而学者对于职业指导工作,又绝不注意”,着手筹备职业指导所,请求省政府拔款补助。广州职业指导所成立以后所务日有进展,由于社会经济不景气,市内失业人口众多,许多人到所里登记请求介绍职业以维持生活,“该所为尽力解决此中困难,对于职业介绍一项,极为着重从事,向工商教育各团体请为代谋,在最近三月来到所请求介绍职业者七十四人,到所谈话者三人,登记人经本会介绍已经成就者有学校教员三人,商店职员二人,机关职员六人”。虽然解决的问题有限,但至少使一部分人得到了帮助。此外,1931年厦门青年会也积极筹办职业指导所。该市会总干事沈志中、智育部主任陈一元积极提倡职业指导,“兹为扶掖青年指导择业起见,特于十月十日,举行职业指导宣传周,事后复设职业指导所,以为永久之策。订定事业大纲,指导手续,及谈话简约等,并发表宣言,请各界人士共策进行”。
如前所述,基督教除了青年会外,还有专门的女青年会。1927年以后,基督教女青年会也逐渐活跃起来,它除了参与青年会等团体发起的职业指导运动外,在妇女职业指导方面亦有所行动。据报道,30年代初,上海女青年会打算改变以往会内职业指导无专人负责的局面,打算从1931年2月起,“力谋改革,除组织委员会调查妇女技能及社会需求外,更拟联络各职业指导机关,共同合作。”
同时,青年会及教会学校内部的职业指导活动仍在进行,以沪江大学及其附属中学为例,由于沪大校长刘湛恩、附中校长罗希嘏的重视,该校的职业指导活动一直进行不辍,“校中组织辅导委员会及职业指导部,随时举行职业谈话及职业讲演,并填载测验表等”,1928年3月25日沪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罗希嘏为推广职业指导起见,“特请上海职业指导所副主任潘仰尧君,到校演讲学生选择职业问题”。进入30年代,开展这种职业指导活动的青年会也不再局限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内地城市的青年会也纷纷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开封青年会曾在当地“特为中学以上学生举行职业指导。其方法为提出职业十六,每种加以详细说明,印成单张,更有择业自审表,同时分赠听讲之学生。”这次职业指导活动举行讲演四次,听众达七百余人。“听众报名选择职业之学生共有三百八十余名。于是该会即将同一职业者分成组别,敦请专家与之谈话讨论。例如选择铁路或邮务职业者,则请铁路高级职员之有专门铁路智识者或邮务高级职员担任。”
总体来说,1927-1937年间,由于青年会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并广泛与其它社团合作,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达到了一个高峰。
(四)辗转与坚持:1937年以后的职业指导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中,各地的青年会仍间有职业指导活动的进行,通过附设的职业指导所、职业辅导部这样的机构,给予青年以职业上的帮助。鉴于社会的动荡、谋业的不易,这一时期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更侧重于流亡青年的安置和失业青年的介绍。
1937年,曾经担任过上海职业指导所与中华职业教育社顾问的长沙青年会总干事张以藩,曾组织战时职业指导所,“指导所工作分三部:一、介绍失业者向前方工作,与前方切取联络。二、指导青年择业。三、介绍职业”。战时职业指导所于当年11月开始工作。
鉴于战争中大量青年流亡到大后方,重庆青年会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合作,创办了重庆职业指导所,于1938年6月对外开展业务。为争取国民政府振济委员会补助一部分经费,该所还挂上一块“振济委员会委托代办难民职业介绍所”的牌子。重庆职业指导所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职业介绍和职业训练。在职业介绍方面,该所开办之后的四个月中,“前后有二千多个青年踏过了指导所的门,虽然由于种种困难,工作未能很大开展,但……他已经使渝市的街头上,减少了二百多个流离失所的青年。”在职业训练方面,该所在政府拔款的帮助下,开办了一个造纸厂,“收容难民做工,这一方面可为后方增加生产,另一面可以训练生产技术。”
淞沪会战后上海“华界”沦陷,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租界”部分成为尚未沦陷的“孤岛”。身处“孤岛”的上海青年会也仍在坚持职业指导活动,“为适应社会需要,继续创办职业指导,由本会智育部负责办理,其宗旨为有业者增进效能,无业者寻求机会。”上海青年会规定,“失业之人先向本会办理登记手续,然后按名登记人之程度、经验、技能,请各业专家指导训练,并设法向各界及洋行界介绍代觅职位。兹为服务社会起见,各公私机关如有招考职员或翻译整理文件,该部均可代为竭诚服务。”职业指导工作由该会智育部负责干事罗钟瑞每日上午在四川路会所主持进行。
1937年以后,在烽火连天的环境中,各地青年会在辗转中坚持开展职业指导活动,为青年提供帮助,这种职业指导活动一直坚持到了抗战胜利以后。
三、基督教青年会职业指导活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青年会不仅使许多青年得到了职业指导的帮助,解决了他们择业、就业、改业等各种职业问题,而且该组织还推动了中国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
(一)促进了青年职业问题的解决
在中国科学意义上职业指导出现以前,青年择业、就业大多只是靠父母的意愿或个人的摸索来解决,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各种职业问题也无从得到正确有效的帮助。民国初年,据黄炎培对江苏的南京、上海、苏州、镇江、清江五地的统计,该省公私立法政学校共15所,在校学生4742人,而同一时期新办的六所省立农业、工业、师范学校,原本打算招募560名新生,但后实际仅招到471名学生。学生群趋法政教育的一途,主要是因为许多学生天真地认为,从法政学校毕业后可以做官、做律师,所以不问社会的实际需求量和自己的特质而盲目报考。针对这种情况,黄炎培不禁反问,“第以江苏之大,为地不过三十二万方里,为民不过三千二百万人口,官吏设额几何,律师需要几何?”青年择业的盲目直接导致日后就业的困难。1912年至1921年间,有人对江苏省中等学校毕业生出路情况进行统计,每年平均无出路率竟达24.039%。职业指导的缺乏、学生择业的盲目,实为其中的重要原因。近代著名报人邹韬奋早年曾入南洋公学读书,该校是当时著名的工程学校,父亲把邹韬奋送到该校读书,目的为了是让他以后做一个工程师。学校注重理工科,而邹韬奮则喜欢文学。在南洋公学读书期间,邹韬奋越学越痛苦,据他本人后来回忆,“我读到中学四年级的时候,已感觉到《解析几何》的和我为难,但是我当时并不知道天地间有所谓职业指导这个东西,只常常怪自己何以那样不行!”后来,邹韬奋转投圣约翰大学,改学文科,这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
民国时期,基督教青年会开展的职业指导活动,从科学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借助心理测验、个性评价、择业自审等手段,并结合当时社会职业调查的结果,为青年提供职业方面咨询和建议。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年择业、就业等各种职业问题的解决。20世纪20年代,青年会的“立业星期”活动使大量的在校学生得到了职业指导的帮助,仅在1925年3月29日至4月5日,全国就有四百多处教会学校按照要求开展了相关活动,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职业指导。抗战时期,重庆青年会与职教社合办的重庆职业指导所,在开办之后的四个月中,帮助二百多个流离失所的青年实现了就业。所以,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受到了许多青年的欢迎。另外,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也得到了社会的赞同。1925年刘湛恩曾经到华北一带巡视青年会学校,并顺便考察职业指导,时任西北边防督办的冯玉祥和山西省督军的阎锡山,均对刘湛恩等称职业指导是救国的良法;一些教育界人士,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济南正谊中学校长鞠思敏亦对职业指导称赞有加。30年代开封青年会在当地开展职业指导,“此项工作,深得开封学校当局之赞许。”
青年的职业问题类型多样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它们,但是这种努力的本身毕竟帮助青年解决了一些具体的职业困难。从这点意义上看,或许这正是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受到青年和社会欢迎的原因。基督教青年会带有改良性质的职业指导活动,促进了民国时期青年职业问题的解决,具有它相应的社会价值。
(二)推动了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
首先,基督教青年会对职业指导的倡导和实践,扩大了职业指导在中国的社会影响。近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曾经在普及卫生常识、提倡体育运动、传播科普知识、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中国社会起到了文化启蒙的作用。这种文化启蒙的作用,也体现了职业指导在中国的传播上。在职业指导理念被引入中国之初,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中国的社会影响力并不大,只有清华学校等个别学校开展了相关实践。后来,在一些社团和专家的倡导下,职业指导在中国的社会影响才逐渐扩大,被人们了解和认同。在这期间,基督教青年会所做的贡献是比较大的。第一,青年会长期致力于向社会倡导职业指导。青年会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刊物向社会介绍职业指导知识,另一方面还督促政府重视职业指导。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教育会议,上海青年会、女青年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环球中国学生会一道向全国教育会议提出“通令全国各学校厉行职业指导案”,呼吁政府实施职业指导。1935年《全国青年会教育调查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职业问题为青年重要问题之一,故青年会应提倡职业指导,以便为青年解决问题。”青年会对职业指导的倡导,扩大了职业指导的影响。第二,基督教青年会相关实践活动也扩大了职业指导的社会影响。以20世纪20年代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组织的“立业星期”为例,该项职业指导活动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多次举行,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申报》、《教育与职业》等报刊都曾经作过专门报道。近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在许多城市和学校分别设有市会和校会,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会员,它的倡导和实践,对于职业指导在中国社会影响的扩大,起到了其它社会团体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为青年会对职业指导的宣传和实践,越来越多的青年在解决自己职业问题时,从父母之命、师长之言或个人的摸索中跳了出来,转而寻求科学化的职业指导的帮助。也正是因为青年会的倡导和呼吁,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和1935年分别颁布了《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暨中小学校施行升学及职业指导办法大纲》、《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设置职业指导组暂行办法》,大大加快了中国职业指导法制化的进程。
其次,基督教青年会还参与和配合了其它社团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由于基督教青年会事工众多、精力有限,它有些具体的职业指导活动是与其它社团合作完成的。除了前述曾与中华职教社等团体合作创办过职业指导所外,基督教青年会还经常和其它社团联合举行大型的职业指导运动。1927年11月底,基督教男、女青年会和中华职教社、环球中国学生会联合举行上海市职业指导运动,“除各专家与当道撰述论文、披露各报并征文外,计公开演讲四次,听讲者合计二千一百人,参观大职业机关四处,计二百五十人”,另外还有165人请求指导及谈话。1928年夏天,上海青年会曾与中华职教社合作举办暑期职业指导讲习所,“专供各地教育行政机关及小学校长中等学校教职员及大学学生来所研究职业指导之原理、方法、组织及实施教育统计、职业心理、职业分析、教育及智慧测验等科学”,以此培养职业指导人才。所址就设在四川路青年会,并由青年会接受报名和代办食宿,上海青年会职业指导部主任郝艾迪、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分别担任职业指导讲習所的主任和副主任。除了由郝艾迪、刘湛恩、王祖廉、廖世承、钟道赞五博士担任主任讲师外,暑期职业指导讲习所还有幸邀请到了孔祥熙、胡适之、蔡孑民、杨杏佛、朱经农、王云五、欧元怀、俞庆棠等名人担任临时讲师。在青年会与其它社团的合作过程中,确实也达到了“双赢”的效果。青年会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有密若蛛丝的关系人脉,有丰富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优势一旦利用起来,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单就物质方面来看,各地青年会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会所,这就为各种职业指导活动开展提供了场所。以抗战中重庆青年会与中华职教社合作创办的重庆职业指导所为例,该所由职教社负责人员和器材,青年会供给办公场所和职工宿舍,从而各取所长,比较顺利地在当地把职业指导活动开展了起来。在职业指导活动中,基督教青年会对其它社团的联络和支持,产生了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中国职业指导事业的整体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的形成,民国时期一度兴盛的职业指导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原有的职业指导组织也相继停顿和关闭。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灵活多样就业制度的形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职业指导才重新焕发了生机。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就业问题凸显和择业改业等其它职业问题的复杂化,职业指导日益引起政府的重视。当然仅靠政府的力量还是不够的,应该鼓励各种社会团体也参加到职业指导的推广和实施中。民国时期基督教青年会的职业指导活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责任编辑:袁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