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意”与“无意”
——格式塔心理学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2010-09-29李姗姗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方形标志心理学

李姗姗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有意”与“无意”
——格式塔心理学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李姗姗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作为视觉传达的符号,标志设计拥有传递信息、传达情感等诸多功能。作为设计师,必然是带着某种意图去构思,这就是“有意”地行为表现,作为标志的设计目标,除了力求寓深厚的涵义于简洁的图形符号之中,而且要让它能够肩负起自己的使命,让受众成为一种潜意识地、“无意”地接受。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人类的视知觉、图形符号意义与人类心理关系方面,成果甚著。因此,把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与标志设计的运用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帮助升华标志的内涵,而且可以更加开拓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将艺术的视觉样式幻化的更加多姿多彩。

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形式感;标志设计

一、标志设计与格式塔心理学

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确,艺术是人类内在情感发乎于外的美好形式。任何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必然是人类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而对于它的科学性的研究,也就成为对于人类心理范畴的探索。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门类——标志设计,可以说是人类情感的精简表达样式之一。作为视觉传达的符号,它拥有传递信息、传达情感等诸多功能。作为设计师,必然是带着某种意图去构思,这就是“有意”地行为表现,作为标志的设计目标,除了力求寓深厚的涵义于简洁的图形符号之中,而且要让它能够肩负起自己的使命,让受众成为一种潜意识地、“无意”地接受。

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研究关于人类对于图像的认知和心理反应的相关内容。格式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形状或者形式的意思,即事物的性质;二是指一个实际的事物及其所具有的整体特性或者形式特征,即“完形”。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格式塔心理学是研究“形”的心理学说。格式塔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在人类的视知觉活动中,会有一种“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倾向,去追求物体的结构上的完整性的特点。当客观存在的某一视觉形态出现在人类感官面前的时候,人类内心会有一个既定的格式塔与之相对应,继而人类会对此事物形成与既定格式塔相符的判断。一旦两者没有相符之处时,即内心的格式塔出现缺陷之时,人类的视知觉会出现补全该事物的自觉活动,这个活动会使格式塔达到完善,也就是“完形”。概言之,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完形、整体,强调异质同构的力的作用,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它包括了感觉与知觉、视知觉、完形原则、简洁原则等内容,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下面,笔者以中国银行的标志(图1)为例,剖析格式塔心理学是如何被靳埭强先生“有意”地运用在实际的设计之中,观众是如何“无意”地记住了它,成为了标志设计史上的经典作品。

二、格式塔心理学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首先,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知觉有一种“简化”的倾向。所谓简化并非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它是一种将任何物体,以尽可能简单的机构组织起来的倾向,是能够体现物体最本质的形态表达。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认识事物有一种潜在的本能:无论处于任何审美境况下,人类的观察活动都会主观地、下意识地筛选出极其突出的视觉形态作为关注焦点,忽略或者删除另一部分作为次要信息,最终储存该物体的印象。西方著名学者贡布里希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我们的知觉偏爱简单的结构,比如,直线、圆形、方形以及其它的简单形态。在大量的人类早期艺术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简洁的形态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纹面、纹身、图腾、岩画以及人类早期的一些装饰品等艺术形式,它们几乎都是由简单的、规则的直线、圆形或者方形构成的。也就是说,简化,是人根据“内在需要”进行的自然行为,是人特有的视觉心理倾向,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在中国银行的标志中,我们可以看到,靳埭强先生就是运用了这种“简化”的视觉倾向,把“圆形方孔”古钱币的特征性形态——圆形和方形,提取了出来,作为构成标志的主要视觉元素。这种提取,不仅使视觉形态变得简洁,而且符合了人类视知觉简化的特征,从而达到了图形上的简洁的要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个简洁的标志,形式上的简洁不是最高标准,它应该在此基础之上,传达出更为丰富的内在含义。把丰富的含义寓于精细的形态的结构之中。在中国银行的标志中,圆形和方形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之意,这个简洁的形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髓。因此,“简化”的原则,在标志设计之中的运用,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标准。

其次,人类的视觉容易把邻近的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当具有形式特征的因素,彼此靠近时,会共同形成一种整体感。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观察某一个图形组织的时候,自己的知觉活动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的或者不完全的倾向,并且主观地把它们看成一种完美的结构。在人的视知觉中,会把不完整的图形组织,主动地把它们补全或者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这是人类最本质的认知感受。它立足于知觉对于图形组织对象,完整形态倾向的审美心理效应的基础。大量的格式塔心理学实验证明,只要遇到我们熟悉的任何形态,即使是它有所残缺,我们的视知觉仍旧可以把它自动补全,并感知为一个整体。换句话说,我们的视觉心理,可以把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视觉心理上把它弥补起来。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实验四根线来解释这个问题。(图2)仔细看这四根线条,你看见了什么呢?多数人会看见一个有若干部分不太清楚的正方形。这是为什么?正方形的四边相等,而这些线条中没有任何两条是完全相等的。然而,对于从小就被方形的书本、方形的门、方形的建筑物、方形的图片和方形的纸张所包围的我们来说,这四条线进入我们的意识时,它已经成为正方形的组成部分了。同样,我也可以用若干个点来举例子。(图3)在这些点中,我们的知觉可以感受到一只斑点狗的存在。即便是它出现了部分轮廓的空缺,但这也没有影响到我们对于它的判断。这也就是格式塔所说的“完形心理”。

靳埭强先生自如地运用了人类的这种“完形”心理,“中”字虽然不是一笔写到底,虽然是一根不连续的线条,但是我们的视知觉自动补全了图像,在观众的心里,感受到了“中”字的存在。这就是格式塔理论所说的“连续性”,也就是对线条的一种知觉倾向,尽管线条受其他线条阻断,却仍像未阻断或仍然连续着一样为人们所经验感知到。这个“笔断意连”的图形,其中的虚空之处,恰如中国画中的“留白”,正是因为这“无形”的虚空之处,才把那些具体的、有限的形态彰显的更加富有广阔而深层次的意境。这种对于完整的视觉形态,进行的有意识地分解成为虚缺状态,把观众的视觉感受由熟悉的情景,引入到新的陌生状态,形态上的新鲜感、奇妙感不言而喻。在我们观察和欣赏这个形态的时候,通过自己的视知觉完形感受,会感受到此前从来没有认知到的新的形态。这其实就是把人类常识观念中,一些不可能或者不该分解的图形或者文字“有意识”地处理成虚缺状,从有秩序感——无秩序感——有秩序感,这样的过程中会构成新的形象认知观念,不再是循规蹈矩的表达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生动的视觉印象。这里的主要作用者,就是人类的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完形心理”。这是靳埭强先生富有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体现之一。

最后,从色彩的角度来看。普辛曾经说过:“在一幅画中,色彩从来只起着一种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的作用,正如诗歌那美的节奏是耳朵的诱饵一样。”把色彩比拟成诱饵,可见色彩的强大功能了。有了前面的精简形式,需要有一种合适的色彩来加强整体标志的视觉效用。从色彩的物理性能上来说,红色在七种色彩中,因波长最长,而成为最具穿透力的色彩。从色彩的心理效应来看,红色意味着激动、跳跃、热烈。康定斯基指出,“世界上有冷的色彩,也有暖的色彩,但任何色彩中也不具有红色具有的强烈的热力。”他认为,红黄色“能唤起富有力量、精神饱满、野心、决心、欢乐、胜利等情绪”。从色彩的社会属性来讲,在中国人的心中,红色还拥有着喜庆、吉祥的意象。除此之外,中国人一向崇尚含蓄之美。可是,色谱中的最纯的红色,不免过于刺眼,人的视线很难长时间的逗留在这种色彩之上。过于耀眼的红色,不能贴切地表达地域、文化的特点。

在这个标志的色彩选择上,靳埭强先生,运用色彩本身的物理特性,考虑到给人的心理效应,结合中国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特征,把红色的纯度降低了一些,将其运用的更加深沉、更加富于人文内涵。在白底的衬托之下,“红”色的采用,成为这方寸之间色彩力量的源泉,为整个视觉传达效果营造出色彩的张力,使形态结构的传达力度更加强烈。这种在色彩处理上的手法,特别符合中国艺术中所推崇的含蓄美原则。呼应了标志“天圆地方”的形态之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的含义,巧妙地把形状与色彩予以完美的结合。

由于此件设计作品,适应了人们的视知觉心理和社会的审美结构、识别度高、记忆度好。中国银行的标志,成为设计史上经典之作。

三、结束语

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现代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如果,设计师们能够熟悉人类的视知觉特点,学会利用一系列视知觉的组织原则,把格式塔心理学中有关思维方式综合体会,“有意”地将之运用到实际设计中,会使图形化的表达更加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设计史上诸多优秀作品也正是凭借此类表达,升华了自己的作品内涵,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印象,成为一种“无意”的记忆。可以说,设计,是设计师用“有意”的产物,带给人们“无意”的欢乐。这也正是视觉传达的魅力所在。

[1]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 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之 者

B84-064

A

1671-8275(2010)01-0118-02

2009-10-03

李姗姗(1981-),女,安徽涡阳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教师。

猜你喜欢

方形标志心理学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方形料仓堵料解决方法
捕捉方形泡泡
方形夹具在线切割切槽的应用
认标志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变方形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