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饶恕世界杯舞台中的“罪人”
——裁判
2010-09-29盖清华
盖清华
请饶恕世界杯舞台中的“罪人”
——裁判
盖清华
南非世界杯赛,经典的对决和荡气回肠的比赛并不是很多,反倒是裁判的错判与漏判屡屡成为热点,成为绝对的主角,这样看来,裁判的表演似乎有些喧宾夺主。连续两场八分之一决赛,都是主裁判的错误判罚决定了比赛,这是足以让两支球队产生罢赛情绪的判罚,英格兰与墨西哥不幸成为一对难兄难弟,一个是进球被剥夺、一个是失球太冤枉,最终导致大比分输给对手。即使是决赛的主裁判英国人霍华德·韦伯也成为了赛后各大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
看到这些错误的判罚,难免让钟爱足球的拥趸们产生“杀念”。但是,当比赛已成往事,我们静静地坐下来,细细分析一下这些错误,或许也会体谅,以至于谅解裁判的这些错误。因为足球比赛的复杂性、规则的制约性以及作为人类的局限性,导致了足球比赛中出现了这些难以平反的冤假错案。而至今我们仍然在谈论这些错误,也已说明了这些错误有它存在的另外一种价值。
世界杯赛场上的裁判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但是人就有局限性
要知道,能站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吹响哨子的裁判已经是百万里挑一了。我们还是来看看世界杯的裁判到底是如何选出的吧。
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1237963名登记注册的各级男女足球裁判员,其中国际级裁判2093人。早在差不多2年前,能执法南非世界杯的裁判大名单就已经确定了。进入大名单,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幸运儿——“海选”后还有更难的“淘汰赛”。对此有媒体感叹:“要想成为世界杯执法裁判,比进入本国国家队还难!”之后,FIFA在德国法兰克福组织了两次针对裁判的培训和测试。第一次考试,涉及到文化知识、比赛规则、技术、体能和心理等方面。在第二次培训中,候选裁判接受了体格检查及体能、心理、英语、裁判能力测试和面试。另外,本次世界杯裁判选拔,史无前例地要求每场执法的3位裁判进行“捆绑测试”,这对裁判组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结束后,FIFA又安排裁判在比如世青赛这样的比赛中“实战”,增加他们的默契程度。2010年5月初,“终极考试”到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87人成为最后的幸运儿。但国际足联《2010年南非世界杯男子足球锦标赛规程》的第九章第1条规定:世界杯正赛每一场比赛的比赛官员也就是主裁判、两位助理裁判、第四裁判、第五裁判(候补到场裁判),都是由18位现任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的成员集体投票决定的。所以说,即使这87名幸运儿也未必每个人都有出场的机会。中国唯一一名去南非的裁判穆宇欣就以“零出场”的方式尴尬回国。究其原因,还是中国足球水平太低、丑闻太多,不足以获得外界的认同。而要想连续获得执法资格,裁判必须保持高水准,否则甚至将遭受严惩——以八强战裁判出炉为例,惹出麻烦的拉里昂达和罗塞蒂榜上无名,马里裁判库利巴利和法国裁判拉努瓦也被除名。有机会执法半决赛、决赛这样“重头戏”的,往往是那些德高望重、广受好评的裁判,比如说以前的科里纳、现在的韦伯等。
即使这样,我们也应清楚裁判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局限。这种局限在执法巴西对阵科特迪瓦比赛的法国裁判拉努瓦身上,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能力。在巴西取得三粒进球后,科特迪瓦球员明显产生了急躁情绪,几次犯规都是可以吃到黄牌甚至红牌。但拉努瓦只判了犯规,却没有掏牌。这就让双方的情绪越来越失控,动作越来越粗野。卡卡的第二张黄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由于当时卡卡和凯塔都在无球区域,主裁判不可能看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状况,因此做出了不适当的判罚。这就是裁判的另一个局限——观察力的局限。裁判只有两只眼,加上助理裁判也只有三个人,不可能洞悉场上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所发生的事情。
足球规则的制约性和裁判员的瞬间判断性是一个矛盾体
要知道,足球规则有时候是非常麻烦和复杂的,而国际足联每年还要加以修改或是重新进行解释。而裁判员要在激烈的比赛中瞬间做出判断确实很难。
我们先来看看英德大战。
兰帕德的远射进球显然是有效的,裁判员出现了严重的误判。兰帕德射门时,主裁判在球员背后,距离球门比较远,的确很难判断球是否越过球门线。这个球的更多责任在助理裁判(以下用老称呼“边裁”代替)。在兰帕德射门的瞬间,边裁与后卫线上的最后一名队员保持平行,正在观察队员是否越位。射门之后,边裁迅速向底线靠拢,但仍然无法及时到达底线。通过慢镜头可以看到,球第一次反弹时已经越过球门线,当时边裁可能看不到,他的判罚是基于第二次反弹。
这个错判的根本原因在于边裁没有及时到位。是边裁埃斯皮诺萨玩忽职守还是大脑短路思想不集中?可能都不是。他盯着的是越位线,这是边裁应该的职责,他在紧跟倒数第二名防守队员的“越位线”,如果让有经验的国家级或者国际级裁判来评说,恐怕不会有人认为埃斯皮诺萨做错了,如果边裁只盯着球门线,那倒是个玩忽职守的边裁。从边裁站立的位置,到球门之间的距离,应该在35米以上,中间肯定还有个夹角,埃斯皮诺萨除非胆子够大,否则不敢举旗示意球进,因为他站的位置不适合准确判断球的第一落点。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考虑到,球员射门的时速是61公里,裁判员确实是跑不到底线的,当时他距离底线大约有十三四米。兰帕德射门时,主裁判距离球门线也非常远,大概有十七八米。
至于阿根廷对墨西哥之役,估计裁判们看到了英德大战的画面,他们当然感到害怕,门线是裁判的死穴,平时照顾的最少。所以这里大胆假设一下,这场比赛的边裁,很可能转而去盯门线了,而当时禁区内一阵乱打乱冲的情况,尤其特维斯第一次冲刺时的确没越位,估计也会让边裁觉得不会再有什么越位,他可以盯着门线,别让冤案再次爆发,但这次真是老天捉弄,还就是二次攻击时,越位线上出的问题。
至于罗塞蒂,他面临的情况和拉里昂达不一样,拉里昂达是被挡住了,看不到门线的具体情况,而意大利人就算没挡住,以他的观察角度,队员的前后站位都看不清楚,还如何分辨那种细微情况下谁越位谁不越位?像这样的正面中路反击,一瞬间队员是否越位,只能靠边裁,但边裁,很遗憾,十有八九盯着门线了。
作为球迷很容易愤愤不平,请注意绝不是因为我们水平比裁判高,而是我们盯着慢镜、甚至高速慢镜看了不止一遍,现在连皮球变形的样子都能清晰看到,而选手什么样的小动作更能解析出来,但用看慢镜得出的结论,再来质疑甚至定性根本没机会看慢镜却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瞬间决定判罚的裁判,那这个行业岂不是全地球最委屈的行业?
赛场情况复杂,裁判要关注多方面问题
英格兰对德国,阿根廷对墨西哥,两场比赛进了9球,进球的队员已经不是最关注的焦点,比赛裁判成为众矢之的。
乌拉圭主裁拉里昂达将兰帕德明显的好球算成不进,名气更响的意大利主裁罗塞蒂把特维斯明显的越位球算成好球,习惯了靠阴谋论推演来显得自己专业的球迷,很容易找出一大堆版本的前尘往事,来佐证这样的故事:这些裁判,没别的,就以互搞为乐,某年你整了我的国家队一下,来年有机会我收拾你的国家队。大家都找到平衡了,再换位搞搞别的国家队。
但这些同样代表着国家形象的裁判,有那么无聊吗?一个观点你总得接受,他们都是地球人,而且还都是上点岁数的大叔级地球人,他们体力再好,速度再快,肯定跑不过职业足球选手,否则世界杯岂不乱套,最最重要的是,他们速度再快,反应再快,也没球快。他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在高速跑动中摇曳不定的世界,没有太多的稳定性平台让他们安心研究后再给判罚,许多方面,他们甚至只能靠经验,甚至是蒙。
拉里昂达和罗塞蒂的判罚,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是边裁的旗语。禁区内人多腿杂,主裁盯犯规,边裁盯越位,起码的分工。但这样的分工,看似正常,但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被忽略了,就是门线没人专门盯着,如果皮球直接飞入网窝,门线不存在都没关系,但如今英德这般呢?门线就是个决定性事物。
英德大战的慢镜,有俯瞰角度的镜头,有球门背后的镜头,很容易看出是个进球,但对于裁判来说,他们的视野,他们的跑动,却未必允许他们看到这样的进球,在兰帕德吊门前,两裁判在哪里?拉里昂达刚跑到禁区弧顶外,他的正前方是双方五名选手,兰帕德和两位德国选手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旁边米尔纳和另一德国选手坐在地上,米尔纳刚被绊倒不到一秒,兰帕德已经吊门。
注意看拉里昂达的动作,他姿态放低,显然盯着米尔纳被绊倒,但看到球似乎有被英国选手重新拿到的可能,立刻抬头。从球门背后的镜头可以看到,球弹了第一下的同时,兰帕德从拉里昂达正前方跑过,因为兰帕德看得最清楚。但上文提到拉里昂达的正前方有五名选手,他们形成了一个视觉阻隔区,他们是否让拉里昂达根本无法看清这球第一下的落点?完全有可能。
拉里昂达最倒霉的地方在于,他跑到了一个根本不适合观察这球到底进没进的地带,当然他也没办法,谁知道这球以这种方式进门。
中超金哨孙葆洁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比赛速度极快,对抗更加激烈,确实裁判工作对于足球运动影响越来越深刻,他有些责任已经无法完成了,对裁判工作来说这是一个盲区,可能适当的加入一些辅助手段或者增加一些裁判人员是可以的。只要对足球发展有利,我作为职业人员一定支持。
一场足球比赛,裁判要关注太多东西:要注意球,注意球员,注意拿球队员,注意拼抢队员,要注意身前发生的情况,还得留心自己背后的情况,要注意场上的情况,还要注意场下的裁判、替补队员,甚至还得留意观众。我们都说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但是足球裁判却要在复杂的赛场上三心二意,甚至四心三意,想一点错误不犯,实在太难。
世界杯不仅仅是体育竞赛,它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如今的世界杯已经不单纯是一个赛事,无形之中它已经涉及到商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以一场足球比赛我们也不能单纯的只从体育竞赛的角度去思考。世界杯、奥运会都会有“东道主效应”。这届世界杯由于南非的糟糕表现,“东道主效应”似乎并不是很明显,但我们可以回忆一下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裁判们的误判登峰造极,东道主韩国队更是获益匪浅。16强比赛,托马西进球被吹越位,意大利最终0∶1不敌对手惨遭淘汰;8强战遭遇斗牛士西班牙,结果裁判的误判再一次成就了韩国队,莫伦特斯加时赛的头球破门被判无效,最终西班牙在点球大战中负于东道主,无缘半决赛。不过正是有了误判,才使得亚洲人第一次站在了半决赛的舞台上。
另外,“强队效应”和“明星效应”也早已成为世界杯的“潜规则”了。国际足联为保护赞助商利益、世界杯的经济效益、各大洲的利益及比赛的精彩程度而刻意保护某些球队及球员。世界杯裁判对每场比赛的判罚也会身不由己地要考虑到这些问题。而且每届世界杯国际足联也都会要求裁判有判罚的重点,都会有特别要强调的规则。比如早在本届世界杯开始之前,国际足联就说过要保护像梅西这样的技术球员;之前也有报道说裁判员在发愤图强学习各国语言中的脏话。这些都为本届世界杯裁判的判罚定下了基调。
再小到每场比赛,裁判员也都会为自己本场比赛定下判罚的宗旨或者说准则。是为了让比赛顺利进行哨子响得要少一点呢?还是为控制某队的粗野行为而先入为主,开场就吹罚得非常严厉,把粗野动作扼杀在摇篮里呢?西班牙的一场半决赛和一场决赛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班牙与德国的半决赛就创造了世界杯史上最干净半决赛。尽管西德大战中频繁出现双方球员拼抢倒地的场景,但裁判好像有意创造一个奇迹。这样就诞生了1970年世界杯以来最干净的一场半决赛,全场比赛裁判甚至没有出示一张黄牌和红牌。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红黄牌制度被正式引入。此前40年的半决赛中都出现了至少一张黄牌。
西班牙与荷兰的决赛中英格兰籍主裁判霍华德·韦伯出示了1红(累计2黄)14黄!创造了世界杯有史以来最“肮脏”的一场决赛。从上半时第15分钟范佩西侵犯卡普德维拉开始,韦伯在随后13分钟内又连掏4张黄牌以示树立自己的执法权威。下半场范布隆克霍斯特和海廷加又在短时间内申请黄牌,此时7张黄牌已经打破了1986年阿根廷3:2击败德国队时全场出现6黄的世界杯决赛黄牌纪录,当然这还没有完结。罗本、范德维尔、马泰森、伊涅斯塔和哈维也都进入“黄牌榜”。值得一提的是海廷加第109分钟再度染黄,从而让韦伯掏出了红牌将其驱逐,这是本届世界杯淘汰赛阶段的第一张红牌!也是世界杯决赛历史上的第五张红牌!全场两队球员共13人染黄,甚至超过2006年由俄罗斯裁判伊娃诺夫执法的那场葡萄牙与荷兰(共12人得牌)的疯狂发牌大战。1红14黄也成为2010南非世界杯单场黄牌和出牌数最高的一战,超越了智利与瑞士那场9黄10牌的记录,单届24张黄牌也是荷兰队在征战世界杯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裁判就是全民公敌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裁判的作用原本是维持场上秩序,让比赛顺利、公平地进行。但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呢?球员、教练、甚至球迷都视裁判为敌人。要与之“斗法”,给裁判“找茬”,对裁判施加各种压力。裁判则要通过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去识破这些“伎俩”。裁判要分辨出是否是假摔,发现隐藏或掩饰很深的“小动作”,还要尽量排出来自球员、教练、观众的诸多干扰。
孙葆洁在评价本届世界杯首个比赛日两名亚洲裁判的表现时,认为伊尔马托夫要强于西村雄一。他说:“法国队几次对乌拉圭的犯规都是一种试探,裁判没有加以制止,如果裁判不制止,球员的心态就会起变化。造成小范围内局势越来越复杂,西村雄一应该想办法维持秩序……总的来说伊尔马托夫的表现更好一点。”这其实就是一种球员与裁判的“斗法”。为了判断裁判的执法尺度,他们会不断地试探。你松他就动作大一点,你严他就收敛一点。教练员在场边对裁判的怒吼、对第四官员的牢骚不断,也都是为了给裁判施加压力。无论多么优秀的裁判员都多多少少会受到这些“反抗”的影响。
此外,本届世界杯对裁判员还多了一个新考验——呜呜祖拉。为了排除噪音的影响,国际足联在裁判员训练的时候还特意增加了“抗干扰”的内容。在训练场中,几个高音大喇叭竖在两个相邻的体育场中间,播放着“嗡嗡嗡嗡”的声音。意大利金哨罗塞蒂坦言,千万个大喇叭对裁判的执法产生了直接影响,“这是肯定的,这里的赛场非常吵,但是你有什么办法?作为一个裁判就是应该适应比赛。我只能强迫自己,用两三分钟去适应,最多也就两三分钟了。”但是裁判员在90分钟的比赛中如果稍微被这样的“嗡嗡”声影响就可能酿成难以弥补的错误。
错判后的日子不好过
参加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裁判员,无论主裁还是边裁,他们只要在87人大名单中,无关执法场次,都可以收到5万美元的报酬。这是人人平等的大锅饭,他们要过的是自己良心这一关。罗塞蒂和韦伯都不否认裁判员会犯错。“我们经常在比赛过后也会看录像。当发现自己的判罚出现偏差时,心里会很愧疚。我们补救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纠正错误,在跑位和观察等方面不断提高,力求下一场比赛更准确。”韦伯说。
但是,有时候眼睛也会背叛良心的,瑞典裁判汉森就是典型例子。没错,汉森就是把亨利的手球吹进爱尔兰大门的“鬼裁”。这次,汉森也来到了南非。他渴望在世界杯赛场上吹响自己的银哨。但是两周过去了,汉森一次上场的机会也没有得到。他每天跟着同伴操练,在每个公布裁判执法轮次的日子,等候被召唤。但一切都没有发生。“那已经是去年11月的事了,人们还没有忘怀。”那场比赛之后,坐在更衣室里,汉森哭了,“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我的泪水,充满着复杂的味道。”汉森强调,那场比赛除了这个手球判罚,一切几乎完美。但是,对错就在瞬间,事后就没有机会弥补过错了。在这届世界杯中,汉森一直未能得到主哨机会,只是作为第四官员站在场外。
是的,这个行业就是这么无情。一失足成千古恨,误判的下场还很残忍,甚至受到死亡威胁。
误判兰帕德好球的乌拉圭主裁拉里昂达不仅被提前送回家,还被球迷恶搞。“拉里昂达被英格兰球迷枪杀了!”这条假新闻不知代表了多少英格兰球迷的意愿。其实,乌拉圭籍主裁判也是受害者。据报道,他当时4次向边裁求证,边裁说了4个“没进”。据说,拉里昂达通过录像看到兰帕德的进球越过球门线有“1英里”时失口惊呼:“我的天啊!”
而意大利名哨罗塞蒂的日子更加不好过,对特维斯的越位球的错判后被送回家,意大利足协勒令罗塞蒂下赛季只能去意乙工作。曾执法过2008年欧洲杯决赛的罗塞蒂无法忍受这一奇耻大辱,索性扬言退役。
执法决赛的英格兰人韦伯也曾受死亡威胁。
2008年欧锦赛,在波兰与奥地利的比赛中,韦伯给了东道主奥地利一粒点球,让波兰眼看到手的3分转眼变成1分。赛后,韦伯成了波兰的全民公敌,波兰总理曾公开宣称:“我真想杀了霍华德·韦伯。”当时还有人在网上悬赏25000英镑买韦伯的脑袋。对此,韦伯自嘲:“若价格再高一点,我宁愿选择自杀。”
误判固然会使比赛的公平性大打折扣,但我们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这些错误,用乐观的心态去看淡这些错误,毕竟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津津乐道的足球话题和难以忘却的有趣回忆。像“英德进球悬案”、“上帝之手”一样名垂青史。我们能做的只有期待国际足联能启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来弥补这些局限性,尽量减少错判、漏判的出现。让世界杯给我们留下一种没有遗憾的美好回忆。
栏目主持:胡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