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一遇难舍奇缘
2010-09-28石器爱好
石器爱好
偶然一遇难舍奇缘
石器爱好
工作之余,我喜欢收集石器。2007年盛夏,在浑善达克沙地工作途中,我偶然发现几块散落的石头,颜色土黄,外层包裹着泥土,出于好奇便将之带回。在闲暇之余的品味把玩中,我忽然发现这几块毫不起眼的石头竟然大有文章,经过不断请教询问、查找资料,才知道它们是骨骼化石。
由此开始了我的动物化石发现与探索之旅。在工作之余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本地区地质地貌及其成因:“浑善达克沙地至少形成于晚第三纪。当时受暖干亚热带动力高压控制和较弱东亚季风影响,出现温暖干旱荒漠,半干旱草原及木森林草原之间的环境变化,形成亚热带红色季风性沙漠沉积。第四纪,受东亚季风及其变迁影响,环境在温带荒漠草原至森林草原之间波动变化,出现一系列活化,沙漠扩展与沙丘固定,沙漠收缩的波动过程,形成温带黄色季风型沙漠沉积。沙地中沙丘起伏,间有丘间低地和滩地,多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丘大部分为垄状、链状,少部分为新月状,呈北西向南东向展布,丘高10至30米,丘间多甸子地,多由浅黄色的粉沙组成。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汇集入小河。“
2009年7月上旬,我又一次前往浑善达克沙地,在一沙丘上部,几块裸露的骨骼化石豁然跃入眼帘。随着不断的寻找,周边大量裸露的、半掩埋的化石一一进入我的视线,我几乎惊叫起来:“我发现了大量化石”,这一发现使我惊奇、惊喜。我按下心来,仔细观察这里的环境:丘高约有20多米,表面覆盖黄沙,黄沙下面是厚厚的红褐色黏土层,乔灌木和多种草本植物稀疏的生长之上,受雨水冲刷形成一道道的沟壑,骨骼化石就存在于沟壑及旁边。站在沙丘上看地形,这里好像是一条古河道,不远处一条小河“哗哗”地淌着流水。凭着一点点少的可怜的知识,我知道该地是化石分布区域,进一步推测,估计掩埋于地下未经发现的仍然为数不少。在发现的化石中,有牙齿化石和特征明显的骨骼化石,还有部分夹杂植物纤维样的石头。我看准一块半裸露的化石,用了半个小时,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层,发现是一块残缺的胫骨化石,长度大约有30厘米,遗憾的是已风化、裂开,其下还有叠压的化石,受条件制约无法挖出,只好留了图片资料后掩盖起来,只带回了几块裸露的、具有明显特征的骨骼化石。我深知这些骨骼化石的宝贵,懂得它的研究价值,无论是对生物进化方面,还是这一地区的地质变迁,乃至科学考古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回来后的几天,我开始恶补化石知识,上网查阅资料、对照比较,对带回的化石有了初步了解。通过比对牙齿化石,我推断其为哺乳动物化石,其他为跗骨、胫骨、尺骨和髋骨等骨骼化石,那些夹杂像植物纤维样的疑似粪化石 (没有明显特征,留在原地),但是这些化石具体是什么动物就不知道了,更无从了解它们离我们有多遥远。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 牙齿化石
2 胫骨化石
3 牙齿化石
4 管腔内的结晶体
5 残缺的胫骨、髋骨、尺骨化石
6 土层下的跗骨化石
根据回来的路途中存在火山沸石,该地具有红褐色土壤,及形似古河床的地形分析,我推测该地远古时可能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它们在古河边饮水、觅食时,或陷入泥中不能自拔,或突遇袭击导致死亡。最可能的情况是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造成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受到冲击,使动物大量死亡,不断飘落的火山灰掩盖了动物尸体,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逐渐变成化石,得以保存至今。在古河渐渐消失的过程中,河床显露,原本与古河道水平面略有差别的地表形成小山丘凸起,受长年累月流水的冲刷和风蚀,骨骼化石不断显现、解体、风化和滚落,从而形成了裸露和隐埋的、整体和个体的、集中和分散的、完整和残缺的分布形态。该地区现在还处于原生态状态,人类活动量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也比较得当。如有专家或专业人士,通过正当渠道进行合理的专业考察,相信会很有意义的新发现,也许会填补考古方面的某些空白。
偶然一遇,难舍奇缘,在今后发现和探索化石的实践中,我想我会不断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快乐、悟到更为永恒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