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场门神”—金属探测仪的性能测试及思考
2010-09-27张弛
张 弛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江苏南通 226001
对“考场门神”—金属探测仪的性能测试及思考
张 弛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江苏南通 226001
考试作弊手段呈现高科技化趋势,考试作弊问题广受关注。在考场检查考生是否携带作弊工具通常使用的是对金属或电磁信号加以检测的仪器,例如金属探测仪。笔者对金属探测仪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主要包括:测试对含金属的不同物品的检测距离,测试对含金属的不同物品的检出率,测试对电磁波的检出效能等。测试结果表明,当前预防和探查作弊行为的现状尚不容乐观。
金属探测仪 性能 测试 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人们对考试公平问题空前关注,作弊是导致考试不公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高考中辽宁松原的大规模作弊案曾引发了社会各界很大的震惊,此后,湖南娄底、新化等地又先后揭露出有部分考生利用传感器等工具在高考中作弊;而诸如全国司法考试等成人类考试也屡屡被查出有人使用高科技手段作弊。在某些地区,作弊行为已比较猖獗,人们对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开始担忧。从表面看,组织或参与考试作弊,是对考试实施工作形成了挑战,但从深远看,它更是对考试公平的极大威胁。毋庸置疑,如果学生的作弊行为得逞,轻易获取了本不该获取的分数,他们就可以享受到比自己实力更强的“同场竞技选手”的同等待遇。
笔者提出过“同分不同质”概念,即不同考生在答题时虽获得了相同的分值,但他们对试题所考查内容的掌握程度却并不相同,且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应该说,与考试相关的许多环节都可能促使“同分不同质”现象的发生,考试中作弊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考试作弊手段的科技化、隐蔽化,发现作弊行为的难度越来越大。很难说,被纠察出来的作弊行为就是全部的作弊行为而没有“漏网之鱼”。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漏网之鱼”越多,那么“同分不同质”问题也就越严重,考试的公平性也就越缺失,考试的检测、选拔等功能从而将遭到削弱甚至摧毁。因此,有效预防和查处考试作弊行为已是当务之急。
一般来说,高科技的作弊手段都需要借助电子设备,所以在考试场所探查作弊器械最通常的思路就是对这些电子设备线路所含的金属进行探测,或者对电子设备工作时发出的电磁信号进行探测。近年来,为了加大对考试作弊的预防和检查力度,多数地区的高考考点都已按规定配备了金属探测仪,以探测考生考前入场时是否携带了违禁物品,同时也便于在考试过程中对“特殊考生”进行再检查。究竟这些探测仪的性能如何,能不能真正发挥效用,从而把好“入门关”和“检测关”,有效预防和察觉作弊行为,有效阻止与此关联的“同分不同质”现象的发生?
二、对考场“门神”—金属探测仪的功能测试与相关推断
笔者于2009年参加了高考、司法考试等监考工作,有机会与考场专用的金属探测仪“零距离”接触,拥有了亲自测试和感受这些“神秘武器”功能的良好条件,以破解上述疑惑。
考场使用的金属探测仪通常有两种形状(如图1所示),分别是检测端为环形和检测端为条形的。据了解,环形的一种是早几年就开始配置在考点使用的,而条形的一种稍晚。据观察,笔者所在高考考点的这两种金属探测仪都贴有本市招生考试办专用的标签,并印有责任人的姓名,以显示这些仪器的专用性,同时也可能表示其质量有专人把关。
图1
首先,笔者对这两种不同外观的仪器进行了性能对比测试。以同一金属物品(如硬币)为被测对象,测试两种仪器因检测到金属而发出警报声(亦可调为振动)所需的最近距离。采用环形仪器时,测量的是金属物品中心与仪器环中心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采用条形仪器时,测量的是金属物品中心与仪器正面之间的垂直最近距离。笔者对每种仪器都选用了2~3个样品进行测试。经测试发现,这两种仪器的灵敏度无明显差异,对同一被测物品的检测距离有的稍近些,有的稍远些,没有统计规律。仔细观察仪器外表又发现,这些仪器的灵敏度其实是可以调节的,产品的后盖上有明确的文字说明,只要利用螺丝刀打开后盖,即可进行调节。由于笔者没有必要的工具,无法将这两种仪器调至同一状态(例如,同时调至最佳灵敏度状态)作进一步比对测试。但是,结合了对周围其他监考教师测试仪器时的观察,笔者认为,这两种仪器在使用上应该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可能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考点,这两种仪器是不做区分,随机发放使用的。
不过,笔者还是注意到这样两个细节。一是由于环形测试仪的测试环直径相对于条形仪器的测试棒长度短很多,所以在对被查对象进行实际扫描时,环形测试仪每次所能扫过的面积就比条形小了许多,要完成同样的检测量,使用环形测试仪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也可能正是新产品要做成条形的原因。二是部分仪器“过于警觉”,一开机就叫个不停,或在测试到金属后警报声就停不下来,这些仪器还恰巧都是条形测试仪,不过对这些仪器进行反复开、关机,或给予稍重些的拍打后又能正常工作了,可能是线路接触方面存在问题。
鉴于以上两种仪器总体上的灵敏度差异不大,又由于笔者所领取到的是环形测试仪,于是,接下来的测试过程均借助环形测试仪完成。
第一,测试对含金属的不同物品的检测距离。笔者选择了包括回形针、硬币、金属纽扣、手机、建筑物表面(可能筑有钢筋结构或内有电线穿过)等多个被测物。经测试,物品的大小对测试距离有一定的影响,小的物品需要在约6cm的距离才能检测到,而大的物品,例如建筑物表面,则在15cm开外就能检测到。这说明,检测距离应与物品中金属的实际含量有关。
第二,测试对含金属的不同物品的检出率。正如前面所验证的,像建筑物表面、手机、硬币等金属实际含量较高的物品,金属检测仪能100%测出。而某些较小的物品,则在扫描过程中有“蒙混过关”的可能,如果扫描速度稍快,像回形针、订书钉、某些含金属的文具往往不会引起测试仪的警报。这也就意味着,在考场检查学生时,有放过“投机分子”的可能性。再更换物品实验,结果更令人吃惊:笔者所使用的一支钢笔,笔套上端和笔杆前部都镀有银白色金属,但笔者所用的金属探测仪却探测不出,于是又更换了5只金属探测仪进行检测,其中仅有1只作出过反应,且反复重复实验时,测出率仅在50%左右;另外,钢笔的笔芯、圆珠笔的笔芯也都是纯金属制作的,经测试,它们也能轻易逃脱金属检测仪的“视线”,将被测物从测试环的一面穿过再到环的另一面,整个过程中,警报声都不会响起。以上几个被试所使用的金属尚且都是“宏观量”的,却不能被检测出,这不能不令人“遐想”:如果就使用这么多量的金属,足以制作一部功能完整、拥有复杂微电子线路的精良作弊器械了,考生带着它们不是可以毫无阻拦地入场了吗?何况,随着工艺不断的改进,许多电子器械的金属用量已经非常稀少了,面对它们,金属探测仪无异于被蒙着眼睛的警察。
第三,测试对电磁波的检出效能。笔者以自己的手机为测试对象,发现它在关机状态时,被检出距离约为15cm,处于待机状态时,多数情况下的被检出差距也是约15cm,但不是很稳定,有时可以突然明显增大,例如可以超过20cm。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待机状态的手机也会不时通过电磁波与外界联系(这一点可以依据生活经验来佐证:将待机状态的手机放在收音机或电视旁边时,喇叭的音响中偶尔会出现嘈杂声,电视的图像偶尔会发生些许扭曲),手机处于发射或集中接收电磁波的过程中,金属探测仪的检测距离就可以增大,“灵敏度”相对增强了。为进一步验证,笔者再将收发信息时或拨打电话时的手机作实验,结果表明,检测距离确实大大提高,最远可以在60cm处被测出,探测仪的“灵敏度”相对增大了约4倍。这说明,金属探测仪是可以对电磁波进行检测的。
三、需指出的问题
据了解,笔者所在地区高考使用的金属探测仪是按考场数来进行配置的,即招生考试部门存量就这么大,基本没有剩余。另外,包括我市在内的许多城市,金属探测仪仅配备到高考考场,其他重要考试(例如中考)尚未能配备,这应该和金属探测仪数量不足有关。
另外,由于规定的考生入场时间为5分钟,这也包括考生从场外警戒线走到考场内的时间,如果考生路途较远,或考生在路途上自行耽搁,时间就更紧,所以教师利用金属探测仪对学生一一检查,任务是很“艰巨”的。若过于认真,要按要求上下、前后、重点程序“走”下来,根本来不及。于是有些时候,特别是到入场时间快结束时,检查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更像“走马观花”。
四、思考
通过对考场“门神”—金属探测仪功能的亲手测试,以及对监考过程中相关现象、问题的了解和观察,笔者感到当前预防和纠察作弊行为的现状尚不容乐观。
在测试中,有的物品虽含金属但不能被100%检出,甚至几乎检测不出;有的物品需要在慢速扫描时才能提高被测出率,快了就不行。这些都给予了作弊者和不法的作弊器械制造商许多可乘之机。需知,“我在明处、人在暗处”,作弊现象之所以猖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弊器械制造商对我们的检测原理和手段已了如指掌,他们完全拥有了我们的作弊检测器械的实物和相关制造标准,已事先拿着我们的检测仪器作了“反侦察”测试,他们有了“过关”产品才敢这么嚣张。某些媒体近期也曾揭露过一些相关内幕。
另外,根据笔者的测试,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更容易被测出,如果考生进场后再悄悄打开这些设备则很有可能逃脱检测。更何况,金属探测仪还不能100%正常工作,若在考场上它恰好失灵,结果又会怎样?
所以,金属探测仪似乎更像是起摆设作用的“门神”,它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心理震慑上,令存有作弊企图的考生望而生畏。俗话说“吓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胆大而细心(“反侦察”)的作弊者完全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如果作弊的规模和程度较大,这些可就是“大鱼”!严重的“同分不同质”风险令人不安。
为此,笔者呼吁,须进一步审视目前的反作弊仪器工作,并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要加强对更灵敏、更高效、更稳定可靠的反作弊仪器的研发工作,同时加强对这些仪器的保密工作,将其严格控制在考试部门,仪器本身和相关性能资料绝不外流;要增大各地考试部门反作弊仪器的配置程度,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能及时对有故障的仪器进行更换,并力求将其应用到包括中考在内的各项重大考试中去,还需确保仪器有专人保管、定期检修;针对非工作状态的作弊器械不易探测的问题,要加强场内、场外的配合,场外用大型精确的监测仪器作定位,发现了问题考场再作场内“精细化”探测;要适当延长监考员考前的检测时间,确保所有考生能被仔细检查过。
总之,我们只有想得更全,做得更细、更专,才能更有效防患于未然,预防与此关联的“同分不同质”现象的发生,确保考试的公正性。
[1]张弛.阅卷工作引起的“同分不同质”现象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4:57~58
[2]郎秋红,王猛.高考舞弊犯罪呈现高科技产业化[N].江海晚报,2009,6,17
[3]吉林松原两女教师售学生家长高考作弊器被拘[EB/OL].http://unn.people.com.cn/GB/14780/21697/9454460.html
[4]吉林高考状元市舞弊成风[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2733/9451803.html
[5]湖南娄底高考舞弊学生将传感器装在牙齿上[EB/OL].http://news.qq.com/a/20090806/000904.html
[6]湖南破获新化高考作弊案抓获10余人[EB/OL].http://news.qq.com/a/20090804/000442.html
2010-05-31
张弛,硕士,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