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块状经济下产学结合的“双链双群”战略模式
2010-09-26徐盈群
□林 明 徐盈群
浙江块状经济下产学结合的“双链双群”战略模式
□林 明 徐盈群
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为区域性的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产业资源,从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角度,高职院校应该培育的是一种获取、累积、整合和传授职业技能的能力。以产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为手段,基地为平台,把学校的专业群资源与企业集群内的产业链及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双链双群”战略,是增强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有效模式。
块状经济;高职院校;双链双群;产学结合;核心能力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能力理论成为企业战略理论的主流理论之一。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提出企业最为本质的东西是能力。一个企业之所以具备强势竞争优势或者竞争优势,关键是因为其具备了自己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现,其渗透在组织之中,具有难以模仿性、价值性、异质性等特点,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因而具有长久性,可能支撑企业长期的持续性竞争优势[1]。从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培育的是一种获取、累积、整合和传授职业技能的能力。由于职业技能的载体是学生与教师,而教师又是为培养高技能的学生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最终核心产品是高技能的学生,那么,判断高职院校核心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看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是否能为区域性经济建设服务。区域性的高职教学是为了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应用性技能人才,是为当地的经济服务的[2]。以产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作为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已经为高职教育领域所认同。当前,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块状经济正成为浙江产业发展的模式,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体现为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3],以宁波为例,已形成了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石化、高档纺织服装等五大重点优势产业的产业集聚区,并将逐步建立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软件及服务外包、医疗及保健设备等五大新兴产业。那么,在浙江(宁波)块状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培育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以宁波的块状经济为背景,通过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省示范校建设中,如何依托宁波地方的产业资源构建产学结合的“双链双群”战略模式进行分析,探索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这将有助于丰富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理论,并为那些同时具有工科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的不同大类专业资源的整合路径及产学资源的整合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产学结合的“双链双群”战略
“双链”指的是,块状经济(企业集群)下的产业链和企业价值链。“双群”指的是,企业集群和专业集群。其中,专业集群运用了企业集群的概念,指的是学校各个具有不同职业技能内容的专业群集聚在一起,分工服务于同一个产业链或企业价值链的活动。产学结合的“双链双群”的战略模式指的是,以产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为手段,基地为平台,把学校的专业群资源与企业集群内的产业链和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学促产、以产促学、产学交替、产学融合,培育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最终实现地方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当前,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同时具有工科类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的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两大类专业资源整合和产学资源如何融合的问题。那么,首先需要识别和构建学校的优势专业资源,并以优势专业为基础,建立优势专业群。其次以实践性教学为手段,实践基地为平台,实现优势专业(专业群)资源与企业的岗位群(处于企业价值链上的不同活动)的资源的融合,即专业群与企业集群的融合。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图1显示了该校的产学结合的“双链双群”的战略模式。
(一)校内优势专业群的建设
专业群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将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突出特色专业。校内优势专业群的建设以现有龙头专业的建设为切入点,把相关专业纳入同一专业群中,形成专业共用资源利用的范围经济。例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工商结合的学校,其经济管理类的优势龙头专业有营销(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际商务 (浙江省重点专业)、物流、应用英语(商务方向)、投资理财专业(省重点专业),工科类的优势龙头专业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宁波市重点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围绕着这些优势龙头专业,已经形成了商贸类优势专业群、财经类优势专业群、机电类优势专业群等。以商贸类优势专业群为例,它是以营销专业为龙头的,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为支撑的专业群。整个商贸类专业群形成的专业共用资源利用的范围经济体现在:公共的教材和课程资源(包括作为技能培养载体的项目、案例、产品、服务等),公共的教师资源,公共的生员,公共的教学设施,公共的实践平台(实验、实训与实习基地)。
(二)专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融合
高职院校依据块状经济下制造企业所处的行业技术背景,以实践性教学为手段,实践基地建设为平台,围绕着同一产业链或企业价值链的活动,进行工科类与经济管理类两大专业群之间的资源整合,即在实现专业集群的同时,实现专业集群与企业集群之间的融合。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长期以来,经济管理类专业群与工科类专业群所依托的产业背景和块状经济不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产业背景是服装业(例如,雅戈尔)、港口服务业(各类国际贸易公司、物流公司)、现代连锁经营业(例如,必胜客)、金融业(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类公司)。工科类人才培养的产业背景是传统制造业,如模具、文具类,小家电类,机电类及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动漫、软件设计与开发)。由于经济管理类与工科类专业之间的互不来往,一方面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不能发挥教学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一专多能、既懂得经济管理知识又懂得技术的高技能的人才。因此,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提出,通过工商混合专业的办学模式,依托浙江(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把经济管理类专业资源和先进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资源相结合,共同服务于某类产业的战略发展模式,并依据现有的专业资源和产业资源,重点进入宁波余姚、慈溪的家电产业与宁海的模具产业。这种通过产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围绕着同一产业链或企业价值链的活动,实施专业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整合,目的是培育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产学合作的“双链双群”的战略模式,有利于形成有限教学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培育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从而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1.围绕产业链(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进行产学资源的融合。产学资源的融合,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是高职院校两大类专业群与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链结合(如图2),其中,模具、电子类等专业组成的工科类专业群进入制造产业的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商贸、财经类专业群组成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进入整个产业链,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与制造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岗位群的工作)相结合(见图3)。依据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企业价值链模型,企业价值链上的基础活动包括进料后勤、生产、发货后勤、销售与售后服务,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财务、计划等)、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与采购。与制造企业的价值链上的活动相关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企业管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同时需要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技能和工科类专业(知识)技能的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主要有会计核算、采购、生产与销售。那么,依托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实现专业群资源与产业(企业)资源的融合,存在着两种模式:(1)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个具体活动并不是同时需要掌握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工科实践技能。对于企业的这类活动,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并不同时进入。而是依据企业不同活动对不同专业技能的要求,分别进入不同的活动中。这种不同专业融入企业价值链的不同活动的模式,不能形成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但是可以形成专业群资源与产业(企业)资源的融合。(2)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个具体活动需要同时掌握经济管理类技能与工科实践技能。对于企业的这类活动,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可以一起进入,实现专业资源的整合的同时,实现产学资源的整合,增强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以模具行业的制造企业的价值链上的生产活动为例,同时需要掌握工科类的制造技能又需要掌握管理技能,那么,模具专业可以与企业管理专业进行专业资源的整合,共同培养既懂得模具制造又懂得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可以把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工科类知识与管理类知识结合在一起,例如,《产品开发过程与管理》、《机械制造过程与管理》等。
2.以实践性教学为手段、实践“基地”为平台进行产学资源整合。区域性块状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参与区域性企业集群内分工协作,以自身研发优势和理论教学的优势,为处于不同产业链位置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智力及设施等资源。区域性的块状经济的企业集群存在着大量的产品链的上下游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产业分工关系,集群的规模越大,这种分工就越细,则越能够实现专业化生产。块状经济下的产业分工能够为处于不同分工的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高度专门化的部件、原料、机械设备、研发、服务、人力等资源。那么,对于区域性高职院校来说,它可以从产业集聚区获得的实践性教学资源有:专业建设资源,课程资源,学生资源,教学场所、设施等资源,教学管理的资源等[4]。产学合作的实践性教学促进产学资源融合,它包括学校的学生资源与企业员工的融合,教师和企业技师的融合,教学设施与企业的经营设施相融合,从而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为了能够积极为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和有效地利用企业集群内的产业资源,在产业集聚区周边或在产业集聚区内,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学校内部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或者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实践基地,或者与产业(协会)合作在产业集聚区内共同建立实践基地等,可以缩短学校与产业及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强学校实践教学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结合。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引入多方的投资主体和多边共同治理的模式,坚持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原则,确立了多种与企业、行业、政府等共同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模式。具体做法有:(1)进厂建室。例如,2006年学校投资近200万元与宁波生命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将企业的生产车间改造成教学型生产车间,可将模具生产与管理结合,并实现模具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为企业的生产服务。(2)引厂进校。例如,2007年与美国通用电气合作(由该公司投资1400万元),在学校的电子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了GE 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室。(3)官、产、学合作办学的宁海模具城实践基地。例如,2004年与宁海县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在宁海模具产业园区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该基地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其中厂房8000多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亿元,2007年建成使用。在宁海产学研基地内建有模具数控实训基地,同时在周边建立了9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完成机电类专业和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 (例如,电子商务、物流、财会、企管等专业)的认识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借助这个大平台,在实践教学中促进了学校与产业(企业)在技能鉴定、研发、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深度合作,在实践教学中实现了为产业(企业)服务,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校的核心能力。
结语
浙江块状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在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下,如何培育自身特色的核心能力已经成为各个院校正在努力做的事情。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强调的是一种获取、累积、整合和传授职业技能的能力。核心能力的培育,需要以产学合作的实践性教学为手段,并通过实践基地的平台,在为块状经济服务中,实现学校专业群资源与产业资源的融合。在产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可以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模式。首先,以点带线,即通过龙头优势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的专业资源与产业链或者企业价值链的资源融合;其次,以线带面,即通过专业群带动专业集群内的处于不同位置的专业群的进入产业链和企业价值链,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结合。为了有效地促进专业资源的整合与产学资源的融合,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合作产业和企业的选择。在选择合作产业及企业时,要寻求与优势专业(专业群)相同或相关的行业与企业,因为,在相关技术领域内具有经验的伙伴之间的联盟会使知识 (技能)在组织间转移更有效。如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知识(技能)的关联性大,那么高职院校更可能从合作企业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这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吸收能力。(2)以优势专业进入企业价值链中的核心业务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资源依赖,发挥学校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3)在专业资源融合中,需要注重专业的柔性,即专业特色与多技能的协调,这样有利于在当前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下,增强学生的一专多能,提高就业能力。(4)建立产学合作中的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高职院校需要依据自身专业资源和地方块状经济的产业特色,有选择地与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为了确保产业资源获取的动态性,对于不适合合作的企业,还要规定一定的退出机制。
[1]Prahalad C.K.,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56-60.
[2]蔡泽伟,姚奇富.高职教育要为现代制造业培训技能型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7(1):64-67.
[3]唐根年,徐维祥,汪少华.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绩效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03(4):23-26.
[4]徐盈群,林明.浙江块状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中的产学结合研究[J].职教论坛,2009(8):42-45.
责任编辑 徐惠军
林明(1972-),男,管理学博士,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组织创新;徐盈群(1965-),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b05104)的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人:徐盈群。
G712
A
1001-7518(2010)09-0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