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积模拟方法在Bonaparte盆地的应用

2010-09-25

中国海上油气 2010年2期
关键词:沉积相层序三角洲

吕 明 王 颖 徐 微

(中海油研究总院)

沉积模拟方法在Bonaparte盆地的应用

吕 明 王 颖 徐 微

(中海油研究总院)

在有一定的钻井资料但地震资料分辨率不高的情况下,尝试借助沉积模拟方法对澳大利亚Bonaparte盆地某研究区进行了平面沉积相编图和储层快速评价工作。根据钻井岩心、岩性、古生物年龄、古环境等资料,在研究区Elang组—Frigate组识别出了3个层序界面,确定相对海平面呈脉动上升变化;通过类比分析,认为研究区沉积为水进型三角洲河口湾体系,主物源在盆地东南方向;输入这些参数进行沉积模拟,得到了研究区岩性及沉积结构的时空展布特征,并以此指导平面沉积相图的编制。研究区具有湾内潮控、湾外浪控,高位潮控、低位浪控,近源扇三角洲与相对远源三角洲共存的复合型沉积特点。将沉积模拟方法用于储层研究,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储层快速评价的有效方法。

沉积模拟 沉积相编图 储层快速评价 Bonaparte盆地

Bonaparte盆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区中段,面积约27万km2(图1)。研究区位于盆地西北部靠近陆架边缘处,主体位于Sahu l向斜,东部为Sahul台地,东南部为Petrel次盆,南部为Londonderry高地[1],面积约4 200 km2,水深大多在200 m以内;研究区内及周边有不少钻井,并有二维及部分三维地震资料覆盖,现已发现油田和气田各一个。

Bonaparte盆地是典型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叠合裂谷盆地,具有由若干凹陷和隆起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并且早期构造线呈NW向,晚古生代后转为NE向[2]。盆地自下而上依次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3]。前人的沉积研究多体现在区域上,认为早期为浅海—三角洲沉积,中、晚期为河流三角洲—边缘海沉积[3-4],研究精度尚不能满足目标评价的需要,且在物源方向、沉积类型上还存在分歧。

图1 Bonaparte盆地研究区位置图

虽然研究区钻井资料较多,但现有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且研究层段的厚度小,内部反射结构不清,难以用地震相进行平面沉积相编图。因此,笔者探索用沉积模拟方法辅助进行研究区中生界上侏罗至下白垩统目的层段(Plover组—Flam ingo组)平面沉积相编图及沉积模式、沉积演化分析,以期在有限的条件下为海外探区快速评价提供更可信的信息。本次研究中,利用岩心(层理、构造、遗迹化石)、古生物、岩石、测井、地震反射、构造与地形演化、水系及物源等资料,编制了22口井的层序及沉积相分析图、连井对比图以及区域地震层序及沉积相解释剖面等大量基础图件,保证了沉积模拟中有关沉积模式、沉积类型、海平面变化、物源方向、沉积物供应量等参数的合理选取。

1 沉积模拟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

除了描述以外,现代地层和沉积学研究的另一主要任务是利用少量不规则分布的样本来预测岩石类型、结构、分布、岩石物理性质等。然而,如果没有客观标准和方法来评估多种解释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那么这种预测的价值就不大。但是,对于是否存在这种客观标准和方法,能否通过模拟的方法来进行评估,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Bu rton等认为地层数值模拟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5],因为地层资料的信息量不足和存在非唯一性,不同作用参数的组合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即使根据传统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假设和原则进行这种反演也是不可能的[6]。

但是,Cross认为只有在下列5种情况下进行反演才是不可能的[6]:①作用参数不是独立的(一个作用能替代另一个作用而产生同样结果);②作用及响应体系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或缺少基本的约束条件;③不同位置的地层信息没有联系;④正演模型很差不能模拟真正的作用及响应体系;⑤未正确测量或解释观察数据。基于对地层性质和沉积作用及响应体系的不同理解,Cross认为地层含有足够信息量,用定量方法重建盆地历史可行。这些不同的理解在于:①地层不仅是“大事件”的记录,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某些低幅、单向变化的作用要比高幅、间歇性、低频、偶发、“灾变性”的事件产生更显著、更广泛和更有意义的标志。②从四维地层的视点,时间是连续和完整的,在地层记录中没有缺失的时间,完整的时间以地层和地层不连续面或无沉积面为代表,岩石与面有相等的意义,无论何种成因的沉积间断(侵蚀或无沉积)都携带有该时间段其它位置上的岩石实体的属性信息。③地球上的各种作用不会突然全部停止。④沉积过程遵守物质守恒原则。⑤地层的作用及响应体系并非过于复杂而不能模拟,尽管有众多的作用变量、复杂的反馈循环和非线性的相互关系,但地层却并不复杂。复杂的地层实际上是高度有组织的,仅含有相对少的、规则的、重复的地层形态。地层的规则性是有组织的沉积形态与地层控制下的改造作用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改造减少了原始沉积的变化性。⑥地层作用参数的组合不能互相替代而产生完全相同的地层响应。这些不同的理解为使用模拟的方法重建沉积史,进行层序及沉积相的连井对比和平面分布特征的预测提供了科学基础。

为此,Cross领导研究小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层序及沉积相的计算机模拟工作,至90年代已成功地根据野外露头获得的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沉积物供应等参数正演模拟出形态、厚度、相序等都与之相似的二维地质剖面。这些工作不仅验证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许多原理,而且显示了计算机模拟方法强大的预测功能,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代表着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近年来许多软件公司也在着手开发这方面的软件,现在的软件可以根据钻井、地震中获得的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沉积物性质和数量、物源方向、构造和地貌等参数正演或重建研究区三维的地层、岩性(砂岩或泥岩)分布及变化情况。

沉积模拟方法应用的关键主要体现在输入参数选取和结果解释及应用两方面。笔者根据研究区钻井资料多、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现状,提出了沉积模拟方法应用的技术路线(图2):分析地质背景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确定基本沉积类型和物源方向;结合古生物年龄资料进行单井基准面旋回和层序划分、连井层序对比,结合区域地震剖面建立层序格架,确定沉积速率;根据古生物和区域地震剖面沉积中心变化情况分析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根据这些参数及相关构造图进行沉积数值模拟;根据沉积模拟结果,结合等厚图和地震属性图建立沉积模式,进行沉积相对比及平面沉积相编图,完成储层预测。

图2 沉积模拟方法应用技术路线图

2 沉积模拟参数分析

2.1 层序划分与对比

参照Cross提出的基准面旋回识别模式[7],结合研究区地震剖面上的削蚀、上超等不整合层序界面的识别特征和钻井在盆地中的相对位置信息,利用测井曲线(主要是自然伽马)反映的地层叠加方式和岩性组合及突变,以及古生物缺带及年龄等资料进行基准面旋回和层序划分。在研究区22口井的Plover组—Flam ingo组中识别出了6个层序(表1),每个层序的延续时间在3~7M a,属于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Vail的三级层序[8]。

SB 1界面属于中侏罗统Plover组顶界,为全区可追踪的较大层序界面,区域地震剖面上可见对下伏层的明显削蚀,具有约15 M a的沉积间断(如Tam ar-1井)。SB4界面通常表现为由砂岩到泥岩的突变面,并普遍伴有约10 M a的沉积间断(图3)。SB5界面多与一套砂岩的底界面有关(如Iris-1井),在没有砂岩的井中也可表现为由前积到退积的转换,或泥岩颜色由深到浅的转变(图3)。

表1 Bonapar ter盆地层序关系表

基准面旋回的表现形式因钻井位置而异。S3层序多表现为1个完整的中期旋回,且在凹陷部位或凸起带上相对较低的鞍部,上升、下降半旋回转换面处的深水泥岩较发育,反映了三角洲前缘或滨海滩坝与浅海为主的沉积特征(如图3中Bu ller-1、Capung-1A井);而在向斜边缘或凸起带相对较高的部位,则泥岩多位于层序上部,使下降半旋回部分不发育或不明显,反映了分流河道或潮道与滨海为主的沉积特征(如图3中Buffalo-1、Krill-1井)。

古生物(主要用沟鞭藻)年龄资料为研究区层序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层序界面常表现为古生物年龄的间断面,有时在大不整合面处由于再沉积的存在还会出现年龄反转的现象,如Capung-1A、Buffalo-1、Krill等井在SB1附近上部测得年龄为169 M a,而下部测得为163或167 M a (图3)。

总的来看,Plover组的年代跨度有40 M a,属于Vail的二级层序[8]。Tam ar-1井揭露自下而上2个由深到浅的大旋回,包含4个三级层序,井中揭露了其中的3个。Elang组是一套砂岩为主的岩石地层单元,厚度100 m左右,年代跨度约5M a(160~165 M a)。该组内部具明显旋回性,可分为S2、S3、S4等3个层序,其中S4层序的上升半旋回属于Elang组,下降半旋回属于以泥岩为主的Frigate组。S2与S3层序大致以163 M a为界,表现为2个较对称的完整旋回,而且层序厚度薄,侧向变化不大,反映当时盆地内地势起伏不大,属于构造运动相对和缓期。S4层序厚度侧向变化增大,反映当时盆地内局部构造活动增强,凹陷处沉降加速,隆起处抬升强烈,造成地层减薄甚至缺失;该层序在盆内凸起及周缘以上升半旋回为主,在低洼处则保存有较多下降半旋回。Flam ingo组(分为S5、S6两个层序)各井虽都以大套灰色泥岩为主,但地层厚度侧向变化大,同样反映当时盆地内有强烈局部构造活动。SB5界面上的浊积扇和SB6界面上15M a的沉积间断都与较大的区域海平面下降有关(图3)。

图3 研究区连井层序对比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1)

2.2 相对海平面分析

古生代至中生代晚期全球绝对海平面呈长期脉动上升趋势,最高点出现在白垩系中部,此后转为长期脉动下降[9](图4左)。研究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此不尽一致,可通过区域地震剖面和钻井岩性及古生物信息得到相对海平面变化。由于受到信噪比的限制,在研究区难以用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层序分析,但对于大的层序界面还是可以通过削蚀、上超等特征帮助识别。另外,利用沿盆地倾向的长地震剖面进行区域层序解释,通过沉降中心、沉积中心位置的变化也可分析研究区中—长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图4)。

图4示出的地震剖面中明显可见3个大的构造旋回,大致对应于古生代克拉通内断陷、中生代裂陷和新生代被动陆缘等3套沉积地层。从沉积地层厚度变化看,古生界二叠系的沉积中心在南部Petrel次盆;中生界三叠系厚度较小且未见明显沉积中心,推测沉积中心北迁至研究区北部更远处;侏罗系中部的沉积中心南移至Sahul向斜附近,上部地层厚度又变小,推测沉积中心曾再次北迁至现代陆架坡折之外;白垩系盆地边缘的沉积厚度明显加大,沉积中心又迅速南迁至Sahu l向斜以南;此后沉积中心随陆坡的推进而逐渐向北迁移,但新生界中新统以上又有所南移。根据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推断研究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是:二叠纪最高,三叠纪呈下降趋势;侏罗纪早、中期再次上升,晚期先下降然后又迅速脉动上升,至白垩纪中期达到最高;此后随陆架坡折的不断推进海平面逐渐下降,仅新生代中新世后由于盆地中心沉积速率的增大而发生过局部性的海平面上升。从钻井岩性特征看,Plover组向上泥质含量或泥岩夹层逐渐增多,至Flam ingo组则迅速变为大套泥岩,反映了侏罗纪末到白垩纪初沉积水深由缓慢增大到迅速增大的过程。

2.3 物源及沉积模式分析

据前人研究,Bonaparte盆地在中生代是一个由冈瓦纳古陆边缘破裂而形成的裂陷盆地,沉积中心在三叠纪偏北靠近蒂汶海,在侏罗纪南移至Sahul向斜、M alita地堑区[4]。由于古生代Petrel次盆的影响,盆地的南界向陆凹入约250 km,形成倒三角形或喇叭口状的海湾地貌形态。此地形与现今的Bonaparte湾在位置和形态上基本一致,而且从区域地震剖面看,侏罗系与新生界都是一套由陆向海前积推进的地层(图4),沉积格局相似,故适合用将今论古的方法研究目的层段的沉积特征。

图4 Bonapar te盆地区域层序演化特征及相对海平面变化图(区域地震剖面位置见图11)

研究区卫星图片(图5)显示,现今该区的陆架较宽(约200 km),在陆架边缘坡折以上有沉积物堆积,可见大致呈扇形或丛状的水道形态,反映出三角洲的特征。从水道的走向看,主要物源是来自有更大汇水范围的河流体系,这些河流可沿低洼处汇集并经Londonderry高地两侧海湾处入海。而近岸局部山区的近源河水系也可作为局部物源形成小型三角洲。鉴于研究区现今为海湾且无长年性的远源大河流注入,认为这些陆架上的三角洲是一般海退期的低位三角洲,由于物源区地势低平,剥蚀量小,沉积物供应不充分,所以这种三角洲主体在陆架上发育,未形成典型的盆底扇,但大海退期的水道能以下切谷的形式切过这些三角洲及陆架坡折,如图5中Bonaparte盆地区就见2条这种下切谷,分别向西北和东北方向延伸进入深海区。至于在下切谷的终端未见盆底扇发育,分析其原因是这2条下切谷都开口于蒂汶海沟,从海沟底沉积物的裸露和侵蚀情况判断,这里有较强的沿岸海流或洋流的影响,会将沉积物向西搬运至海沟的开口之外沉积,如在B row se盆地深水盆底中的一套盆底扇堆积体与此有关。

图5 Bonaparte区卫星图片

Bonaparte湾喇叭口状的海岸形态会造成潮水的聚能作用,使潮差增大、潮流加强,同时较为宽阔的陆架缓坡会使波浪作用相对减弱,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容易发育潮控型三角洲(理论上其特点是有港湾形的地貌,湾内三角洲在潮流的作用下被冲刷成若干垂直岸线分布的长条形潮流砂坝或砂脊),巴布亚湾三角洲就是此类潮控三角洲的典型代表,此外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湄公河以及珠江、长江、鸭绿江、辽河等三角洲都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潮控三角洲。研究区Elang组钻井岩心中大量的潮汐层理、泄水构造和Skolithos、Ophiom orpha等生物遗迹化石也证实了潮汐作用的存在,如K ril-1井岩心中可见具槽状及板状交错层理的三角洲分流河道、受潮汐改造的反粒序及脉状层理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具羽状交错层理的潮汐砂坝、具波状及透镜状层理的潮控河口湾和受到强烈生物扰动的潮坪等(图6)。但是,从图5示出的卫星图片中可以看到澳大利亚陆架边缘的低位三角洲前缘是沿平行岸线方向呈条带状分布,这与陆架坡折附近较强的波浪作用和沿岸流改造有关。分析认为,在低海平面期,海湾的聚能作用减弱,而原来的陆架坡折区则成为三角洲前缘区使岸坡变陡,加之被狭窄的蒂汶海沟加强了的海流及沿岸流对岸坡的冲刷又进一步加剧了岸坡的变陡,三角洲的类型就变成浪控型三角洲了。浪控三角洲以平行岸线的沿岸砂坝为特点,砂岩分选好、侧向连通性好,是理想的储集体。

图6 K r ill-1井岩心的潮控三角洲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图(图7)。在低海平面期,发育浪控三角洲,波浪和沿岸流的改造作用使河口坝沿岸线呈条带状分布,形成厚度大且具有一定前积特征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同时在风暴等突发事件的触发下间歇性地发育以浊流为主的重力流沉积,在前三角洲或凹陷部位形成低位盆底扇或斜坡扇。在高海平面期,湾口处沉积物供应量减少,同时海水侵入地形平坦的原三角洲平原或海岸平原区,水体的加深和岸坡的变缓使潮汐作用增强,形成了潮控三角洲体系,湾内的潮汐砂坝多垂直岸线分布,其间可为海湾泥岩所分隔。

图7 研究区沉积模式图

3 沉积模拟结果分析

以钻井岩性、年代、古生物环境和主要地界面构造图等资料为基础,利用Dionisos软件对澳大利亚Bonaparte盆地E lang组—Frigate组进行了沉积模拟。海平面变化曲线取向上脉动加深变化形式,给定东南方为主要物源方向,暂未进行压实及剥蚀量等古构造、古地貌的恢复。

模拟结果可通过一系列平面图和剖面图以三维形式展示,这些图件为连井对比和平面沉积相编图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资料。从研究区沉积模拟平面图(图8)可见,在低海平面期(S2—S3层序,图8中的a、b、c),研究区内砂质沉积物较为丰富,可覆盖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这是由于此时受波浪影响较大,三角洲前缘砂体呈沿岸线的席状展布。在高海平面期(S3—S4层序,图8中的d、e、f),三角洲沉积中心向南迁移,研究区内砂质供应减少,Malita地堑部位出现泥质沉积,Sahul向斜部位仍有部分砂质充填,但多呈垂直岸线的条带状或网状分布。

从研究区沉积模拟剖面图(图9)可见,前期(S2—S3层序)三角洲砂体主要由南向北沿Sahul向斜注入(图9 f),后期(S3—S4层序)Londonderry、Tamar、Flamingo等高地对砂质沉积物的贡献增大(图9d),可在高地的周缘形成一些被潮汐改造、再搬运的砂体,成为Sahul向斜东翼很多构造目标的主要储层类型。

4 平面沉积相分析

上述沉积模拟结果为研究区平面沉积相分析提供了新的信息,弥补了因地震相分辨率问题带来的缺憾,这样再结合钻井沉积相解释成果和参考地震属性分析图、构造图、地层厚度图等信息,可以编制平面沉积相图,并进行研究区平面沉积相分析。

图10 研究区S2层序底部均方根振幅图

以研究区S2层序为例,其底部均方根振幅图显示由南向北振幅逐渐减弱(图10),岩石地球物理相关性分析认为这反映了砂岩由南向北减少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与钻井揭示的砂岩厚度、粒度以及沉积模拟预测的砂岩百分比变化的结果(图8)相一致。此外,从钻井资料看,S2层序多为一套砂岩,仅粒度及砂岩含量略有变化(图3)。然而,沉积模拟预测的砂岩分布及演化特征显示,该层序除来自澳洲大陆远源的三角洲外,还有来自工区内隆起或凸起带近源扇三角洲的存在(图8、9)。研究区钻井资料与沉积模拟结果相结合而确定出的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河口湾等沉积相带的位置及三角洲分流河道的推进情况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由于该层序沉积时的相对海平面较低,研究区内除Flamingo之外的几个高地都出露水面而遭受剥蚀,在其周缘发育近源小型扇三角洲。同时,在研究区东南方向有一相对远源的三角洲注入,受古地形的控制可形成几个分流河道向不同方向散开,成为主要储层发育的区域:第一支流向Malita地堑,由剖面图可见砂岩主要来自南侧(图9 f),北面的Flamingo高地贡献不大;第二支沿Flamingo高地西侧的低地向北流,剖面上见向高地的上超(图9e);第三支沿Sahul向斜向北流,为Laminaria高地南侧的低凸起带提供物源(图9d);第四支沿Sahul向斜底部向西北流(图9c),剖面显示向北砂岩逐渐增多(图9b、a),可作为生烃凹陷烃源岩的运移通道,其中水道可延伸至Fulica-1井附近,再向北则转变为河口坝。

图11 研究区S2层序沉积相图

总的来看,S2层序沉积时期研究区总体为三角洲-河口湾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为含砂质的分流河道和偏泥质的分流间沼泽与泛滥平原,主要在Tamar高地东侧分布;三角洲前缘以砂质为主,早期在波浪改造下可侧向延伸成为河口坝复合体,晚期随相对海平面上升潮汐作用增强,在向斜中多有垂直岸线的潮汐砂坝发育;前三角洲与盆地内浅海泥呈过渡关系。这种三角洲在演化上呈逐步向陆退缩的水进型特征,有利于盖层的形成。

5 结束语

根据从钻井或其它渠道提取的相关参数进行层序、沉积相及岩性体的三维数值模拟,进而确定沉积模式,指导平面沉积相编图和储层预测,这种方法有理论依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特别是在资料有限而又需要及时得到尽可能准确、合理的评价结果的情况下进行沉积储层快速评价更为有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中没有进行研究区的古地貌恢复,同时软件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物源方向只能选择南-北、东-西方向,只能输入统一的地层砂泥比,钻井获得的岩性资料不能在模拟时对其所在位置进行约束等,因此,沉积模拟的精度和可靠性均不够,还不能作为沉积相和岩性解释的直接依据,但这毕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相信,随着沉积研究向数字化、计算机化的进展,这种借助沉积模拟进行平面沉积相编图和沉积储层快速评价的工作方法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 BARRETTA G,H INDE A L,KENNARD JM.Undiscovered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 to the Bonaparte Basin[G]//ELL ISG K,BA ILL IE PW,MUNSON T J.Timor Sea Petroleum Geo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Timor Sea Symposium, Northern Territory,Australia,19-20 June,2003,Special Publication 1.Darwin:Northern Territory Geological Survey,2004:354-372.

[2] BA ILL IE P,FRASER T,HALL R,etal.G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astern Indonesia and the northern Australia collision zone:a review[G]//ELL ISG K,BA ILL IE PW,MUNSON T J.Timor Sea Petroleum Geo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Timor Sea Symposium, Northern Territory,Australia,19-20 June,2003,Special Publication 1.Darwin:Northern Territory Geo logical Survey,2004:539-550.

[3] AMBROSEG J.Jurassic sedimentation in the Bonaparte and northern Browse Basin:new models for reservoir-source rock development,hydrocarbon charge and entrapment[G]//ELL IS G K, BA ILL IE PW,MUNSON T J.Symposium on Timor Sea Petroleum Geoscience.Darw in:Bonaparte Basin and Surrounds,2004:125-142.

[4] LONGLEY IM,BUSSENSNSCHUETT C,CLYDSDALE L,et al. The North W est Shelf of Australia-a Woodside perspective[G]// KEEPM,MOSS S.The Sedimentary Basins of Western Australia v.3,Perth:Petroleum Exploration Society of Australia,2002:27-88.

[5]BURTON R,KENDALL C G C,LERCHE I.Out of our depth:on the impossibility of fathoming eustasy from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J].Earth-Science Review s,1987(24):237-277.

[6]CROSS T A.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stratigraphic inversion[G]. Ciencia Tecnologia Y Futuro,2000(1):824-845.

[7] CROSS T A.Sediment volume partitioning:rationale for stratigraphic model evaluation and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G]//SANDV IK K O,GRADSTE IN F,MILTON N.Predictive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Norwegian Petroleum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1998:171-196.

[8] VA IL PR,AUDEMARD E,BOWMAN SA,et al.The stratigraphic signatures of tectonics,eustasy,and sedimentology—an overview [G]//EINSELE G,R ICKENW,SEILACHERA.Cycles and events in stratigraphy.Berlin,Sp ringer-Verlag,1991:617-659.

[9] HAQ B U,HARDENBOL J,VA IL PR.The chrono logy of fluctuating sea level since the Triassic[J].Science,1987,235:1156-1167.

(编辑:崔护社)

An application of sedimentation simulation in Bonaparte basin

There are some d rilling data and low-resolution seismic data in an area of Bonaparte basin,Australia,where it is attempted to map sedimentary facies and quickly assess reservoir by means of the sedimentary simulation method.Based on the data such as d rilling core,lithology,palaeontology,and palaeoenvironment,three sequence boundaries in Elang to Frigate Formation were identifed,and a pulsed rise of relative sea level was determined in the area.An analogy ha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transgrassive deposition system of deltaic estuary in the area,with its main provenance in the southeastern basin.These parameters were inputted to make a sedimentation simulation, resulting in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itho logy and sedimentary texture in the area,which candirectus to mapping sedimentary facies.As a composite deposition system,the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tide dominance within the estuary,w ave dominance without the estuary,highst and tide dominance,lowstand wave dominance and coexistence of proximal fan delta and relative distal fan delta.Applying the sedimentary simulation method to reservoir rocks may be an efficient too l to quickly assess reservoirs under given conditions.

sedimentary simulation;mapping sedimentary facies;fast reservoir assessment;Bonaparte basin

吕明,男,高级工程师,1986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地质与地质工程系,获理科(地质)硕士学位,现任中海油研究总院勘探研究院沉积室主任,主要从事层序、沉积、储层研究。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409室(邮编:100027)。

2009-05-06 改回日期:2009-09-27

猜你喜欢

沉积相层序三角洲
重庆市城口高燕矿区锰矿沉积相特征及成矿条件
层序地层研究在豫北小南海石膏找矿的应用与效果
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黄河下游的三角洲特性及未来治理思路
“V-C”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其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
白云凹陷SQ13.8层序细粒深水扇沉积模式
准噶尔盆地八道湾组湿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划分与聚煤作用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