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高职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0-09-23汤亚玲
汤亚玲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高职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汤亚玲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本文就高职校企合作的内容、模式、企业状况以及合作需要、合作空间、合作层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加深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推动合作双方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与保障政策,推动校企合作良好环境的营造;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参与以及合作内容的拓展进行了实证分析。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职;校企合作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一直高等职业教育探索的重点。特别是随着新型工业化、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越来越急切,需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升温。以开发区为依托,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不断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扩大合作内容,以促进相关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形式进行推广。
一、开发区可以营造校企合作有利的环境
首先,提升院校与企业合作内在的需要。无论政府、企业,还是高职院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观念,目前都在停留在“口是心非”的阶段,很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合作院校人才视为额外负担。一些高职院校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教师也因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缺乏积极性。
当前,由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产业转移的加速、技术应用升级,许多地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这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表现尤为强烈。无论是相关企业还是高职学院,都期望通过校企合作不断创新生产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催生“双赢”格局的形成。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应该逐渐从人才安置走向产学研合作,合作内容进一步拓展。经济开发区集中了优势企业以及企业集群,校企进一步合作需要也可以获得最大的释放。
其次,打造院校与企业合作良好的平台。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对于高职校企合作的研究不够,特别是缺乏理论高度的分析和教育哲学层面的探索,由此引出的高职校企合作制度、法律、法规的制订滞后,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也难以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学校体制改革滞后,弹性学制没有建立和完善,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同时,高职校企合作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企业环境、教学环境、管理以及文化环境等[2]。税收以及其他政策也能引导支持促进高职学院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地方的经济中心,地方政府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尽可能地为企业发展、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进而为本区域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最有利的支持。
再次,拓展院校与企业合作真实的空间。作为横向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空间无限深远,除了产学合作、产学研合作外,还可以进行管理与文化合作、政治思想教育合作,还可以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以前高职校企合作大多是远距离进行,合作空间还相对较小,主要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安置,且合作规模不大,合作范围有限。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空间还相对较小。制约高职校企合作空间拓展的因素,比如企业发展状态与高职学院办学思想、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态度、教师教学水平都还有待大幅度提升与改善。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相应激励机制与优惠政策,可以促进园区内企业与高职院校不断拓展合作空间,使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大幅度的优化。
最后,提高院校与企业合作层次。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其合作层次一般都比较浅,多数仅限于接受高职院校学生来企业顶岗实习,必要的时候接受几个毕业生来厂工作。多数高职院校都尽量扩大合作企业数量,特别是知名企业的数量,以此提高学院的知名度,未能真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寻找合适的企业及其岗位。而一些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合作要求来者不拒,可就是难以为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应有的条件。非常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仅限于具有规模的校办企业并且学校重视产学结合培养人才。高职校企合作基础还不牢固,合作内容还很简单,合作空间还没有充分挖掘。
合作层次的提高不仅依赖于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的双边关系发展、合作项目的拓展以及时间的积累,同时也依赖良好的合作环境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展水平[2]。总体上说,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数量与水平都优越于地方其他区域,高职校企合作基础会更加牢固,合作内容可以从简单走向丰富,不仅顶岗实习,同时合作拟定培养计划,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与指导技能训练,企业为院校提供必要的实习实训设备,学院为企业培训高技能员工以及为企业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智力支持甚至提供开发技术。
二、开发区可以推动区域内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走向联合
我国高职校企合作从观念到行动都存在着问题:一是观念欠缺。目前高职校企合作无论归类为哪类模式,无论叫做什么名称,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点,就是仍然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容易偏离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目标,不易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二是政策欠缺。虽然国家在发展高职教育之初就重视校企合作,并开展了大规模试点、试验,但目前为止未能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政策机制。对于高职校企合作的研究不够,特别是缺乏理论高度的分析和试验层面的探索以及由此引出的高职校企合作制度、法律、法规的制订滞后。有些人认为校企合作是市场行为,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事情,不需要政府来管,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用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学校体制改革也相对滞后,弹性学制没有完善,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三是制度欠缺。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职院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合作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项目等。学校运行制度和企业运行制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要使高职校企合作真实有效地进行,还有待地方相应的组织来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区域,并成立了相应机构进行管理,可以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是可以推动园区内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加深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相关学校和企业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正确认知。最好的过程是,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专业设置方面,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企业支持和配合高职院校,要求内部管理人员参与合作院校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工程技术人员进课堂讲课以及一线技师“师傅带学生徒弟”,并积极调动受训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锻造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完成实习任务。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当企业与院校合作的中介,可以组织企业与院校座谈,并通过培训、典型示范、经验交流等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认识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学校、企业发展以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3],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提升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真实需要,并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合作,使校企关系在合作中进一步紧密。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政策扶持、典型推介,促进园区内无论是相关企业还是高职学院,都可以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不断创新产业生产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催生了“双赢”格局的形成,使目前校企合作逐渐从人才安置、顶岗实习走向“定单培养”。
二是可以推动园区内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建立有效的合作制度。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而法律法规保障是其最重要的保障因子。因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合作双方需要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一是建立相关基础文件,例如《联合办学协议》、《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等;二是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三是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如校企合作办公室。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通过相关部门的介入,能够有效力地推动校企合作双方建立相关合作制度,监督协议的制订、公证与落实。
三是可以推动园区内校企双方产生合作的动力。推进高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良好的环境,包含了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企业环境、教学环境、管理以及文化环境等。企业与高职学院之间的渊源关系、地源关系、人缘关系以及企业与周边的关系,都能影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开展与升级。税收以及其他政策也能引导支持促进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建立崇尚工程技术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人们以成为高技能人才为荣。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形成高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建立具有标准齐备和运行规范的高技能人才市场和培训市场,全面建立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度,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校企双方更新观念,在发展学校或企业时有长远眼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为园区内企业与高职院校提供良好合作环境与平台的同时,还可以组织相关高院校院和企业协商,举办有高职学院和相关企业参加的联谊会、研讨会,使校企双方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积极的情感,提升双方进一步合作的热情。
三、高职校企合作开发区模式实践—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县城星沙,创建于 1992年 8月,2000年 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 60平方公里。建区以来,特别是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以后,坚持以工业项目为主、吸收外资为主、出口为主和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办区方针,积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走工业兴区之路,已形成了以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柱,以高新技术产业为补充,以现代物流为配套的“两业为主、多元推进、成龙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园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电子等相关企业集群。目前园区内共有 13家高职院校,无论是长沙市还是长沙县,都非常支持园区内高职院校办学,积极推动相关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1.地方政府的支持。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属地方政府长沙市政府、长沙县政府主动推动高职校企合作,并积极协调学校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为高职校企合作营造环境。比方,长沙市政府、长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相关会议,为高职校企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还在税收、资金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也适时对高职校企合作进行监督与评估;长沙县积极制定政策吸引了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大群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
表一 地方政府支持调查表
学职业技术学院等 6所院校在区域内建立新校区,目前有高职学院 10余所,近年来先后去召开了长沙县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座谈会与县域内大中专办学座谈会,邀请企业与相关院校参加,促进校企双方的接触与洽谈。
2.企业主动参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了韩国 LG、荷兰飞利浦、日本三菱、美国可口可乐、德国博世、瑞典伊莱克斯等 15家世界 500强企业,以及三一重工、北汽福田、长丰猎豹、同心实业、远大空调、山河智能、隆平高科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大部份企业与区内高职院校有较强的合作愿望,特别是对于高技能岗位中市场不那么得手的高职毕业生,愿意选择与相关院校共同培养,比方三一重工分别与区内高职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定单培养,派现场人员指导相关院校教学特别是实习实训;北汽福田还挂牌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有一些企业比方同心实业还为高职学院实训中心建设提供了捐助;一些企业开始支持高职院校校办企业,山河智能与这些企业签定外协加工合同;其他如企校进行管理合作、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也逐步开展起来。
表二 25家企业参与调查表
3.合作内容的拓展。校企合作具有广阔的内涵,可以从人才培养延伸到经济、管理、科研开发以及文化方面的合作。表三表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高职院校,其与企业合作主要表现为产学合作,并集中于专业开发与教学开发、培训以及毕业生安置,区内高职学院基本上建立了以区内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并互派相关技术人员担任高职学院兼职教师;近两年一些院校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订单规模逐渐上升,工学交替也开始进行。定向培养模式也因为教学质量、学生意愿以及企业认可度等原因,而不能大面积真正体现。其中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相互合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院校,同时还与千山药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湖南信息科学职业技术学院借鉴企业经验实质进入校务管理;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吸收长沙胜达公司资金进行股份合作办学,共同举办软件学院,并由胜达公司一次性投资 3000万元,用于软件学院的校舍建设和设备购置;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员工一年在 3000人以上。
表三 校企合作内容调查表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提升区内企业与相关高职院校提高合作培养人才的认识,进而提升了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与动力,通过推进企校合作建立规范的制度拓展了合作空间,通过为企业与院校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提升了合作层次,促进企业与相关院校实现了双赢。企业与院校实现双赢的同时,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逐年上台阶,并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1] 万叔均,李海志.大众化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的社会合作[J].高等工程教育,2006(10):63-66.
[2] 王运宏,白鸿辉.工程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容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07(5):14-16.
[3] 周文锦.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55-57.
An Exp lora tion and Practice of Tak ing Advan tage of Econom ic and Techn ica lDevelopm en t Zone for Pressing Coopera tion between H igher Voca tiona lCollegesand En terpr ises
TANG Ya-lin
(HunanM echanical&Electrical Po lytechnic,Changsha,410151,Hunan)
The content,model,enterp rises state,the need,the interspace and the level in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vocational collegesand enterp rises are analyzed.Taking advantage of econom 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zonemay push the better cognition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 risesbetween both sides,p ress to estab lish the relevant rulesand regu lationsand security policiesand advance to create favorable environm ents.Taking Changsha econom ic and technicaldevelopmentzone forexamp le,supportsof localgovernment,enterp risesparticipation,and cooperative contentbroadened are positively analyzed.
econom 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 ent zone;higher vocational co llege;cooperation betw een co lleges and enterp rises
G710
A
1671-5004(2010)06-0100-03
2010-11-06
汤亚玲 (1981-),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