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在东南亚地区的首次发现

2010-09-23

科技传播 2010年20期
关键词:苏门答腊东南亚地区新种

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在东南亚地区的首次发现

图2 中华苏门答腊兔(新种) Nesolagus sinensis sp.nov.左下颌骨

苏门答腊短耳兔(Nesolagus)俗称条纹兔,是现生兔形类乃至哺乳动物门类中种群数量最稀少的世界濒危动物之一(图1),现生种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及老挝、越南的长山山脉。由于以前没有化石材料,该类群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个谜。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研究员担任第一作者撰写的《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在东南亚地区的首次发现》揭开了这一谜底。该文发表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0年第8期(http://earth.scichina.com/cn),文中记述的中华苏门答腊兔(新种)(Nesolagus sinensis sp. nov.)系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兔形类的惟一代表,也是亚洲首次发现的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

该研究一方面,通过对化石种(新种)一件下颌骨(图2)的形态描述及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两个现生种的比较表明,化石种明显比现生种原始,但系统发育过程中也像现生种一样仍保留幼体发育特征表明它可能是苏门答腊兔的直接祖先。另一方面,依齿冠构造对比研究新种与我国云南禄丰发现的距今800万年前的长褶翼兔(Alilepus longisinuosus)有密切亲缘关系,进一步证明了苏门答腊兔的起源中心应是中国西南地区,然后扩散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等其他地区。

该研究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批准号:kzcx2-yw-106) 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2006CB806400) 的资助。

近年在老挝、越南等地区发现活化石(如已经灭绝1100万年的“老挝岩鼠”)或稀有种类(如蒂氏苏门答腊兔N. timminsi),表明东南亚地区(包括我国广西)新生代晚期的动物区系的构成及演化正在吸引着科学家关注这一尚未揭开的科学之谜。中华苏门答腊兔的发现将为探讨东南亚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扩散事件、古生态环境变迁等问题提供重要的化石依据。

图1 现生苏门答腊兔

猜你喜欢

苏门答腊东南亚地区新种
一株分离自四川温泉的嗜热鞘丝藻新种鉴定
关于2012年Mw 7.2苏门答腊地震近场动态触发的讨论
我国科学家发现荞麦属新种
西藏发现植物新种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
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
寻找“苏门答腊小矮人”
花王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之路
东南亚地区卫生用品行业概况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