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户型室内情感空间的设计
2010-08-15任芳
任 芳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现代居住空间的室内环境设计逐步摆脱了单纯的美学意义上的“视觉环境”设计的范畴,把眼光转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室内设计原理》一书中这样定义室内设计的含义:“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的环境和相应的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法则,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室内环境。”确实,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很多设计门类,如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早就提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Hassan Fathy)认为:“建筑必须满足人类生理、心理和文化的需求。”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于2007年2月在出席国际救援中心组织的一个健康讲座中指出,在人体健康的“五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充足睡眠)中,心理平衡是最为重要的,然而也是最难做到的。
长期以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围绕着人的需要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并形成了相关的需要理论。其中又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llow)提出的“需要层级图式”理论影响较大,并被广泛接受。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或动机按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先后、范围的宽窄、与生理要求关系的密切程度,由低向高排成梯级。(1)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2)安全需要。指需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4)尊重需要。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5)认知的需要。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6)审美的需要。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7)自我实现需要。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8)超越需要。除基本需要的满足后受到存在性价值的需要。如认识宇宙的精神需要。
将马斯洛的理论运用到居住空间设计上,就是实现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平衡。
根据马斯洛的解释,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较高层次的需求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需求的层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较低,这种需求容易消失,同时相伴的酬赏延迟也较没关系;生活在高需求层次的人意味着其物质性的事物较充分,较长寿,较少生病,睡得较好,胃口较佳;高层次的需求强度较弱;高层次需求得来的满足是较为主观的,如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稳,内在生活非常富裕等;当个人的环境(经济、教育等环境)较好时,个人较易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超越的目标。
小户型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在居住和功能上的基本需求。“力求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高的生活舒适度”是建设部等八部委提出的指导我国住宅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也是住宅设计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小户型有限的空间,尽量做出相对较高的舒适度,其本质是在满足人更高级别的需要。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在当小户型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也必然要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因而产生出更高的精神层次的追求,这种追求表现在居住上就是对于满足心理需求的情感空间的追寻。
居住空间的“本体”是人的存在与人的需求,我们对居住小户型空间设计的认识与研究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人在居住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和需求。小户型不是也绝对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功能空间,抑或仅仅是美丽的“艺术品”。小户型作为有机整体的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一种,其室内空间环境应当是富于人情味的,适应人的多方面需要并为其活动提供的空间场所与背景。探求居住小户型情感空间环境是一种高层次上的室内空间环境对生活方式、行为心理、价值观念及人类活动意义的表达。
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如此描绘空间:“无论空间和时间意味着什么,场所和场合的含义更多。因为空间在人的概念中就是场所,而时间在人的概念中就是场合。”这一描述简明地指出环境是由空间及其周围环境、意义、人以及人们的活动组成。居住小户型空间的设计取决于使用者的情况,它涉及到使用者的数量,使用者在空间的分布和流动情况,以及使用时对它的具体要求。既然小户型的每一种空间类型都是供人们完成某些行为而存在的,一系列的行为需求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户型的空间设计。在我们的行为中,动机是个中心角色,所有关于我们的行为如何与居住空间环境发生关联的研究都必须意识到这种强大的力量。小户型情感空间正是这样的一条思路,即对人的行为特性进行分析,预测人的行为计划,进而进行空间设计。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性是情感空间设计的依据,每一种类型的空间都有自己的行为内容,既有差别亦有共性。
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是空间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这种强加的影响人会逐渐地适应某种特定的环境;另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地选择并改善其周围环境,以使之适合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正如丘吉尔所说:我们塑造了我们的建筑,但是后来我们的建筑改变了我们。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认识到行为不仅仅是人作为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一种客观反映,也包含由主观意识所产生的情感行为,所以我们在受环境的激发和诱导的同时,也需要空间的容纳和排解。居住小户型空间是相对特殊的生活空间,但是也要容纳和宣泄我们的情感。因此随着空间行为科学的发展,我们对居住行为的认识逐渐完善,从中受到的启发会作用于我们所倡导营造的居住小户型情感空间中,从而让我们在小户型空间中“诗意的栖居。”
总之,小户型室内情感空间是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空间。情感认知环境和空间行为模式对组织小户型室内空间的提示,是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小户型情感空间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情感空间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空间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空间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最终为使用者创造出满意舒适的空间环境。
[1]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V.PAPANKER.DESIGN FOR THE REAL WORD.LONDON:FONTANA,1974.
[3]林楠.在神秘的面纱背后——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评析[J].世界建筑,1992,(6):68.
[4]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心理学纲要[M].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5]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46.
[6]马成功.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7]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27.
[8]A.RAPOPORT.HUMAN ASPECTS OF URBAN FROM.NEW YORK:PERGAMON,1977.
[9]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71.
[10]C. KENWITT. SPACE ON EARTH. THAMES METHUEN.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