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炎监测工作总结
2010-09-20肖萍黄勇沈浩
肖 萍 黄 勇 沈 浩
1 贵州省盘县马依镇卫生院(553512)
2 盘县疾控中心流病科(553537)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1,2]。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根据省、市疾控中心决定2009年6至9月在盘县开展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炎的监测工作,监测工作由疾控中心流病个科负责实施,在卫生局和疾控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流病科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监测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 组织培训
2009年6月9日卫生局决定在县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盘江矿务局集团总医院等3家医院作为监测医院,并组织3家医院、疾控中心有关人员及省疾控中心免规所在疾控中心召开了该项目启动会,并明确了各单位的在项目中的责任,要求各单位按项目方案如期完成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炎监测工作。
2 监测结果
2.1 病例报告情况
2.1.1 2009年6至9月3家医院共报告病毒性脑炎33例,死亡1例。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11例,其他病毒性脑炎22例.
2.1.2 三家医院所有监测病例分布
2.1.2.1 时间分布
在6至9月中发病时间最早的为6月14日,最末病例8月28日发病,各病例发病时间分布见图1。
图1 时间分布图
2.1.2.2 年龄分布发病年龄最大的为47岁,最小的1岁各年龄发病见图2。
图2 年龄分布图
2.1.2.3 职业分布
发病最多的为学生,各职业发病见图3。
图3 职业分布图
2.1.3 实验室结果
采集32例病例第一份血清作流行性乙型脑炎IgM抗体检测,11份阳性,33份脑脊液作流行性乙型脑炎IgM抗体检测,11份阳性,21例恢复期血清作流行性乙型脑炎IgM抗体检测,7份阳性。
2.1.4 免疫史
33例病毒性脑炎中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免疫史的6例,无免疫史的15例,不祥的12例。
2.1.5 在监测到得11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其三间分布为:
2.1.5.1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的为1岁,最大的16岁,其中以6~10岁这个年龄阶段最高,为5例;其次为10~15岁,为3例。
2.1.5.2 时间分布
发病最早的为7月18日,最晚的8月26日,各发病时间发布见图4。
图4 时间分布图
2.1.5.3 人群分布
男性发病8例,女性发病3例,学生发病8例,儿童发病3例。11病例分布于10个乡镇。
2.1.5.6 11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中有免疫史的3例(均为1针次),无免疫史的4例,不祥的4例。
2.2 完成工作指标情况
2.2.1 33例病毒性脑炎病例报告24h内个案调查率100%。
2.2.2 33例病毒性脑炎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采集32份,率为96.97%。
2.2.3 33例病毒性脑炎病例采集脑脊液标本33份,率为100%。
2.2.4 对22例流行性乙型脑炎IgM抗体阴性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病例恢复期血清标本采集15例,率为68.19%。
2.2.5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外的其他急性病毒性脑炎的监测病例22例。
2.2.6 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监测;县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清采集均为0份,盘江煤电集团总医院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清采集20份。
2.2.7 8月中旬省疾控中心5人和县疾控中心6人在刘官镇进行媒介蚊虫的监测共采集蚊虫标本1602支。
2.2.8 个案调查表、病例一览表、病例标本等均在省疾控中心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送达省疾控中心。
3 建 议
根据盘县6~9月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炎的监测结果,发病主要分布在农村,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15岁,发病最多的是学生,33例病毒性脑炎中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免疫史的6例,建议在2010年开展6~15岁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普种工作。
[1]王旭霞,李艺星,尹遵栋等.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后遗症研究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2):453.
[2]彭颖,余光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J].医学综述,2007,13(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