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前谋划生态农业 科学发展循环经济

2010-09-19刘立建

记者观察 2010年2期
关键词:有机养殖建设

刘立建

这几年,地处偏远的怀柔区渤海镇景峪村,由一个原本不知名的无业村、穷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富村。这些可喜的变化,都离不开景峪村的领路人——党支部书记武连军。

2006年以来,武连军带领村党支部抓住柴鸡市场走俏的机遇,在村内大力发展柴鸡养殖产业,先后完成了柴鸡养殖合作社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为实现景峪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柴鸡养殖已经成为景峪村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村柴鸡年存栏1.8万多只,年产蛋近18万斤。

景峪村位于渤海镇东南部的山沟里,全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56户、420口人,村民以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以传统的板栗种植为主。2002年,村内部分农户开始散养柴鸡,但是养殖规模小而且销售模式单一。武连军上任以前,村民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多年停滞不前,许多村民游手好闲。对于这种情况,武连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成了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2005年,在听取多方意见之后,武连军把心一横,带领几名村干部在村里搞起了柴鸡养殖试验。由于迎合了市场需求,当年就有许多民俗户、饭店和游客争购柴鸡蛋。几名村干部一年内几次扩大养殖规模,柴鸡蛋的产量还是供不应求。

村干部的成功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2006年初,通过逐户调查走访,武连军判断,大规模发展柴鸡养殖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带领党支部快速行动,拟定了《景峪村发展柴鸡养殖方案》,成立了“景峪村柴鸡养殖协会”,把村里所有养殖柴鸡的农户统一组织起来进行技术培训;在全村实施“统一进雏、统一收购、统一宣传、统一公关、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村党支部对柴鸡养殖协会统一指导,注册了“皮包金”品牌商标。同时争取区、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为每个养殖户建设一个露天养殖场,完善了相应设施。2006年底,景峪村柴鸡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全村共建养殖场137处,产业规模发展到了120多户,达到总户数的79%。

产业培育出来了,但受场地等现实因素限制,景峪村柴鸡养殖产业日趋饱和,继续扩大规模已不切合实际。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村里的领路人,武连军又谋划着从循环经济中寻找出路。他和支部班子成员经过讨论研究,决定把柴鸡養殖与板栗种植和林下作物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村域循环经济。武连军为柴鸡养殖业的发展勾画出了清晰的方向:既使树上树下得到立体化全方位的发展,又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效、以长补短、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

景峪村第一步发展林下经济,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菌类、作物和柴鸡进行台理种植、养殖,实现树上树下立体发展。第二步形成循环经济:柴鸡啄食各类昆虫、杂草,而鸡粪作为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蔬菜、玉米和板栗的养分,销售剩余的蔬菜和玉米经过简单加工又可以喂鸡,这样就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有机循环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经济效益提升明显。2007年,仅柴鸡养殖附加值的收入就增加了20万元。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成后,武连军又迈出了前瞻性的一步。2007年,他带领村干部继续深化农民合作组织体制改革,在柴鸡养殖协会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北京野山坡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达111人。在改革的同时,合作社委托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对“皮包金”牌柴鸡蛋进行了国家标准的有机食品认证并通过了严格的水源、土壤、空气等各项有机食品检查,于2007年8月顺利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书。

为适应柴鸡养殖从“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的转变,景峪村又着手从加强柴鸡养殖、农作物种植、林下作物培育三大产业体系建设,对村域建设进行重新科学规划;制定柴鸡养殖场建设的量化指标;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四个方面完善各项制度建设。至此,景峪村依靠自然优势实现了小区域的产业循环。随着柴鸡蛋、板栗和栗树蘑菇的市场价值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者越来越科学的消费观念,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及其附加值成为景峪村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动力。

猜你喜欢

有机养殖建设
寒露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有机白菜
喝有机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年高考“有机推断与合成”试题例析
种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