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塔拉拉油田:『四精』显威 枯木逢春

2010-09-19由然

中国石油企业 2010年9期
关键词:断块塔拉老井

□ 文/由然

塔拉拉油田:『四精』显威 枯木逢春

□ 文/由然

案例篇 “技术上精雕细刻,生产上精益求精,运行上精心管理,经营上精打细算。”秘鲁项目的“四精”经验,体现了中国石油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秘鲁塔拉拉油田至今已有130多年开发历史。1993年,中国石油获得秘鲁塔拉拉油田第7区块开发项目的操作权,1995年正式签署第6区块开发项目。从此,第一次站在国际石油舞台上的中国石油人,用“四精”经验,开拓国际油气业务发展的新天地。

精细地质 老区新突破

到秘鲁后,面对已经开发百余年的老油田,中国石油人说,“新”与“老”是相对的,6/7区是“老”油田,但通过努力,就有可能变成“新”油田。

作为世界上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地处塔拉拉沙漠地带的6/7区,属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被西方称为地质家的“坟墓”。中国石油接手时,近5000口井只有509口还在生产,平均单井日产只有3桶左右。更为棘手的是,没有地震资料甚至没有全区连片的构造图,2/3的油井没有测井资料,大部分井没有测试、测压等基本开发资料,也没有比较系统的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让接近废弃的6/7区起死回生,当时,在许多西方公司看来,这几乎是天方夜谭。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经验欠缺,秘鲁6/7区项目运作面临重重困难。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石油决定从小处着眼,从收集资料开始。

为全面了解塔拉拉油田总体情况,技术人员每天到秘鲁国家石油公司逐册、逐页登记借阅资料,再复印、分类、整理和装订。由于时间紧迫,他们经常站在复印机前连续工作12个小时,终于建立起公司第一个资料库,具备了开展方案研究的基本条件。

然而,开拓之路并不平坦,1994年,最先部署在老断块的5口补充开发井相继失利。因为资料少且品质差,没有类似长期衰竭开采油田的经验可借鉴,对地下油气剩余潜力及分布认识不清,对地下描述如“雾里看花”,进一步勘探找不到主攻目标。

挑战有多大,石油人的勇气就有多足。不等,不靠,大胆实践,认识逐渐深入:由于这个油田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受早期技术限制,地质研究未必透彻。只要深化地质综合研究,走精细勘探之路,就可能使开发百年的老油田重获新生。

1995年,中国石油将三维地震技术第一次引进7区,完成7区100多年来首张全区构造图。油田研究人员集中开展综合研究,对老资料重新认识,做地层对比剖面,进行小层划分对比,综合应用动、静态资料搞清砂体分布特点、砂体连通性和隔夹层分布特征,进一步掌握整体构造格局。

针对油田含油层系多、断块小和油藏成因多样的实际,他们把国内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经验与6/7区的实际相结合,勘探开发思路更为清晰。

技术人员不放过有利于发现和开发的任何蛛丝马迹。1997年,原本设计目的层是Mogollon的13231井,在钻进差15英尺完钻时录井发现新油砂,经及时分析认为是当时最高产的Basal Salina油组,加深钻进后终于在设计之外获得日产1100桶的高产油流,令秘鲁石油界惊羡不已。

精细之举还体现在强烈的求真精神,跳出老套路,构思新方向。1996年,根据中国石油断块理论,成功利用精细地层对比,按不同断块具有不同油水系统的认识,在6区完钻的13209井,经过3次加深,于近1万英尺以下钻遇高产油层,发现新的含油断块,打破了西方和秘鲁地质师8700英尺以下为水层的认识禁锢。近年来,他们大胆探索,把新井实施的触角伸向新领域,“在前人勘探空白或前人否定的地区打探井”,6区向海上延伸,勘探工作亮点频现。

17年来,秘鲁项目累计发现18个新的含油断块和未曾动用的新层系,连续打出一批高产“千桶井”,不断增储上产,沉寂百年的老油田重新焕发青春。

精细工艺 枯枝发新芽

凭着挖潜的韧劲儿,凭着精细的钻劲儿,中国石油人让老油田焕发出了新活力。

针对塔拉拉油田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已达到98%以上、勘探开发程度高、地质潜力严重不足的实际,项目人员着力在老井状况分析和措施井的技术选择上下工夫。

“老油田,新思路;新区块,老办法。”在开发初期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一部分老井由于考虑开发主力油层,上边的浅层由于水泥返高不够没有固井,没有进行开采。通过利用连续油管新技术,实施二次挤水泥重新完井,取得好效果。仅2009年,通过挤水泥二次完井,17口老井再现生机,平均日产81.5桶,是措施前的52倍。

对一些效果尚不清楚或不能确定的想法,油田技术人员开展先导性试验,深入研究和实施老井查层补孔技术和方法,把查层补孔作为重要的增产措施实施,让“鸡肋”变“牛排”。特别是6区4226井经过补孔措施,获得日产3302桶高产油气流,成为秘鲁石油工业历史上措施产量最高的井。当时,被秘鲁各大媒体誉为20世纪秘鲁石油界的最大新闻。

大胆使用一系列适用做法和措施,效果不断显现:分类分析油井生产状况,对具备条件的老井以抽油机采油及时转为捞油,生产效率成倍提高;改油基压裂为水基压裂,使压裂成本大幅降低。塔拉拉油田共有大小储层20多套,7区的SILLA油田,原来开采的BASAL SALINA油层已经接近枯竭。2009年,项目以VERDUN低渗透浅层为目标,实施换层开采,共打9口井,平均日产80桶。钻井中,技术人员采用适用的钻井工艺、泥浆体系和固井技术,取全取准地质资料,不漏取一包沙子,不错判一个层位,及时跟井对比,随钻分析,快速反应,钻井成功率达到100%。

精细运行 激发新动力

接管初期,井位图上看似密密麻麻的新、老井位,在现场却看不出任何痕迹,很多油井连井口都找不到。在荒漠沙丘中找井,犹如大海捞针,但中国石油人从未停歇。员工因陋就简,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没有卫星定位、没有坐标仪和足够车辆,就步行找井,罗盘测量,人力挖沙土,硬是把一口口停产多年的老井找到,并重新扶起来。他们用投石头听回声和用鼻子靠近井口闻有无油味的土方法确定井筒有油还是有水。

在缺少液面仪的情况下,他们用绳子坠上石头、用自制绞车,对7区浅井采用尼龙绳系上打捞筒的方法确定液面深度,先后找到并普查2000多口井,筛选并确定500多口具备恢复条件的老井,按照先易后难、先高后低、先单一后多样的原则恢复生产。

根据油井生产情况,及时变换生产方式,把油井潜力发挥到极致。为提高采收率,力争做到“吃干榨尽”,油田因地制宜,一井一对策,一井一措施,对在产285口抽油机井实行“ABC”分类管理,建立单井档案,制定每口井“转抽”、“转捞”、“关停”周期。选择最佳生产方式,油井具备一定的连续供液能力时,采用抽油机方式生产,对于油井不能连续供液,产量低于2桶的井,及时或采用捞油方式生产等……工作之细,用心之专,管理之精,难能可贵。

精细经营 追求高效益

在塔拉拉油田,项目运行的十几年里,中国石油人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精打细算,想方设法控制成本。

公司严格控制材料费和工具费,完善采办制度,库房材料按ABC分类法实行分类管理,堵塞漏洞。公司发动中秘员工一起收旧利废,把油田所有遗弃设备、材料收集到一起,建立一个油田货场,成立维修车间,用油田上废弃的管线加工各种短节、支架等,既节省开支,又解决了生产急需。多年来,仅靠自己加工制作成不同规格的套管短节、简易井口就有几百套,加工的地锚、打捞工具等有上千件。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省开支近100万美元。

为把钻井费用降到最低,技术人员优化钻井设计,根据不同的地层特点,采用不同型号的钻头和钻具组合。用PDC钻头、高压喷射钻井,提高机械钻速,缩短建井周期。在生产管理方面,研究部门精心设计,对油田操作成本逐年逐月进行动态分析,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人员管理上,按需设岗,按岗定员,一岗一薪,在不违反劳工法的情况下进行优化组合,减人不减活,建立精干高效管理团队。1994年项目刚开始时,中方员工有200多人,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在中方管理人员只有9人。

小到购买办公用品,大到天然气集输管网改造,都按照项目来管理。有计划、有预算、有责任人,层层控制,环环相扣,既降低了成本费用,又加快了项目进程。

精打细算,坚持走低成本发展之路,贯穿塔拉拉油田6/7区项目勘探开发始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石油老传统为项目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断块塔拉老井
院子里有一口神奇的老井
问月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老井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老井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