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市长帅又能韩正赴台刮起“韩旋风”
2010-09-18王扉吴灿
■文/王扉 吴灿
这个市长帅又能韩正赴台刮起“韩旋风”
■文/王扉 吴灿
一次没有政治色彩的赴台之旅不仅掀起了一阵“韩流”,而且它让大陆官员在台湾民众心中的形象突然高大起来。
>> 新闻提示
4月6日,应台北市长郝龙斌(图右)邀请,上海市长韩正(图左)率团飞赴台北展开了为期4天的访问。此次访问不仅完成了宣传世博、增进城市交流的“双重任务”,而且也为两岸交流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俊男型”政治人物在台湾一向受欢迎,于是台湾媒体把风度翩翩、玉树临风、温文尔雅等几乎所有的溢美之词都送给了赴台宣传世博会的上海市长韩正。
作为第一位访台的大陆直辖市市长,上海市长韩正近日率团访台虽然只有短短四天三夜,但在台湾却刮起了一股“上海热”和“韩旋风”。
台湾媒体评价这是“一次没有政治色彩的访问”,认为韩正之行并非大陆来台采购、签约最多,却是一次最受台湾媒体青睐、与民众最近距离接触、访问效果最正面的“亲民亲和”之旅,为大陆官员打出了鲜活的形象“名片”。这对两岸扩大交流,尤其是即将到来的大陆政界高官访台热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上海热”
4月7日,台湾不少报纸的头版刊登了同一幅照片—韩正自己撑着伞在雨中逛夜市,旁边配上大大的图片说明“庶民市长”,这幅照片把台湾老百姓彻底征服。台湾时事评论员汪用和说,掌管2000万人口的上海市长亲自撑伞冒雨体验台北街头的庶民生活,真是绝顶的难得,而很多台湾官员都是随从撑伞的。4月9日台湾《经济日报》在社论中说,上海因市长韩正率团访台而一夜在台暴红,上海的繁荣令媒体与市井小民艳羡不已。
韩正风度翩翩、温文儒雅,与贩夫学子打成一片,完全颠覆台湾民众对大陆高官刻板印象,固然为一重要因素,但上海在过去20年间蜕变成令人神摇目眩的国际大都会,远远超越原来处处领先的台北,成为全球瞩目焦点,这才是台湾民众对上海刮目相看的根本原因。
政治人物受不受欢迎,年轻人的态度很重要。韩正此次的行程之一,就是到中山女中和来自台北市12所高中的1000多名学生“亲密接触”。其实之前这些年轻人并不认识韩正,但他一踏进大礼堂,台湾媒体形容学生给了他“英雄般的掌声”,部分女生更是忘情尖叫“市长好帅”。韩正当即问道“想不想参观世博会”,“来上海,就是市长的客人”。听到这么大方的邀请,学生们立即给予了热烈的回应。韩正随即送出1600张门票。
“韩旋风”
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理事郭隆隆分析认为,韩正此行之所以能在岛内掀起一股“韩旋风”,不仅在于这是大陆首位直辖市市长访台、今年首位大陆省部级以上领导访台,更是因为上海与台北市之间的心理距离很近。
上海和台北市的直线距离仅约700公里,而且从历史、文化和经贸上来看,两市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市都是从很小的河岸城市开始,逐步发展成国际知名的大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引擎和门户。而交流与合作又始终伴随两市发展之路:当年,上海品牌“老大房”和“亨得利”等漂洋过海扎根台湾,现在台北的琉璃工坊、“85度C”面包坊等也已入驻上海。
除了这种天然的心理距离,还有几个原因:首先,无时无刻的“韩”式微笑。韩正代表上海到台湾推广世博会,要与台北合作互利,并为台湾厂商带来价值新台币18亿元(约合人民币3.9亿元)的订单。作为一个笑容满面的送礼人,岛内民众没理由不欢迎他。
其次,整个行程几乎百分之百公开透明。据岛内媒体人士透露,韩正此行几乎对媒体全程开放,让记者如影随形地采访他,但没一家媒体有专访他的机会,换句话说,韩正没独厚某一家媒体,而得罪其他媒体。这期间,台媒有好几次联合采访韩正的机会,方式也很开放,没有主持人,记者也不用提前告知要问的问题,现场完全让记者随机发问。韩正应对自如,其开明的作风,让记者耳目一新。
第三,行程安排,官民同重。韩正此行不仅会见了连战、吴伯雄、宋楚瑜、郁慕明等政党领袖,以及台北市长郝龙斌、台北县长周锡玮、台中市长胡志强、桃园县长吴志扬等蓝营未来之星。而且还有多项贴近平民生活的行程,包括逛夜市、搭捷运、逛书店等,零距离接触普通台湾人,自然能让台湾民间对他有更多的亲近感。
良好口碑的来源
事实上,韩正在台湾掀起“韩旋风”也绝非偶然。他在很多上海人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父母官、众人崇拜的偶像,更是他们心中的帅哥。
2003年2月20日,在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韩正高票当选为新一届市长,成为上海50年来最年轻的市长。上海人对韩正早已熟识,这位于1998年当选为副市长的年轻人,作风亲民、工作高效务实,在市民中口碑甚佳。
由于一贯低调,外界、包括上海市民对韩正的了解并不算多。韩正看起来始终是一副充满信心的样子,戴着金丝边眼镜,温和、斯文,上海普通百姓对于韩正的评论往往是同一句话:“面相老好咯。”
这是上海人特有的评论政府高层官员的一种方式。这不单单是对其外表、气质的称赞,还隐含了对他领导上海的期许,意味着他们某种程度上接受并且看好这位年轻的市长。
与此同时,韩正也一直保持着亲民的工作作风。上海《新民晚报》一年一度的“夏令热线”被称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一座桥梁”,开办至今已十几年。韩正自1998年担任主管上海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开始,也连续多年担任了热线每年第一天的接线员。他说,在电话中直接与市民交流,可以听到老百姓最真切的呼声。据说当时有市民打进电话反映交通问题后,对于该“接线员”的回答十分满意,还特意询问姓名,之后才知道答题的原来是副市长。
相当快的升迁使得韩正被外界认为“机遇太好”,但他在担任上海市卢湾区区长及此后所表现出的施政才能或许为他的升职作了一个极好的注脚。
韩正1993年担任卢湾区区长,是一位少见的年轻区长。上任后的韩正随即着手进行卢湾区内淮海路“成街坊批租改造”。继任卢湾区区长张载养跟我们谈起这段旧事时说:“(韩正)当时担任卢湾区区长时才39岁,非常年轻,但很有远见。淮海路的改造和建设,很多项目是在韩正担任区长时启动的。”张载养说,韩正当时选择开发商相当小心,起点也很高,多以有国际性实力的开发商为主,这使得后来即使面临东南亚金融危机,淮海路的投资项目也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韩正以“成片改造旧区”的方式推进淮海路改造,这种方式使得淮海路商业街从线状改造走向点、线、块结合。以上种种,都为淮海路成为国际性的商业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著名的时尚地标“新天地”也是“成片改造旧区”理念的产物。“一边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边是时尚动感的新天地,中国百年沧桑巨变都浓缩在这里。”知情人士回忆说,正是韩正积极支持和推动了“新天地”项目的改造,其远见和魄力可想而知。
不只是新天地,在上海最近十多年的巨大变迁中,韩正是最主要的规划者之一。比如,1995年,为了建设上海市横贯南北的成都路高架公路,需要将卢湾区政府新建的办公大楼爆破拆除。那幢楼是区政府1991年筹措了上千万元新建的,还拿过上海市建筑工程“白玉兰奖”。时任区长的韩正对此表态说:“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了成都路工程,我们区政府宁可住棚户,绝不拉后腿。”
这些现在仍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工程,不仅让当地百姓至今获益匪浅,也使韩正在民众和干部中享有良好口碑。
联系编辑:(010)67148585-8009
邮箱:caiyalin8752@blogweekly.o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