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运行及维护》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0-09-17孙伟姚晓宁李霞
孙 伟 姚晓宁 李 霞
[摘要]《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课程建设从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出发,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主线,以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为切入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和资源,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电气控制设备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涉及专业知识面较宽,且实践性强、应用广泛,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考取中级和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并直接关系到相关课程的建设效果。为此,我院自动化专业对该课程建设十分重视,并于2009年5月开始立项进行建设。
一、课程调研
为确保建设效果,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首先开展了本专业应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并对无锡地区学生主要就业单位进行针对性调研。在获取大量调研数据后,召开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家咨询会,确定了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自动化设备操作、自动化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等等。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认真分析和整理,明确了本专业调研确定的三个主要工作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并细化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近5年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研情况如图1所示:学生初始就业多为电气设备维护维修岗位、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岗位、电气设备操作岗位等,就业比例占70%以上;岗位能力要求主要对应《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课程的学习内容;就业1~2年,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岗位分布情况发生了较大改变,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岗位、系统集成及技术服务岗位比例明显提高。因此,该课程对学生初始就业和为后来获取更好的工作岗位和能力帮助很大。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从完成对应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出发,确定了《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课程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并以此作为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职业岗位迁移、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图2。
二、教学内容选取
课程建设中,综合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和企业实际需求,以就业为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学习情境教学模式,将本课程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部融入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在学习情境的选择上,遵循行业内通用技术与新技术同步的原则,实践环境充分体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氛围,并注重学习情境完整性、连续性、拓展性和可移植性。学习情境的设计、工作内容和进度都遵循职业性原则,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依次递进式的学习方法,通过明确工作任务、查阅资料、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实施、工作过程反馈、完成任务、提交作品、考核评价等具有普适性的流程,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保证情境下每一个具体的实施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引导和把握整体方向,保证学习效果,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目的。选择的教学内容如图3,
本课程共设置了六个学习情境,细分为16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项目学习内容从单一到综合,构成阶梯递进体系。情境一到情境三为基本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能力;情境四到情境六为综合拓展型学习项目,培养学生对企业常见的机床、起重机械和气动元件等电气控制线路的操作、保养和维护能力。在课程内容选取时,也充分考虑了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坚持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将项目学习与中高级电工职业标准有机结合,突出职业资格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实施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校内外实训条件和教学内容,认真提炼控制要求,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将课程内容分散到不同的工作任务中,注重学习效率和效果,按照由浅入深、递进式的项目学习方法。课程为体现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技术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为教学思想。按照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筛选理论知识,以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并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突破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同时为学生考取本专业必需的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夯实基础。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本课程采用工作项目教学模式,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的设计、工作任务的内容和进度都遵循职业性原则,将本课程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部融入到六个学习情境中去。每个情境和子任务都是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对完整的工程项目的学习和实施,能让学生树立系统化、工程化的理念,如图4。
3.开放式教学环境。本课程六个学习情境中的16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兼顾部分有较强学习意愿的学生,实施开放式教学环境。一是实施实训环境预约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项目进度,在课余时间巩固已学内容或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学习新内容;二是项目实施内容可以递进式拓展,项目实施后,如学生已掌握学习要求且有意愿,可以申请拓展项目实施要求。通过开放式教学,营造主动性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
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情境式教学模式,注重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组别学生的进度情况,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六阶段法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对比讨论式教学法、小组竞赛式教学法、系统优化点评法等,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在应用以上教学方法时,始终贯彻在“做中学”的基本原则,教师明确··做什么”,引导学生“怎么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获取自身经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到“如何做更好”。
5.建立标准化的评价考核体系。评价体系摒弃传统重结果的考核方式,采用注重实施过程的全方位考核模式,根据每个项目实施过程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考勤、课堂表现、单元考试成绩);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完成作业);③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④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项目合作);⑤综合能力评价(操作考试)。通过标准化的评价考核,学生可以明确任务目标,同时培养质量意识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
四、课程建设成果
1.形成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开发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明确任务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全方位、标准化的评价考核方式。
2.增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操作,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教育自己,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校外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行是开展实习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院密切校企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3.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通过课程改革建设,学生学习热情显著提高,根据调研数据,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良好,工作称职率达85%以上。本专业学生参加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中级维修电工通过率达95%以上。多年来,学生参加国内多项技能比赛均获奖。
本课程将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继续深化、持续完善课程建设,不断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环境与资源,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