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文化

2010-09-16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门诊部赵华

中国疗养医学 2010年10期
关键词:太极阴阳太极拳

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门诊部 赵华

太极文化

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门诊部 赵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太极文化是其中璀璨的一枝奇葩,太极文化的理论基础是易经。以太极拳运动为其核心,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太极球等。

哲学里的太极:什么是太极?太极一词,始见于《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亦即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太极的变化流通,包含或阴或阳,呈现柔与刚两种不同的属性,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二仪,两仪即太极。总之,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1]。

拳学里的太极:太极,太极拳的原理可以概括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思想的动态体现。宋周敦颐撰“太极图”推道体之本原曰:“无极而太极,吾心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然此心未发,自有昭然不昧之本体,是太极也。”意思是太极为宇宙生化之源,万物启蒙之本[2]。

《太极拳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对太极拳而言,动之则为阳,静之为阴;实者为阳,虚者为阴;攻者为阳,守者为阴;刚者为阳,柔者为阴[3]。

因此,太极拳的精髓即阴阳、动静、虚实之间的相互变化。而其奥秘,则在于永远处于变动开合状态。而这种状态,必须遵守平衡,即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道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先贤从用兵和较技中认识到一条真理:天下有常胜之道日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刚,避实以击虚,持后而处先[4-5]。

以太极来命名拳术,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而且说明它的拳法、拳理包罗天地的变化,博大精深,是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高深拳术。

1 太极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中医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所谓阴阳分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清浊二气分、阴阳相交化生万物。由此可见中医与太极拳理论对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上看法是一致的[6]。

在中医理论中,讲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换,并且用这些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用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7-8]。

而太极拳理论是以太极图为中心而推演的,图中黑白分别为阴阳的各自属性,S线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和运动中的平衡关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并隐喻着阴阳中具有无限可分性。

在太极拳运动中则有动静、开合、刚柔、虚实等阴阳属性之不同,并有动静变化、开合鼓荡、虚实分明、刚柔相济等阴阳属性不同的人体内外运动变化。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是用来取类比像进行推演、归类人体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影响的相互关系,以及用来指导临床诊断、拟定治则的。其具体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的。而在太极拳法中,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律的[9]。

由此可知中医学与太极拳在阴阳五行理论上是相通的。在养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要不断地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 (只是一是用药物,一是用动作导引而已),从而达到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10-12]。

阴阳五行就是讲究和谐,太极文化的理念就是人体的心身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2 太极拳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14]。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它是技击术和《孙子兵法》的有机结合。因此,太极拳特别是杨氏太极拳,拳势简单、易学易练,正在以其独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爱。

3 太极拳的作用

3.1 打太极拳防治哮喘的作用 打太极拳是哮喘患者治疗和康复的最好方法之一。锻炼者两臂、手腕、肩、背、腹等全身肌肉都放松,柔和的动作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使哮喘病人情绪稳定;打太极拳对神经系

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有助于减轻或避免哮喘发作;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的活动度、肺的通气功能及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均有很好的影响[15]。

3.2 打太极拳有防病养生的作用 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温和的全身运动,适合年老、体弱和病情较轻的冠心病,肺结核、肝炎乃至癌症患者练习,太极拳动作强烈均可,老幼皆宜。太极拳的特点是松、静、柔、深。松是放松,肌肉和精神都放松,采取自然站立姿势,舒适自然。练拳时动作轻柔圆活,不用紧张用力。由于全身放松,血管也就放松,便能促使血压下降,增强血管弹性,加强心肌的营养,有利于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

3.3 打太极拳对人体免疫功能有提高的作用 太极拳不同的练习方法,对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是有不同的影响的。近代科学证明,免疫功能退化是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同其他器官一样,逐渐下降和衰退,尤其是在免疫细胞中相对起主导作用的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下降较为明显。太极拳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周围循环血液中免疫细胞量的增加及其活性增强。国外学者指出,练15 min太极拳后,发现免疫细胞有明显提高。国内有人通过实验发现,练一次太极拳可使唾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液增加16mg/100。证明太极拳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药物不易达到的效果。打太极拳时,通过以意行气,以气练形的方式,保持一定的手势,从经络的起点开始,启动整个免疫系统的有效强化,从而达到免疫健全,能够耐受外界生物的攻击,并能够强化对体内肿瘤细胞的攻击。对肿瘤病人而言,通过这种运动的形式,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而取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15]。

3.4 打太极拳对控制糖尿病的作用 中国和澳大利亚科研人员发现,每周打几小时太极拳,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的病症。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小组指出,其他形式的温和运动,也有助于控制糖尿病。但是“这些中国太极拳的运动形式比较容易学,而且不需要复杂或昂贵的设施”。发表在英国《体育医学》杂志上的报告还说,虽然糖尿病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及肥胖有直接联系,但是太剧烈的运动也未必有好处,打太极拳是不错的选择。在中国的试验中,研究人员评估了30名2型糖尿病人和30名同龄的健康人练习太极拳12个星期后,T辅助细胞(T-helper)的变化。他们发现糖尿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显著降低,而且增强免疫反应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12水平倍增,T细胞的活力也明显增加了。而澳大利亚的试验就发现,11名中老年人练习12周的气功和太极拳以后,血糖水平和“代谢综合征”都明显改善了[15]。

3.5 打太极拳可以延年益寿 健康和长寿是人们最大的追求,但只有长寿而无健康的身体,也会给自身和家庭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所以,只有在健康基础上的长寿才是最理想的。健康的身体虽与许多因素,如遗传、营养、卫生医疗和养生等有关,但最积极重要的因素是体育锻炼,打太极拳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打太极拳不仅可以提高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生命的利用效率,有充沛的体力、精力和潜能干好工作,享受人生更多的乐趣。没有体育锻炼,光靠补药美食,虽然也可能获得长寿,但这种长寿往往经不起一点“风波”。这种人由于身体各器官系统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过功能,各系统间没有经过最大限度的协调锻炼,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种身体不仅不能承担太多太重的工作任务,甚至不能参加多种文体活动。

3.6 打太极拳可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 据统计,每年约有30%~40%老年人发生跌倒,并可导致心理创伤、骨折、软组织损伤等严重后果,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平衡功能减退极大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缺乏体育锻炼是引起老年人平衡功能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增加打太极拳体育锻炼能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功能,打太极拳有助于增加老年人姿势的稳定性,且与锻炼年限有关,锻炼年限越长,平衡功能越好。太极拳运动是改善平衡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打太极拳运动能提高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身体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性,减少摔倒。太极拳练习者其单腿站立、足跟足趾步行(即足跟先着地步行)等平衡测试明显优于未经过太极拳练习者。经研究证实:通过太极拳中的“推手”练习,可以培养肌肉的灵活性,神经反射的敏感性及平衡感的灵敏性。故太极拳锻炼能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且对跌倒发生的恐惧减少,还有其他生理和社会心理方面的显著改善[16]。

3.7 太极拳对治疗失眠的作用 中医认为,练太极拳,能加强肾的藏精、保精功能,并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因此,通过练太极拳,不仅能改善阳痿、遗精、腰腿酸软,也能改善体虚肾亏引起的失眠、多梦等症状,可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太极拳的练习,即“腹式呼吸”,通过腹腔压力的改变,使胸廓容积增大,胸腔负压增高,上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血液回流加速。由于腹腔压力的规律性增减,腹内脏器活动加强,改善了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吸收功能,防止便秘。科学研究表明,打太极拳时全身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可以加强血液循环。更重要的是由于肌肉运动,可使冠状动脉反射性扩张,心肌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氧的供给充分,心肌营养加强,收缩功能提高,同时全身皮肤、肌肉、内脏中储备的毛细血管网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可有效地防止夜间发生心脑血管急症。练太极拳可以调整神经功能活动,使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得到恢复,阴阳达到平衡。因此,通过练拳养神,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神志不宁等症[17]。

3.8 太极拳对情绪和意志的调节 太极拳前人曾被称之为“知觉运动”,其原因在于其锻炼是与人意念感觉分不开的。最初练习者要注意动作是否正确,再者要注意在练习中掌握每一个要领。如是否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等等。然而这只是初步的以意导体,以后渐渐地还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太极拳用意方法是用意控制人体的动作和内外运转,排除求得虚静。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为功能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认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人体情志的变化异常能导致气机逆乱,从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和损伤[18-19]。据研究,在练拳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这种相对的意静使人在练拳时把一切繁杂思绪抛在脑后,全神贯注于拳中,故而在练拳后不但能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而且长期锻炼更能让人心胸开阔、情志健康。另一方面太极拳对神经功能调节,也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以上所述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0]。

太极拳运动正在全球蓬勃发展,在我国练习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太极拳已经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太极文化的理念就是通过人体的心身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养生的最佳境界。

[1]钱惕明.太极内功心法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冯志强,孙剑云.太极拳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3]祝大彤.太极拳解密十三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乔松茂.武式太极拳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武冬.太极剑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6]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陈孔斌.中医养生理论在疗养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5-6.

[8]李雪冰,万梅,何玉冰.中医养生理论对飞行人员疗养的贡献[J].中国疗养医学,2003,12(2):127-128.

[9]张疆.中医养生与现代疗养[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3,5(4):246.

[10]武敬一.周易与中医养生学[J].——国医论坛,2006,21(1):48-49.

[11]胡依平.中医养生学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3):105-106.

[12] 吉良晨.中医养生学(一)[J].北京中医,1994,(1):62.

[13]清-王宗岳.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14]张山.中国太极推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15]沈寿.太极拳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16]翟维传.武式太极拳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7]向开明.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8]陈斌.论中医养生学的辩证观[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8(4):34-35.

[19]吴丽丽,严灿,周莺,等.浅论中医养生[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61.

[20]顾留馨,沈家枕.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005-619X(2010)10-0912-03

2010-02-21)

猜你喜欢

太极阴阳太极拳
游太极洞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