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南市临渭区特色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2010-09-15惠润虎

现代企业 2010年8期
关键词:临渭区特色产业葡萄

惠润虎

渭南市临渭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典型的农业大区,连续多年被农业部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区(县)。经过几年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了临渭区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一、临渭区特色产业的主要特点

总的来看,临渭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健康的、卓有成效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制定了科学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区政府成立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构设在农业局,并由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各乡(镇)办也相应成立了有关组织机构,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思路明确、布局科学,形成了“南抓核桃、加养殖,北抓葡萄和冬枣,东抓大葱、猕猴桃,西抓棚菜、秦川牛”的产业发展总布局。以渭北中部下吉、吝店、南七、信义、龙背、官道等乡镇的葡萄、冬枣产业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已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渭北西部官底、官道、辛市等乡镇的甜瓜、油桃、棚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渭北东部官路、凭信、交斜等乡镇发展的大棚西瓜、设施蔬菜和养猪、养鸡等特色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南塬大王、三官庙、阳郭、闫村、崇宁、丰原等乡镇发挥山坡地域优势,着力加快以早实核桃产业为主的杂果加养猪、养羊、养鸡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据调查,临渭区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特色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一是信贷资金投入加大,向全区有信贷业务的43个信用社制定下发了《支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贷款实施方案》和相应的贷款操作流程,实行利率优惠,近四年来,累计发放支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贷款4.6亿元。二是支农包扶力度加大,在全区确定了22个重点支持示范村、100个推进村,建立包扶到户档案,实行联社领导包村、信贷人员包户,通过示范引导、加大投放、完善服务等措施,推进了特色产业发展进程。三是硬件设施投入加大,为方便农户办理贷款,投入120万元,在全区建立“一厅式”信贷办公室或信贷专柜43个。四是支持的金融产品增多,先后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富秦家乐卡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贷款、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贷款、农民创业贷款、农户小额贴息贷款、城乡个人综合投资贷款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等10个贷款品种;特别是为了方便农村特色产品销售结算,推出了集现金存取、转帐结算、办理贷款于一体的“农户富秦家乐”银行卡新品种,使下吉见庄、大王姚湾等特色产业村的农户持卡率达到60%以上。据调查,有86%以上农户得到了信用社帮助,有90%以上的发展特色产业的农户对农村信用社支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比较满意。

3.产业总量的突破,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从重点调查的几个产业看:一是在全区推行“优质红提葡萄基地建设”,建设见庄、红林等万亩葡萄区3个、百亩以上联片种植区近7个,已基本形成了以下吉为核心区、周边吝店和信义为两翼的葡萄产业带,发展葡萄面积已达10万亩,仅下吉镇2010年新增葡萄面积5万亩,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二是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奶产业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使田市、阳郭两个乡镇以奶牛产业为代表的“一乡一业”初具规模,仅两个乡镇奶牛存栏数和产奶产量分别占全区总数的68%和71%。三是在南塬山区大力发展杂果产业,新兴早实核桃产业发展面积达到6.5万亩,新栽植1.3万亩,嫁接改造0.5万亩,使早实核桃产业已真正成为旱塬山区农民掘土生金的主导产业。

4.地方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从发展特色产业中受益匪浅。据调查,葡萄主产区每亩纯收入一般都在7000至9000元。如下吉见庄村农民收入2/3以上来自葡萄产业,户均收入7万元至8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据调查,下吉镇见庄村农民人均收入的90%以上来自于红提葡萄产业收入,官道乡武赵村农民人均收入的72%以上来自于种殖冬枣收入,田市镇黑杨村农民人均收入的55%以上来自于奶牛养殖收入。从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的农户中调查情况看,有62%的农户收入在1至3万元,有24%的农户收入在4至8万元以上,农户收入在万元以下仅为14%。

5.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业转化,优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水平得以提高,从调查的几个乡镇看,目前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已达20%左右,标准化生产水平达10%左右;另据调查,临渭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前有所提高,一些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开始占有位置,已通过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2个、面积2万亩,无公害基地认证3个、面积6万亩,“渭乐天”、“长寿塬”、“两千五”等品牌包装的系列农产品相继面市,2009年又新注册了“见庄”、“秦浓”两个品牌;制定的无公害红提葡萄标准综合体,填补了全市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全区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二、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布局比较分散,规模偏小。除正在建设的渭北葡萄产业连片规模增大外,临渭区其它特色产业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只有20%左右,批量小、集中度低,管理粗放。如油桃、猕猴桃、大葱等产业基地建设集中度不够,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

2.龙头企业拉动不强,带动力弱。随着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长,区域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能力低、带动力弱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严重制约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层次低。如葡萄产业的深加工,附加值低,深加工产品基本没有开发。二是龙头不强,资金不足。全区农业产业企业融资能力差,产品产量不大,市场份额偏低,发展后劲不足。

3.特色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弱。目前,临渭区涉农产品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还是空白,仅有的其它产品都属于地方性品牌,在全国市场知名度低。注册的“见庄”、“秦浓”两个品牌虽然获得过较高级别的授誉或奖励,但宣传培育不够,没有完全推向全国,品牌效应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冬枣等产业也存在类似问题。

4.市场经济观念不强,发展资金不足。一是一些乡镇优势特色农产品统一的大市场观念和格局还没有形成,“贸”和“销”的文章还没有做够做深,主要是市场开拓工作滞后,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平台。二是发展规模性产业资金不足,农户为发展规模性产业与取得金融行业贷款条件不够,主要是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

三、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以做大做强的产业辐射全区,扩大产业规模和经营效益。一是重点发展集中度高、带动力强的葡萄、冬枣、大棚西瓜、早实核桃等优势特色产业,引导产业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层次,使这四大产业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二是积极支持和推动特色明显、有潜力的西甜瓜、猕猴桃、设施蔬菜等产业发展,对这些产业要重点培育,积极扶持,规模生产,使这三大产业成长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产业。三是创造条件、优化环境,积极鼓励和重点引导发展油桃、高酸度苹果等形成规模,打开市场,提升内涵,有序发展,使这两大产业成长为临渭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后备基础产业。

2.加强政策性引导,从建立和创新机制上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一是要支持和引导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企业与基地的对接,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使市场主体都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加粗和延长产业链条。二是要集成政策,扶优扶良,鼓励先进。对发展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给予“以奖代补”奖励或贴息支持,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提升综合效益,带动产业扩张和升级。三是对有条件的乡镇和产业,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全面推行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方式,充分利用品牌授权、委托代理等现代营销手段,促进农产品货畅其流、物现所值,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3.鼓励和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建立建全各类产业服务体系。要鼓励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连接农民与市场、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企业与农民双赢的格局,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开辟市场。促进建立机制灵活、功能齐全、层次分明、体系完整、开放有序的各类市场。各级干部要学会跑产业项目、跑市场,为特色产业发展搭建平台;同时,要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体制和机制,对产业发展的每个重点乡镇(场)选派科技特派员,带动建设示范基地,进行技术与信息、生产与市场全程化服务。

4.发挥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扩大发展特色产业融资渠道。一是信用社要不断发挥支农主渠道作用;二是适度调控支农金融策略,制定鼓励金融企业支农的优惠政策;三是要整合资金,集中财力,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四是要大力培育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范围,争取多元资金。

(作者单位: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猜你喜欢

临渭区特色产业葡萄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渭南市临渭区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渭南市临渭区冬小麦冻害成因及防御措施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渭南市临渭区小麦病虫草害综合危害损失评估研究
陕西·渭南临渭区建成全省最大鲜食葡萄品种资源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