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策研究
——以铜陵市为例

2010-09-15丁家云雷勋平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铜陵市皖江铜陵

丁家云 雷勋平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皖江城市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策研究
——以铜陵市为例

丁家云 雷勋平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文章从产业构成、财政收入、对外贸易等方面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的重要经济地位,对皖江城市带与铜陵市经

济发展进行了梯度剖析,对铜陵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产业选择做出了判断,论述了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并得出相应的启示,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铜陵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对策。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铜陵

国务院于2008年12月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重大意义,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的经济地位

皖江城市带九市在安徽省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安徽省2000年的GDP为3038.24亿元,2009年则增加为10191.48亿元,增长了235.44%。皖江城市带的GDP总和由2000年1641.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975.37亿元,增长了263.97%,其比重也由2000年的54.04%增加到2009年的58.63%,如图1所示。

在产业构成方面。安徽省200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10:42.67:33.23,而2009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4.9∶48.8∶36.3,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3个多百分点,2009年,皖江城市带仅有铜陵、马鞍山和滁州三产比例不及安徽省平均水平,分别为29.50%、30.1%和31.4%,而三产比重最高的合肥超过45%,由此可见,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逐渐升级、改善。

在财政收入方面。2009年,安徽省十七个地级市财政收入总额为863.9亿元,全省财政收入排在前十位的有九个属于皖江城市带(此处含六安市),其财政收入总额占到安徽省的63.57%,人均财政收入为1796.22元,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1.28倍,最高的合肥财政收入高达180.9亿元。

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第一,FDI。2009年安徽省实际利用外资为47.5亿美元,增长15.1%。皖江城市带2009年实际利用37.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62%,增长速度最快的巢湖增长率高达53.6%,九市利用外资总额占安徽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8.58%;第二,商品进出口总额。2009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为156.4亿美元,其中出口88.9亿美元,进口67.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比2008年下降22.5%。皖江城市带2009年进出口总额112.61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比2008年下降近40%,但总额依然占安徽省进出口总额的72%。

在收入方面。2009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4504元,增长7.2%。皖江城市带的马鞍山、合肥、铜陵和芜湖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070元、17100元、16769元和16746.56元,排在安徽省前四。皖江城市带九市中,只有安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未达到安徽省平均水平,最高的马鞍山更是突破8000元大关。

在工业方面。安徽省2009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52.95亿元。在各市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排名中,前十名有七个城市隶属皖江城市带,实现工业增加值2327.87亿元,占安徽省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51%。

综上所述,在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财政收入、对外贸易、工业、农业等方面,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各市排名中均名列前茅,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皖江城市带与铜陵市社会经济发展梯度分析

梯度转移理论最早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后来,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张可云认为,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产业与技术存在着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扩散与转移的趋势。产业梯度规律在国家间、省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徽省的区域性决定了其内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别,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具备一定的梯度差别,同样存在产业的梯度转移规律。借助产业梯度转移,将皖江城市带和外围区域之间特别是长三角各城市之间较大的发展势能差转变为后发地区的发展动力,成为关系到皖江城市带及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供决策依据。

(一)皖江城市带与铜陵市经济发展梯度分析

从皖江城市带各市2009年的人均GDP来看,可将九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均GDP在4万以上,包括马鞍山和铜陵;第二层次,人均在3万以上,包括:合肥和芜湖;其余的属于第三层次,人均GDP在1万至2万之间。铜陵市人均GDP为46517.04元,在皖江城市带排名第二,总额接近安徽省人均GDP水平16391元的3倍。由此可见,铜陵的经济基础和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表1 皖江城市带2009年各市与铜陵市GDP、人均GDP对比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位于皖江城市带前三甲,铜陵排名第四,与排名第一的合肥有一定的差距,不到其平均水平的80%;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铜陵位居第二,超过10000元/人,大约是巢湖的3倍左右;在人均进出口总额方面,铜陵位居榜首,比人均进出口总额最低的巢湖多50倍以上,表明铜陵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程度较高。综上所述,铜陵的经济拉动力很足,也成为铜陵经济发展位居皖江城市带前列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2 皖江城市带2009年各市与铜陵市经济发展拉动因素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省统计局和各市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二)皖江城市带产业梯度分析

产业经济学研究表明,通常用产业梯度系数来表示一个地区的产业梯度水平的高低,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区位商=某地区某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更广区域内该行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某地区某行业工业增加值÷该地区该行业从业人员数)/(全省该行业工业增加值÷全省该行业从业人员数)。

一般而言,在某一区域内,若某行业的区位商或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说明该行业在该区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即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则表明该产业在区域内处于极优产业,以上两种情况均具有承接相应的产业转移能力;如果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小于1,则表明该行业已不具竞争优势,将被逐步淘汰或向其他地方或区域转移,也不具承接转移能力。

1.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分析

综观全世界三次产业的发展历程,各国都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经济发展过程。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除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由“二、一、三”向“三、二、一”的发展演变阶段。

表3 皖江城市带2009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

从表3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三次产业结构均呈现“三、一、二”的格局,结合历史数据,不难发现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演进,处于由“二、一、三”向“三、二、一”转变的发展演变阶段。以铜陵为例,200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6.8%、55.6%和37.6%,而2009年的比例则为:2.6%、67.9%和29.5%,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发展提升明显。对于长三角产业转移战略而言,第三产业是发达地区发展的重点,第二产业是其产业转出的主要对象。因此,欲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就必须完成和巩固“三、一、二”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从铜陵市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的要求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来看,铜陵市乃至于整个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最终将完全实现由当前的“三、一、二”向“三、二、一”的转变。

2.皖江城市带产业梯度差异分析

基于上述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分析,不难发现其产业优势在工业,本文拟将产业梯度分析和产业转移的重点集中在工业领域。因此,下文将对皖江城市带第二产业梯度进行差异分析。

表4 皖江城市带工业产值及区位商

从表4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工业行业区位商均大于1的城市有合肥、马鞍山、芜湖和铜陵,根据产业梯度和产业转移理论,这说明合肥的汽车产业、家用电器制造业;马鞍山的钢铁行业;芜湖的汽车产业和铜陵的有色金属、电子产业、装备制造业、硫磷化工产业等在皖江经济带中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完全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三)铜陵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产业选择

铜陵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四大主导产业。铜陵市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全国最大的硫磷化工基地、全国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目前铜陵正在积极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大好机遇,努力发展纺织服装、医药环保、装备制造、能源以及新材料等新的接续产业[1]。2009年,铜陵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12.5亿元,占整个GDP的61.83%,真正实现了以工业为支撑,实现经济总量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铜陵市与长三角工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业结构层次、产品深加工程度和工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因此,铜陵在产业转移的选择选择上,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1.发挥铜陵工业优势。2009年,铜陵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1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8%,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2个、4.2个和0.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29亿元,增长18.5%。主要集中在铜工业、化学工业、纺织服装业、电子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冶炼及炼焦工业、发电、供电业、煤气供应及供水业、原煤采选业和黄金选冶业等。全年规模工业完成电解铜产量57万吨,增长15.2%,水泥产量700万吨,增长35.2%,发电量78亿千瓦时,增长71.2%。

2.用优势工业对接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尽管铜工业增加值巨大,但是在深加工程度上铜陵远不如长三角,根据长三角统计资料表明,长三角的加工工业占到91.2%以上,而铜陵的深加工几乎处于起步阶段,在加工业方面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的形式承接铜深加工产业。

3.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提高生产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铜陵的工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L.H.Klaassen的观点,结合铜陵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铜陵在工业产业发展方面处于欠发达地区,但具有较大潜力。因此,需要挖掘技术优势,从而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即提高比较劳动生产率,增加其产业梯度系数,最终提升铜陵的工业竞争优势。

三、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及启示

(一)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国际分工已经形成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把一些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本身则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第二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此间经历了两次世界能源危机,致使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将大量耗费能源和矿产资源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包括高端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和钢铁、汽车、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转移的重点,这也是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全球性产业转移[2]。

1.雁型模式

1956年,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其含义是指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循环使后起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度加工化[3]。这一理论赤松要正是根据日本的实际所提出来的。日本的产业转移经历了进口——国内生产——出口这一路径。最有代表性的产业是日本的纺织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纺织业大规模减少,日本为了占领本国市场,趁机大规模扩大纺织业。并将产品出口国外,取得了成功。随后,世界造船业、汽车业、电子产业和钢铁工业也效仿此举,顺利实现产业转移与承接。

2.劳动力、资本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渐进模式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高速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新加坡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型的新兴工业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韩国和新加坡有相同之处,经历的路径都是“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资本技术双密集”。韩国和新加坡在60年代采用出口替代战略发展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迅速提高出口竞争力,从而进入国际市场;70年代采用进口替代战略,韩国承接了包括造船、汽车等产业在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新加坡则积极响应“重组经济结构”的战略,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8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又大力扶持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新加坡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多种产业的发展,注重培育和扶持主导产业[4]。

3.产业集群承接模式

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在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功能,面对国际制造业转移加速的趋势,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等不同形式的产业集聚为载体,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并使产业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5]。在珠三角,广东省作为国内最大的三个家电产业集群之一,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但在国际上看来,广东家电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因此,广东政府加强产业的根植性,使承接的国际产业以OEM方式在国内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6]。在长三角,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明确以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两大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产业集群创新的主体功能。至2004年4月底,吸引投资额108亿美元,注册企业达3168家,固定资产投资446亿元人民币,形成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软件三大主导产业[5]。在闽三角,福建积极发展闽台林业产业集群,优先做强做大绿色海峡西岸六大林业产业集群、建立五大闽台林业合作示范基地,打造具有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闽台林业产业品牌,承接台湾林产业转移[7]。

此外,还有诸多文献研究了以下模式:技术导向承接模式[8]、服务贸易承接模式[9]、开发区承接模式[10]等。

(二)启示

启示一:把握时机,发挥比较优势。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成功的原因之一主要在于抓住了历史机遇。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日本进行大量投资援助,在技术引进方面得到宽容政策,促使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快速增长;韩国则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契机,通过引资等一系列方法,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其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新加坡同样利用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一国际经济发展机遇,并利用本国比较优势,提高了其出口竞争力,促使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启示二:明确重点,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明确自身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或是产业集群,从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形势下,虽然高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将是未来转移和承接的重点,但是,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在承接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实际,在短期内应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二从长远看来,应采取以承接高科技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辅的产业承接模式。

启示三:政府战略引导。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的战略引导和政策为有效承接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如20世纪50—60年代,日本政府通过《外资法》、《外汇法》、政府资金、租税特别措施等产业政策的实施,成功地将吸引的海外投资及国内的私人资本引向大型工业设备领域;新加坡的“重组经济结构”的战略[4]、韩国政府大力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四、皖江城市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对策——以铜陵市为例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承接产业转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各级领导和政府、企事业单位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所说[11],产业转移的落脚点是产业价值链的提升,转移是表象,升级是实质。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论是政府还是行业或企业,应主动研究和参考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模式、经验教训等,探索适合当前铜陵经济环境的产业转移科学模式。政府方面,要注重环保和土地利用等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地方经济优势和特点,把产业转移与凸显自身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产业承接配套机制建设,加快产业园区软件和硬件建设步伐,为承接产业转移做好服务;企业方面,要注重资金、技术等问题,一方面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整合资源,强调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在承接产业上做到无缝连接。

(二)迅速编制和出台承接产业转移规划

安徽省上报给国家发改委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获得批准,铜陵作为皖江城市带城市之一,应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发动我市科研人员、主要企业和主要行业负责人,在学习和借鉴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江西、重庆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蓝本,编制和出台铜陵市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示范区的规划。规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编制:第一,抓住长三角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机遇,大量吸引、承接长三角劳动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铜陵转移;第二,围绕铜陵市资源型城市转移的目标,2015年地区产值达到600亿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61.5:36.9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引导长三角资本向铜陵第三产业投入,同时吸引有实力的先进制造加工业转移;第三,明确和出台产业承接标准,从能否提供持续税源、扩大劳动就业决定取舍,以项目建设运营情况衡量产业承接的成果,在承接上要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领导不能以产值大小衡量自己的政绩,而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第四,构建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扶持铜陵有色、三佳电子、海螺水泥、铜峰电子、六国化工等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如铜加工企业跟进发展,配套转移,在铜陵形成铜产业、电子产业和化工产业基地。

(三)积极建设和完善承接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

平台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一般来说,承接平台主要包括开发区平台、物流园区平台、研发平台、贸易平台和信息平台等。铜陵目前共有“铜陵经济开发区”、“铜陵大桥经济开发区”、“铜陵金桥工业园区”、“铜陵狮子山经济开发区”,近年来,铜陵市开发区以升格为省级开发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高标准编制和完善了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加大投资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开发区的功能、产业集聚、园区发展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物流园区、研发平台等建设较为落后,铜陵应进一步抓紧落实和实施《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铜政[2007]1号)和《铜陵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方案》,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和贸易服务等,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不断创新招商方式

21世纪的竞争已由传统的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在当今网络经济时代,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可以考虑借鉴韩国的模式,韩国的外资政策主要包括引资方式、外资投向和相关优惠政策等,20世纪60、70年代以前,韩国以借款为主,80年代以后政府则以招商引资为主[12]。2009年,铜陵合同外资额为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万美元,仅为安徽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45%,由此可见,铜陵仍以传统的散兵游勇为主。鉴于此,为扩大招商引资的灵活性和吸引力,具体招商策略上,要不断创新招商方式[12]:第一,以产业为基础,组团引资。铜产业、化工产业、电子产业等作为铜陵的支柱产业,可以采取政府牵头引导,相关企业跟进,实现组团招商;第二,产业链整体延伸招商。铜陵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内乃至于世界著名的铜产业基地,但是,目前大都处于铜冶炼和铜初加工阶段,附加值低,仅完成铜产业链前端工艺和流程,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政府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给予优惠和扶持的政策,进行产业链延伸招商,同时也有助于铜陵市资源型城市转型。

(五)加强区域合作

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密切相关,其中,产业集群是产业转移的基础,产业转移会产生产业集群。皖江城市带九市在产业集群方面,优势各异、互补,在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区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战略上,可以走“开放与共赢”的承接产业转移道路。皖江城市带的产业集群具体如下:第一,基于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形成的产业集群,如铜陵的铜产业、马鞍山的钢铁产业等;第二,基于技术优势形成的产业集群,铜陵的电子产业、化工产业(海螺水泥、六国化工等)、合肥和芜湖的汽车产业、合肥和滁州的家电、机械等;第三,众多小企业衍生出的产业集群。如合肥、芜湖、铜陵、安庆服装产业集群、巢湖的铸造、油脂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棉纺等。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赤松要的“雁型理论”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转移的本质是比较优势的变迁和转移。因此,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发挥比较优势,以各自的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报告》从皖江城市带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在区域合作中,铜陵应发挥承接和纽带作用,即在安庆、池州、巢湖、芜湖、马鞍山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共同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1]铜陵市统计局.市情简介[EB/OL].http://www.tjj.tl.gov.cn/html/ about.html,2009-12-05.

[2]展宝卫.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6.

[3]赵志兰.国家产业转移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09,(7).

[4]张晟雄.基于梯度理论的长株潭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

[5]姜海臣,曾永江.用产业集群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J].山东经济,2006,(5).

[6]王世豪,徐萌.广东家电产业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战略分析[J].珠江经济,2006,(5).

[7]黄家铭.福建应积极承接台湾林产业转移[J].发展研究,2006,(11).

[8]众井舍.技术导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成功秘诀,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创造的制造业奇迹[J].上海综合经济,2003,(5).

[9]肖振宇.承接现代服务产业转移,加快广州国际服务贸易发展[J].大经贸,2005,(12).

[10]刘海燕.开发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9).

[11]纺织业产业转移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EB/OL].中国纺织网,2009-08-26.

[12]张琴,蒋瑛.韩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和启示[J].经济纵横,2009,(8).

F127

:A

:1672-0547(2010)02-0054-04

2010-03-11

丁家云(1961-),男,安徽庐江人,铜陵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年度校地合作项目研究成果(编号:2009tlxyxdz003),课题负责人:丁家云,课题组成员:付旭军,周正平,雷勋平;2009年度铜陵学院皖江区域经济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2009tlxywjz01)。

猜你喜欢

铜陵市皖江铜陵
亲亲的鸟
铜陵市大通古镇防洪墙设计
其实冬天不可怕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互联网+时代下大众阅览点对青年之影响——以安徽省铜陵市全民阅览点为例
铜陵市油用凤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