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时期对采编岗位的要求

2010-09-14石大东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5期
关键词:报业版面报纸

石大东

今天,媒体竞争已经进入多媒体时代,电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工作模式和发展目标,报业出现了多头并进、立体化竞争的局面。根据需求调整报纸采编模式,已经成为各大报业集团苦苦探索的问题。报纸采编流程主要包括记者采集稿件、撰写稿件,编辑修改稿件、版面编排,版面印刷等。这些流程中的一次次变革,逐步推动着报纸承载的信息量和信息时效的逐步提高。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报纸的采编结构和工作经历了几番变革,大体可分为四個阶段:铅字印刷阶段、激光照排阶段、计算机采编系统阶段和新媒体协同采编阶段。

第一阶段:铅字印刷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报纸采编流程中,主要靠采编人员使用笔和纸进行稿件的编写和修改,然后采取铅字印刷模式。传统的铅字印刷能耗大、污染大、效率低,铸字材料成本也非常高。这一阶段中国报业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政治性和文字能力上,乏善可陈。

第二阶段:激光照排阶段

1974年8月,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立项,北京大学王选教授为技术总负责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解决了困扰我国30年的汉字照排问题。到1993年,全国有99%以上的报社采用了国产的激光照排系统。经过这一次变革,报纸出版从铅与火的时代步入光与电的时代,技术在报纸采编流程的版面编排和版面印刷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彻底改变了报纸流程的工作框架和采编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展开,报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走出机关,深入生活的新闻采编模式开始出现。

前两个阶段的报纸组织结构,几乎可以看做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党政机关管理模式的翻版,报社以对应政府的机构设置来划分部门。记者们也相应地按照行政机构归属划分,即俗称的“跑口”,报道线路都以对口部门为主,对采编岗位的要求相对简单,能力要求单一。

第三阶段:使用计算机采编系统阶段

在计算机采编系统平台出现之前,传统的方式是记者、编辑在稿纸上手写稿件,并在稿纸上修改稿件,最后再由专人负责录入到计算机中。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借助计算机编写稿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对高效和较低成本的方法。1994年,《深圳晚报》首先采用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国内各报社都陆续开始采用计算机采编系统,采编人员开始逐步使用该系统进行稿件编写和修改。这成为国内报业行业以远离纸与笔为主题的又一次技术革新。通过这次变革,提高了报纸稿件编写、修改的效率。

这个阶段是中国主流报纸改革的年代,也是报业市场从计划经济状态走向市场化的承前启后的15年。这15年给中国的报业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就了一个个超大规模的报业集团,也锻炼出了一批优秀的报业人才,目前各个报业集团的中坚力量,大都是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这一阶段对采编人员的要求已经开始立体化、全面化,仅仅是“对口跑线”的能力,已无法满足都市报的版面需求,记者还需要深入到社会各个生活阶层中去,积极主动地去采集新闻,编辑再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把握内容,进行编辑。同时,采编人员还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甚至还要承担起部分广告和发行任务。

第四阶段:新媒体协同采编时代

随着电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新媒体也在不断涌现,读者对新闻的接收也有了各种各样的方式,阅读渠道和阅读方式都在改变。在这种环境下,报纸媒体的采编流程不得不重新调整,研究读者口味。报纸稿件的采写在继承“学院题”、“新闻题”的同时,需要向短信题、博客题过渡。从单一的说教向聊天转变;而编辑则需要让稿件和版面阅读起来轻松、有趣、有用。同时,逐步融合一些新兴的媒体形式,逐步挖掘新兴媒体形式的读者用户群,和传统媒体形成互动,主动步入数字时代。

新闻内容的调整。数字时代,读者对新闻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技术的发展导致各媒体的新闻内容严重雷同,新闻的发布时间差也保持在24小时以内,昨日新闻已经逐步成为明日黄花。要想留住读者,就要抢时间,办出自己的特色。相同的新闻内容要做出不同的效果,独家新闻、深度报道要做得有分量、有内容,这就要求编辑和记者能够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面对每天大量的新信息,读者可能只是在某张报纸的头版上匆匆浏览一下标题,如果标题抢不了读者的“眼球”,新闻写得再好也是无效的。同样原因,厚报时代将逐步结束,“我的报纸”、“我的新闻”、“我的节目”将大行其道,受众的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

采编模式的改变。报纸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之后,各种信息即时通信、同步传播成为可能,某个地方发生一件事,采访完后写稿再报道的方式将不再适应网络传输快速化的要求,只有最先赶到现场、最快报道出来,才可能抢到新闻,晚一步报道,就会失去读者。因此,多媒体记者概念应运而生,记者配备无线上网笔记本、数码相机,新闻采访、编辑与报道将会同步进行,一边采访,一边将新闻信息发送出去了。这对记者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快速反应、即时创作等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能够大大缩短整个流程的采编一体化模式也将成为结构调整趋势。采编分离的流程运作模式,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割裂采与编之间的有机联系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办报质量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采编合一的目的,主要是加强采与编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沟通效率、简化采编间繁琐的程序、强化组织内领导与组员之间的沟通、迅速调动采编人员对报纸的认同感,激发每个人的活力。

为了第一时间抢新闻,各大报社都在建立自己的呼叫中心,《都市快报》彻底打乱了采访中心架构,成立项目工作室,同时给所有的记者发了GPS定位手机,要求记者24小时开机,值班调度通过报社的呼叫中心可以实时看到记者所处位置,谁离现场近,谁去采访。与此对应,调整评报和薪酬体系,记者发稿质量越高、评分越高,薪酬越高。

采编岗位需要重新审视新闻的取舍。在抢新闻的同时,另外一种信息在纷繁复杂的媒体和快节奏的读者中备受青睐,即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和文风将过去发生的旧闻提供给读者,这些新闻并不是最新的,却是读者最需要的。《金陵晚报》认为,20年前发生的事,只要没登过,就是新闻;两年前的事即使报道过,今天再用不同的包装和文风来报道,能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就是好新闻。因此,多媒体时代、多信息时代,采编岗位对新闻的选择应该交给读者,而不是编辑部,《郑州晚报》的采编人员正在向这方面努力。

目前,报业环境正处于第三阶段(计算机采编系统平台阶段)向第四阶段(多媒体协同采编阶段)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的采编主力都正处于少壮阶段,学习、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能力很强,视野开阔、善于思考。笔者认为,传统报纸的市场黄金期还有十年,这十年是新时代赋予的绝好机遇,也将是这批采编力量整合资源,把握机遇,快速成长的十年。采编人员把握好这段时期,为自己做好准确的定位,将对自己、对媒体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单位:郑州晚报社)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报业版面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版面“三评”看得失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