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

2010-09-14莫足琴夏德洲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岗位

莫足琴,梁 铭,夏德洲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系,湖北十堰442000)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

莫足琴,梁 铭,夏德洲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系,湖北十堰442000)

根据当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按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建立“211”的课程体系;并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目的,分析了课程体系实施应具备的条件。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0 引言

当今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这就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且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网络工程建设、管理和维护,网站建设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网络技能性服务岗位应运而生。为满足市场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构筑适合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本文以湖北某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阐述如何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且具备一定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以职业岗位为逻辑起点,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为落脚点,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课程体系构建

1.1 专业职业岗位(群)描述和培养目标

专业职业岗位(群)及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广泛细致的调研为基础,调研的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市场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等[1]。

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组通过对本地及周边地区企业市场调研、顶岗实习学生反馈意见及毕业生调研回访,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计算机网络专业应按照“学网—建网—用网—管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专业培养主要面向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WEB开发师三个主要就业岗位。职业岗位(群)描述如图1。

图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描述

从就业岗位(群)入手,确定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以网络工程师为主要培养目标,兼顾W EB开发师和网络管理员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十堰及周边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熟练技能、富于创新能力、良好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2 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借助一批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专家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析的对象是工作[1]。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是成功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一个重要保障。学院通过在社会上聘请15个左右的行业、企业专家,按照他们的职业活动及职业成长规律分析归纳岗位工作任务,最终形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汇总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汇总了共40个工作任务。

1.3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指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如表1)。

表1 典型工作任务续化与描述表

1.4 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转换是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习评价方法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2]。通常来讲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一个学习领域,所以我们最终得到9门学习领域课程。

2 “211”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紧紧围绕产业需求,根据岗位技术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实施了职业活动导向的“技能三段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其归纳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种技能层次。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学生认知规律和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三种技能层次的培养平台,构建了具有学院特色的“211”专业课程体系(即2个平台: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1个学习领域;1个素质拓展子体系)。

图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11”课程体系结构图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构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重点培养学习领域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领域课程由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体现了“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由相近或相关领域课程构建的专业素质拓展平台,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渠道。

3 课程体系的实施

3.1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都离不开一批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并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也就是说“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是支撑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前提。一个优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应该具备高校教师资格、网络工程师的素质、创新精神和很强的学习能力,即一名高职教师既应有授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也应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很快学习新任务的能力。为此,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近几年来有多位教师参加了行业、企业的高级网络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了资格证书。派出多名教师参加锐捷公司的网络工程高级讲师资格认证。利用寒、暑假派老师到企业顶岗锻炼,要求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让教师能了解网络新技术前沿知识,及时更新知识,保证了课程教学的实用性。

在兼职教师方面,不仅要求兼职教师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还要求他们参与到课程开发和课程的实施中来。学院引进的部分网络专业兼职教师大多来源于大型网络公司、企业,担任过大型的网络工程项目建设。来自企业一线的网络工程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实践。部分企业的工程师亲自带领学生做网络工程项目和网站建设项目,从而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的接轨。

3.2 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课程体系实施的关键环节,课程开发是落实职业岗位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课程开发要解决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考核与评价)的制订,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设计,学习情境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第一次课设计和考核方式设计等),课程的实施等问题。

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有多门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利用院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阶梯,在已有两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按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建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抓好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逐步有计划地将本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成为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3.3 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就没有改革之源。所以建立满足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实训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学院建立了锐捷网络实训室,购置了高中低档不同规格的网络设备,学生能根据需要搭建真实的实验实训环境,使“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院还与锐捷网络公司合作成立锐捷网络学院,进行锐捷网络工程师认证。学院网络技术专业与本地多家企业、网络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为本专业的工学交替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并能培养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3]。

3.4 不拘一格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要求,参照网络行业、企业的 IT认证标准,建立以“网络工程师”为核心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既要考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职业岗位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要求,又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要求,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每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在课程标准中界定,在课程实施时,不同的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但不能低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效果。对教学质量的考核除了考核每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外,还应该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掌握程度,要把单门课程的考核和课程模块的整体考核相结合。在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211”课程体系中,学生学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后有一个“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实践”的整体考核;学生学完学习领域课程后有一个“网络应用社会实践”整体考核;学生学完专业拓展子体系后有一个“顶岗实习综合性实训”考核。在以上三个阶段的整体考核中笔者以课程模块对应的岗位技能考核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另外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鼓励学生考不同难度的职业资格证书。

4 结束语

近几年来,学院致力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但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工程[4]。在高职专业建设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关键要及时跟踪职业岗位(群)的变化,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满足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考评制度和编写出适合本专业的系列化高职教材。

[1]李学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9):30.

[2]宋继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科技广场,2009(4):225.

[3]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2):20.

[4]刘益洪.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2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atic Work-process-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for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 Zu-qin,L IANGM ing,XIA De-zhou
(Dept.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Eng.,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Shiyan 442000,China)

According to current society needsof computer netwo rk p rofessionals and that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o computer network p rofessionals,the vocational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Computer Netwo rk Technology is thus designed with the wo rk-p rocess-oriented curriculum design app roach,and a 2-1-1 curriculum system is built for the purposeof p romoting students’p 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and the p rerequisitesof imp lementation has been analyz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systematic wo rk p rocess;curriculum system

G712

A

1008-4738(2010)03-0086-04

2010-03-25

[项目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2008JB08)。

莫足琴(1973-),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系副教授;梁 铭(1973-),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系讲师;夏德洲(1963-),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岗位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探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