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回归民生 发展方式才能转变
2010-09-14张道航
张道航
房地产业回归民生 发展方式才能转变
张道航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的异军突起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03年房地产业被定位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突出。但房地产业的非理性繁荣,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不协调因素,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障碍。因此,认清房地产业性质、找准房地产业定位,彻底扭转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尴尬局面,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容回避的重要话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顺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具有极端的重要性。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经济增长主要指经济总量扩张和规模扩大,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也要求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要求也更高。
民生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国家之根本,甚至被置于“国计”的高度与之相提并论,即所谓“国计民生”。
虽然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提出已有近20年时间,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依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加剧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从而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实现这项紧迫任务,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要抓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为,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抓手,才能有效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生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国家之根本,甚至被置于“国计”的高度与之相提并论,即所谓“国计民生”。从发展观而论,最大的国计其实莫过于民生。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民生问题却很少成为主旋律,民不聊生倒成了历史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才开始真正受到关注,并被提到“国计”议程。但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却选择了“齐步走”、“大锅饭”的民生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解决不了中国的民生问题,只能导致共同贫穷。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解决民生问题推向了一个运程激变的拐点。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还是一个温饱不足的社会,因此解决温饱便成为第一位的紧迫任务。随着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住房在民生中的地位便开始凸显出来。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进入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即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社会上曾流传一句顺口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这不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改善住房条件的祈盼和向往,同时也说明,住房条件的改善已经成为衡量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标志,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了。
不要让房地产的资本性质湮灭了其民生性质
无论是从古代、近代还是当代社会来看,也无论是就中国还是国际社会而言,住房都与民生密切相关,是民生的重要依托,并越来越引起全人类的普遍关注。但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被排斥在商品和市场之外、住房供求通过“福利分房”制度来解决不同,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住房制度,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绝大部分人的住房需要是通过市场来解决的,少部分依靠自身能力无法通过市场解决住房的人,则需要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住房保障体系获得住房。无论直接通过市场还是依靠政府建立的住房保障体系获得住房,都要依托于房地产业才能够实现住房消费。所以,住房与民生的相关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表现为房地产业与民生的相关性。
但也必须看到,由于房地产不仅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也可以作为生产资料,甚至可以作为投资对象,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物的有用性”所衍生出的房地产的资本性质也在不断地得以发挥,人们不仅可以将其作为财产抵押物而取得信贷资金,甚至可以在房地产市场上进行投机炒作赚取利润。这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房地产除了与民生相关,也与资本相连,具有资本属性。近年来,国内温州“炒房团”的出现,以及土地市场上“地王”的频现,都是房地产资本属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演示。而且房地产的这种资本属性甚至还会借助金融工具形成衍生资本、虚拟资本,并对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住房制度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和演进看:在经济发展初期,多注重房地产的资本属性,房地产市场被视为资本市场,甚至将房地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房地产的民生属性则开始受到关注,房地产市场逐渐转变成为消费市场,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也被高科技产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取而代之。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房地产业的性质,以及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方式演进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不要让它的资本性质湮没了其民生性质,不仅关系着百姓的安居,关系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如果过分强调房地产的资本性质而忽视其民生性质,让房地产业绑架了中国经济,不要说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也会让民生受到伤害,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
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利于发展方式转变
房地产业的突出特点是产业链上下延伸较长,它一方面是钢铁、水泥、玻璃等上游产业产品以及建筑业的主要消费产业,另一方面又可以带动下游的房屋装修、家用电器等一系列消费品的需求。所以,当经济发展面临需求不足或者其他经济困难时,在短时间内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发挥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这一特点来拉动经济增长,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带千钧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宏观经济政策通常都是对策性的调整政策,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实践中不仅不可以将这种短期政策长期化,也不可以将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定位一以贯之地固化下去。
从历史上看,有些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也曾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等因素影响,已经很少有哪个国家将房地产确立为支柱产业了,除非国家经济有可能出现衰退时,才利用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特点来拉动增长,而不是作为支柱产业对其进行长期的政策支持。况且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特点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长期过度地依赖房地产业拉动增长,不仅不利于经济稳定,还可能带来经济增长的粗放化和经济结构的粗笨化,甚至导致整个经济发展失衡。当这种失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在经济规律自身的作用下出现强制性调整,把原来的比例关系或结构破坏掉,使社会经济得以在新的平衡的基础上重新运行,这就是经济危机的到来及其所带来的破坏作用。
从我国近些年的实践看,将房地产业定位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方面容易忽视住房对于民生的保障功能,另一方面也往往会给那种片面追求GDP的非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现实的路径。它使得始于1998年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从实施之初就在某种程度上担负起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有些城市又将其推向极致,演变成一种畸形的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依赖模式。从这些城市一味追捧的“推土机经济”和“拆迁经济”看,尽管可以提高高楼大厦高度和GDP的统计数据,但对提升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十分有限不说,还往往因拆迁带来一些人间悲剧。所以,这种房地产业绑架整个经济的发展方式必须彻底转变,否则,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靠科技靠炒地”,“不靠企业靠地产”,不仅会伤害民生,也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
房地产业绑架整个经济的发展方式必须彻底转变
房地产业回归民生发展方式转变才有希望
就目前世界上现有的经济模式而言,还没有哪一种模式的成功是靠房地产撬动的。因为房地产不具有引领经济整体向上的创新能力,迄今为止人类也没有发生类似于互联网革命式的住宅革命,能将住宅领域的效率提升并推进至每个领域。相反,在房价达到疯狂之巅时,往往意味着某种模式的失败,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次贷危机之前的美国。尤其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乃至上个世纪的状况都大不相同。首先,随着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都加快了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并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其次,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以往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过度依赖能源和各种资源的消耗并造成对环境的损害,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不可能再步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后尘,继续沿袭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的道路。
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将中国经济带入一个刻不容缓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如果依旧靠房地产业拉动增长,那不仅会导致结构的进一步失衡,而且还会引发房地产泡沫,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风险。无论从国内发展还是国际竞争看,未来中国的支柱产业乃至战略产业都应当锁定于高科技、文化、教育等“智慧产业”。因为这些产业不仅主要是依靠人的智力(而不是资源)投入来寻求发展,其附加值高不说还能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当前这场危机也给我们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换带来了契机,历史的经验表明,越是在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越是高科技、文化、教育等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机遇期。所以,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应当将高科技、文化、教育等智慧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乃至支柱产业。至于房地产业,则应尽早让其回归到民生的位置上去。无论从国计还是民生的角度讲,一个定位于民生的房地产业对于中国都至关重要,说它是支柱产业也不为过,但不是作为拉动GDP的支柱产业,而是以保障民生为宗旨、以完善住房保障为重要内容、以实现住有所居为目标的“民生型支柱产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同时也预示着“以GDP论政绩”的时代将告结束。在落实这次全会精神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在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房地产业做出新的考量,使房地产业不仅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更要在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中体现重要功能。如果我们的政府不能从“GDP取向”、“财政取向”、“形象取向”转向“民生取向”,房地产业发展就会越来越远离公众,甚至出现“房地产业发展了,GDP增长了,百姓的住房却没了”;“城市的形象有了,政府的政绩有了,群众的安居却没了”,等等背离科学发展的现象。只有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将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与民生问题的解决更好地统筹起来,这样的增长才能带来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符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要求,也才能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希望。
(本文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