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沙区草场生态整治水利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

2010-09-13何京丽邢恩德梁占岐

中国水利 2010年5期
关键词:水保京津牧草

何京丽,邢恩德,梁占岐,荣 浩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010020,呼和浩特)

一、项目背景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是对北方生态脆弱地区进行综合治理的一项代表性工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富民强国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已从紧急启动、全面展开阶段进入了巩固成果、纵深推进阶段。

工程实施初期,国家有关部门就强调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治沙,要切实将科技支撑贯穿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覆盖所有区域,依靠科技,提高工程质量。2002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联合下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科技支撑项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资计划》,“风沙区草场生态整治水利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即为科技支撑项目之一。项目已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的初步验收及水利部最终验收。

二、项目区概况

“风沙区草场生态整治水利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属草原风沙区,距北京直线距离370 km左右,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分布于京津北部沿线,是近年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之一,也是对京津地区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是京津风沙源治理的重点区域。

克什克腾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漫长,年降水量少,年内分布不均。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草地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影响,克什克腾旗大面积天然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沙化,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50%以上。侵蚀类型主要以风水交互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来源于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

三、科技支撑内容

针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自然气候、水土流失特性、境内沙化土地分布情况和草地资源现状以及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实施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如下科技支撑内容。

(1)克什克腾旗人工牧草灌溉技术研究

根据克什克腾旗气候特点、人工牧草生长的适应性、水土资源条件,开展了克什克腾旗人工牧草灌溉制度试验研究,分别提出了青贮玉米、苜蓿、羊草三种饲草丰产型或节水型灌溉制度,为指导克什克腾旗牧区人工牧草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当地水资源高效利用,饲草料资源有效供给,水—草—畜平衡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地面喷施剂水土保持应用研究

地面喷施剂试验示范区

为减少水土流失和减轻草地沙化程度,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提高现有牧草与林木的成活率和生物产量,本项目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PAM和石膏混合物)和保水剂,开展非工程生态改良技术试验研究,提出适合当地应用PAM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风蚀效果以及保水剂增加降雨有效利用率的最佳施用量。提高风沙源地区植被覆盖度,保护地表结构,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京津风沙源治理效果。该项工程在克什克腾旗的试验与推广,不仅对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控制风沙源的危害,使京津地区摆脱沙尘暴的困扰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为今后水土保持及荒漠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3)牧草种子包衣技术在克什克腾旗适应性研究

主要针对我国北方牧区,尤其是半干旱草原区土壤、气候条件,应用水利部牧科所研究改进的草种包衣技术,在克什克腾旗进行适应性研究,寻求适宜于当地栽植的牧草种子包衣技术,为天然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2004年经丸衣化包衣后苜蓿生长状况

2004年经丸衣化包衣后无芒雀麦生长状况

(4)沙地植被建设技术——踏郎再生沙障研究

克什克腾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处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的接合部,营造人工固沙灌丛是防风固沙、恢复沙地植被的重要工程措施,踏郎沙障可以有效提高防治区植被盖度,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本项目对踏郎再生沙障生长状况、栽植方式、土壤适宜含水量进行了研究,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踏郎野外实验

(5)京津风沙源克什克腾旗水利水保治理模式研究

针对克什克腾旗的自然地貌类型、景观格局特征、水土流失特征及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从恢复生态平衡和建设生态环境出发,研究提出克什克腾旗风沙区、低山丘陵区和草原区水利水保综合治理模式。风沙区以防为主、防治并重,采取围栏封育技术、模拟飞播技术、再生沙障技术等措施,达到防风固沙,减缓荒漠化进程的目的;低山丘陵区重点治理、防控结合,采取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防护林、水平沟及坡面种树种草等技术措施,形成层层拦蓄的立体防护体系;草原区以局部开发、整体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建设以水为中心的家庭生态草库伦,种植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提高饲草料的有效供给,实施围封禁牧及季节性休牧,使大面积天然草场得以保护和修复,形成“小开发,大保护”草地生态建设模式。

四、技术示范与推广

本项目在充分应用技术依托单位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多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并结合本项目在克什克腾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克什克腾旗京津风沙源水利水保治理工程中,开展了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技术、牧草种子包衣技术、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地面喷施剂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沙地植被建设技术示范与推广,实际完成示范面积908 hm2,技术辐射面积21 000 hm2。项目区内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灌溉人工草地的产量达到9000kg/hm2以上,青贮玉米产量达到6.75万kg/hm2以上,提高了牧民的收入,同时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地得到修复和保护,项目区内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 20%~40%提高到了60%~85%,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天然草地干草产量由原来的平均615 kg/hm2提高到了1 245 kg/hm2。项目实施工程中技术依托单位对项目区农牧民及基层水利技术人员进行了牧草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小流域治理新技术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进行了现场指导,同时,又组织承建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个体农牧户就区内外先进的喷灌设备及技术和优质的工程项目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开阔了当地技术人员的视野,提高了农牧民的认识,调动了当地农牧民参与草地生态水土保持建设的积极性。

牧草种子包衣技术示范区

五、项目的科技支撑作用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科技支撑项目——风沙区草场生态整治水利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从2003年在克什克腾旗实施以来,对于克什克腾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从科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小流域治理常规技术措施基础上,根据项目特殊地形及侵蚀特点,进一步完善了治理区防治措施体系的配置,使水土流失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治理效果较原治理工程有显著的提高。

②本项科技支撑创新性地将克什克腾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在牧区退化草原实施,通过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展了节水灌溉技术示范与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灌溉草地的生产力,使大面积天然草地得以保护和修复。

③科技支撑项目引进了牧草种子包衣、地面喷施剂水土保持应用技术、踏郎再生沙障固沙等新技术,并对其在克什克腾旗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示范,这些新技术具有更加有效的防风固沙、保水保土、植被快速恢复等作用,为当地风沙源治理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六、结 语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科技支撑项目是创新性的研究示范推广项目,通过在克什克腾旗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中的实施,使项目区治理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达到了科技支撑的目的。项目实施所取得的成果已在当地及类似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在“建设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移动式喷灌示范区

再生沙障示范区

猜你喜欢

水保京津牧草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