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010-09-12王旋
□文/王旋
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文/王旋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潮流,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生产力形态,它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分析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碳金融发展前景,提出相应的对策。
碳金融;低碳经济;碳权交易
一、碳金融简介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国际碳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正日益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机制。
从理论上讲,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规模。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在2012年之前都无需承担减排义务,因此碳交易市场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我国作为卖方将减排额卖给负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根据交易排放权本身的产生类型,分为项目市场和准许市场两类。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即在我国,碳交易更多的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交易。这一机制概括地说,就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我国合作,在我国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即以“资金+技术”换取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2005年6月份,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成为我国第一个在EB成功注册的CDM项目,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EB注册成功的风电项目,可带来277.7万欧元销售收入。从此,中国CDM狂潮拉开序幕。
2008年,中国最早的3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分别在北京、天津以及上海成立,在2010年1月底,第一个低碳交易市场在深圳落户。
截至2010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达2,443个,到4月20日,已成功在联合国注册的806个,占全球总量的37.45%,相应的预计年减排量占全球的59.69%。中国CDM项目获签发总量也增长迅猛,2006~2009年我国CDM项目在联合国获得的CERs签发量从140万吨碳单位跨越到11,221万吨碳岸公司来琼开立离岸账户,以此带动海南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二)制定并出台离岸金融业务相关的优惠税收政策。偏低税赋水平是全球各地吸引和发展离岸业务的最大特点。(表1)借鉴国内外离岸金融市场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海南实际,对在离岸区内开展离岸服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可考虑在2020年以前按10%税率减征所得税,并减免其中40%地方留成部分;免征印花税、贷款利息预扣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对银行从事离岸业务允许其按银监会的规定提取贷款风险金并在税前列支,对风险较大的离岸贷款实行专项贷款风险准备金,由金融机构申请,报外汇管理部门备案,同级主管国税机关审批后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对金融机构高管个人所得税按三免两减半征收。
(三)中长期开展境内人民币离岸业务,初步建立区域内人民币离岸金融服务设施(CIBF)。目前,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国际化货币是国际离岸金融业务的主要货币。中国自开展人民币跨国贸易结算以来,人民币境外业务已初具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及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兑换程度提高,适时在海南离岸金融区内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允许“非居民”开设人民币离岸账户,不仅可以满足区内企业与周边国家进行跨境贸易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需求,而且可以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储备及投资货币。
首先,前期发展离岸区内非居民间的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及借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经验,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促进境外人民币资金在离岸区具有正常的融资与投资活动。
其次,以贸易结算和融资为依托,发展境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人民币贷款,建立东南亚国家的人民币贷款市场,加强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流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再次,随着我国跨境人民币流通量的扩大,境外人民币、特别是香港人民币回流压力及调控难度增加,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建立我国境内区域性国际金融设施(CIBF),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出路,通过CIBF,可调控人民币发行量并减缓境外人民币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冲击,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提高海南金融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表1 世界主要离岸金融市场税率表
[1]刘佳.综合保税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几点政策建议[J].银行家,2009.7.
[2]邓珊.浅谈构建北部湾经济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J].当代广西,2009.14.
F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