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红颊育苗期应用多效唑防控炭疽病试验
2010-09-12俞庚戍丁峙峰张成义蒋永太
俞庚戍,丁峙峰,张成义,蒋永太
(1.浙江省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浙江 奉化 315500;2.奉化市江口农技站,浙江 奉化 315500)
草莓炭疽病为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的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Brooks侵染所致。草莓是浙江省奉化市主导农产品之一,红颊是2001年引进的优质大果型草莓新品种,几年来试种结果表现为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贮运品质突出且较抗白粉病,近年平均产值达到30万元·hm-2,高的达到45万~60万元·hm-2,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深受草莓种植户和消费者的欢迎。但因该品种育苗期耐热、耐湿性差,在本地夏季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常造成炭疽病发病严重而大量死苗,成苗率低、育苗十分困难,是目前推广应用中最大的障碍因素。为此在2006、2007年试用多效唑控制草莓秧苗徒长试验,2008年试用多效唑控制草莓育苗期炭疽病的基础上,于2009年设计进行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颊,母本苗为专用母本苗越冬栽培时抽发的子苗,秧苗大小等素质基本一致;供试药剂为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施药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常规喷雾。
1.2 试验设计
本田间试验落实在浙江奉化江口街道办新塔村郑安康农户处进行,试验田前作为上年的草莓育苗地,移栽前2周用石灰氮450 kg·hm-2消毒,施有机无机复合肥2 250 kg·hm-2、三元复合肥247.5 kg·hm-2作基肥,整田做畦;移栽前 3 d用丁草胺除草。母本苗在起苗前追肥喷药、3月25日移栽,株行距为0.4 m ×2.0 m,育苗方式为露地。
试验设5种不同浓度处理,即处理1~5分别为 50,100,150,200 mg·kg-1和 清 水 对 照(CK)。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6 m2,重复3次。第1次施药 (7月2日)在育苗田匍匐茎子苗生长到畦面80%左右时,间隔3周后 (7月23日)再喷施1次,共施药2次,药液均匀地喷施全株,喷施药液1 500 kg·hm-2。各处理施药前后其它的田间管理基本一致。
1.3 考查方法
每个处理小区在施药前随机选择5株草莓苗挂牌定株,分别考查药前和最后一次施药后7,14 d定株草莓苗的叶片、叶柄和匍匐茎炭疽病发病情况,记载病害级数,然后计算病情指数,按病指增长值计算相对防效,并进行方差分析。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 (茎)数 ×该级代表值) ÷(调查总叶 (茎)数 ×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区病指增长值=防治后病情指数-防治前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指增长值=第2次调查时病情指数-第1次调查时病情指数。相对防效 (%)=[(对照区病指增长值-防治区病指增长值) ÷对照区病指增长值]×100。
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整个器官 (叶、叶柄、茎)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器官 (叶、叶柄、茎)面积的6%~10%;5级病斑占整个器官 (叶、叶柄、茎)面积的11%~25%;7级病斑占整个器官 (叶、叶柄、茎)面积的26% ~50%;9级病斑占整个器官(叶、叶柄、茎)面积的50%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田间调查结果,以上各处理对草莓苗叶片、叶柄、匍匐茎等均无药害情况出现,均表现安全。
2.2 防效
从试验结果 (表1)可以看出,在最后1次施药后7 d调查,平均相对防效以处理4(200 mg·kg-1)51.36%为最好;其次分别为处理 3、2,以处理1为最差;药后14 d调查,平均相对防效分别为54.27%,48.01%,40.33%和36.4%;经统计分析测定,在药后7和14 d处理间均未达显著差异。可见不同浓度处理对草莓苗炭疽病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并且平均相对防效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而略有增加。
另从各处理的平均发病率增长值分析,也均以处理4增长值最少,在最后1次施药后7 d调查为15.47百分点,药后14 d调查为16.1百分点,而对照分别为17.80和31.24百分点。
表1 不同浓度处理对草莓苗炭疽病的防效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平均相对防效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而略有增加,不同浓度处理中以200 mg·kg-1防控效果最好,药后7和14 d平均相对防效达到51.36%、54.27%;平均发病率增长值为15.47,16.1百分点也均是最少,而对照分别为17.80和31.24百分点。在药后7和14 d各处理均未达显著差异,表明不同浓度处理对草莓苗炭疽病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
通过发挥多效唑具有的延缓地上部生长,增加叶片厚度、加深叶色,促进根系发达和秧苗矮壮的控制效应,是控制草莓育苗期炭疽病蔓延为害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